浅谈南泥湾精神

发布时间:2011-12-13 12:42: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浅谈南泥湾精神

(厅办公室 韩祥金)

这次到延安参加“弘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培训班,不仅聆听了知名专家关于延安精神的深入解读,还实地参观了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的地方以及南泥湾,感到思想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在那样的艰苦岁月,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好了准备,物质的贫乏通过精神的富有进行了很好的弥补。特别是这次听了专家讲解,看了南泥湾,对这个诞生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地方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对南泥湾精神的认识不深,还听到个别人开垦南泥湾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议论。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以开垦南泥湾为代表大生产运动,需要我们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客观背景。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财政开支相当一部分是国民政府颁发的军饷和华侨、国际友人的捐赠。1938年,外援占边区整个经济收入的51.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战场,特别是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军饷,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边区的一切外援,边区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 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虽然只有140多万人,却驻扎着大量的党政军学人员,再加上边区地瘠民贫,自然灾害频发,粮食问题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1940年以后,由于外援断绝,边区政府已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粮,只能全部依靠向当地农民征粮。农民公粮负担1939年的5万担增至1940年的9万担,1941年征粮20万担,比1940年翻了一倍多。这使广大群众深感负担过重,普遍出现不满情绪,特别是雷击事件发生使中共中央进一步从党群关系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了进行生产自救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决定走生产自救之路,发动党政军学人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和带动下,边区大生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央财政部的统计,边区群众在1939年全年共开荒104万亩,增产粮食助万担,牛羊百万头,保障征收救国公粮5万担。

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留守部队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们豪迈地提出“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斗口号,开展了大规模的军垦屯田。军垦屯田走在最前面的是三五九旅19413月,王震率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荒芜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稻谷翻金浪,猪牛羊肥壮,鱼鸭满池糖”的陕北江南。在三五九旅的带动下,边区留守部队都普遍实行了军垦屯田,先后开发了各自的“南泥湾”,如槐树庄、金盆湾、大凤川等。

客观地说,大生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但是,这不是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再加上后来的过度开发、大炼钢铁等也是重要原因。站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唯一正确的、现实的选择。经过大生产运动,边区经济贫困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克服了极其严重的财政困难,基本上实现了边区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自给,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大生产运动全面的锻炼了干部和训练了军队,增强了干部的劳动观点,培养了军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从延安时代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最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新中国建国的一条基本方针。抛开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批评大生产运动,是不客观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才是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具有的态度、应当践行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a39070af12d2af90242e6c9.html

《浅谈南泥湾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