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24 18:17: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

张三

(××××××××学院 省份 市区 邮编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培养。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关键是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是我们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养的宝库。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 科学 艺术

        什么是人文素养?目前,对人文素养的定义众说不一,各具千秋,且未能形成统一定论。在此,经过参考众多有识之士的见解和自己的分析理解之后,我逐渐认同了下面这个定义: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各国为了能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能在新世纪的生存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立于不败之处,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有的诉诸武力,有时采用经贸之争。在竞争与倡导互利共存的今天,科技领域的竞争已成为他们的直接竞争点,而科技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教育。教育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教育家所担心,所呼吁,所重视,所思考,所改革。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孟夫子曾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规格做过以下说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大文学家、教育家张载曾这样描述过人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如此定义人才,立意之深远,涵盖之全面,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层面上考虑问题之高度,几近终结之性,实为今人叹服。当然,也有从个人层面作定义的,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今人,当听到、看到或者想到古人这一番言论时,我们着实该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目前的教育、我们的大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如我们经常听到学校老师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抱怨,现在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太差了,写个材料,错字连篇,且语句不通顺,读来令人费解。再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碰到压力无法去舒释,自杀倾向越来越严重。这都与我们教育中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从教育体制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文理分科制,学文的只学文,学理工的只学理工,这样容易导致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片面化,因为,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文知识和天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利的,甚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从生物学上分析,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左半球掌管人的逻辑推理,右半球主司人的形象、语言、空间思维,若两者只注重开发和应用其一,势必会导致另一半的偏废。人脑对事务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实际上是经过两半球的协调工作共同完成的,否则,人对事务的认识和处理就会出现问题。记得《天龙八部》里有一个场景,在少林寺的藏经阁里,扫地老僧指出萧峰施主自偷学了少林秘笈之后,武艺虽大有长进,但同时已走火入魔,因为但凡上乘的武功须用上乘的禅法去辅助,去化解武功给人身体带来进步的同时而随之产生的毒火等不利影响。这里,禅法就是人文素质的代表。

        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非常形象、非常精到的阐述。镇江焦山上有一个曾是郑板桥读书的地方,那儿有幅对联。上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下联是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强调做学问应该删繁就简,抓住要点、核心;另外,曾有人指出,东方人思维方式是求同,而西方人则是求异。这里,古人的领异标新则倡导的是一种创新精神,显然我们思维方式的求同说法也只是言者的一家之言,有失偏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地位逐步确立,同时,西方的各种思潮也不断涌入,其中,个人主义逐渐在年轻人当中流行。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把个人事情看开一些,不要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人生要过得有意义,就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其实,这个道理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得到经典阐述,即薛宝钗给贾宝玉讲得五祖传位的故事。五祖的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读起来很有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当伙头军的惠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认为惠能讲得好,就把衣钵传给了他。

        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教育培养是构成一个人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大家知道,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科技竞争。美国人发现,他们落后于苏联人,落后的原因是他们在艺术教育领域落后于苏联人,于是,启动了一个名为《零点项目》的工程,研究的对象就是艺术教育。最后,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并非像他们以前所认为的只是靠感情、灵感起作用的,而是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大脑的工作来讲并没有区别。他们认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也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他酷爱拉小提琴。普朗克喜好弹钢琴。他们两个人经常在一块儿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一个是相对论的创始人,一个是量子论的创始人,他们在一起演奏音乐交流过哪些科学思想,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美与艺术美在他们的心中是相通的。中国也有一批热爱艺术的科学家。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不是马思聪写的,而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写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会吹圆号,弹钢琴。他们两位的夫人都是音乐家。钱学森曾经说过他在科学道路上是夫人的艺术氛围启发了他,给他提供了新的思想,使他少走了不少弯路。他有句名言: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据说19881月有当代2/3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值得深思!韩国人说,经济上学美国,文化上必须保留东方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饱经风霜,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为我们、为世界、为全人类留下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着手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做一个协调发展的人。做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继续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前进的方向。不论是复兴国学,还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总之,在21世纪里,我们要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唯靠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a8014690c69ec3d5bb755c.html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