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的日本建筑

发布时间:2016-09-09 14:17: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墙的理念

在建筑诸多实体构成元素中,“墙”作为最重要的空间水平分隔元素在建筑的空间形态构成、视觉形象塑造和精神内涵表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墙的基本性质可分为静态限定和动态导向。静态性质中,对建筑外部空间而言,隔墙限定产生边界,对建筑内部而言,隔墙限定产生庭院或者分割的空间。动态性质中,无论对建筑外部还是内部,隔墙导向均产生导引空间。

随着建筑设计思潮涌动,新观念、新手法层出不穷,使建筑墙体形态较之以往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又成为不同风格、不同理念建筑观的外在体现。

本文通过对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两位建筑大师作品的介绍试图探析理念在日本近现代建筑中的不同理解和应用

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理念的思维碰撞

1.安藤忠雄的“墙”理念

日本建筑师不断对隔墙进行各种现代化的探索,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隔墙得到极致的表现,正如普利策建筑奖的评语指出:“墙是安藤忠雄创作建筑最基本的元素,没有多余的装饰。他将混凝土,还有柱、墙、拱等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总能使人感动并充满活力。”

安藤忠雄在和《倾斜之弧》( Tilted Arc)的设计者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专门讨论墙的问题时说:“建筑因为墙的围合而获得空间,区分建筑的‘表里’,并赋予外侧攻击性、内侧防御性的强大力量。”

2.伊东丰雄的“墙”理念

“墙”理念被伊东丰雄等建筑师延续的同时,将隔墙轻盈化和透明化。同样用于划分空间,但却既不是泾渭分明的空间划分,也不是具有强烈的内部包容性和外部防御性的划分方式,而是一种模糊的区分空间的方式。

总之,对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来说,“墙”仍然是处理空间的重要关切对象,只不过在划分效果上,从一种厚重的体量感转向另一种暧昧的朦胧感。

word/media/image3.gifword/media/image4.gif

通过作品阐释“墙”的理念

伊东丰雄的作品:

1.银色小屋——弱化“墙”的概念

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 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这些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拱形的顶棚可以开闭, 让空气和光线自由的进入这种半透明外观,自然开敞的庭院,使阳光、空气自由进入,弱化了“墙”的概念。word/media/image6.gif

2.风之塔——模糊内外界限

伊东丰雄在风之塔表面贴上镜子,在其外部围上一层金属穿孔板,在两层中间的位置加入 1280 个迷你灯泡和 12 个霓虹灯圈,底部则有 30 个泛光灯。灯光由计算机程序控制,随着接收到的周边噪音的程度不断变换样式。

白天建筑表面反射阳光,并形成简单而基本的体量限制。到了夜晚随着内部的灯光亮起,这种限制则会消失,建筑变为一种可视的、具有半透明美感的状态,由此模糊了其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3.仙台媒体中心——化解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疏离感

管柱构成了一个扩展的勒·柯布西耶式的多米诺体系,外墙被处理成四个切割过的面,以适应基地边界。通过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化解疏离感,融入周围环境。

内部没有过多的隔墙分割,形成一个开阔的空间。与安藤的运用隔墙营造丰富空间的思路有很大不同。

4.蛇形艺廊夏日馆——弱化建筑围合感,摒弃传统“墙”元素

它从外表上看似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随机模式,但其实是一种旋转的立方体算法。相交线形成了不同的三角形,梯形,透明和半透明感的无限次重复运动。

这个18米×18米×4.8米的方形盒子尽可能弱化了建筑的围合感,自由地向任何一个方向扩展,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通。这一建筑中已经没有通常的墙、柱、梁、窗和门之间的区分,一切似乎都处在变动中。

安藤忠雄的作品

1.水之教堂——L形隔墙

水的教堂包括一个教堂、一个水池、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整个建筑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那一片限定内外场所的 L 型隔墙。正如安藤忠雄说到:“墙壁将建筑的内外阻断,来这里的访客起初无法看见内侧的水流,不过倒是可以沿着墙壁,一边走一边倾听潺潺的水流声。

因为这片墙的隔断,为任凭自己去想象未可见的墙内世界提供了可能,因而也使内心的期待更为高涨。在这里,人们因为墙壁而被中断的。”

word/media/image16.gif

2.神户兵库县立美术馆——分隔空间,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可读性

对建筑内部而言,开放的隔墙限定产生分割空间。这种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可读性,一个乏味单调的空间用隔墙就可增加空间层次性。

3.光之教堂——将有形的墙体与无形的侧光完美结合

光之教堂度横贯的墙体构成,长方体中嵌入三个直径5.9米的球体。这道独立的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光之教堂由混凝土作墙壁,除了那个置身于墙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没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装饰物。安藤忠雄说,他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

4.水御堂——墙的动态导向应用

由于人自身的格式塔心理识别规律,在任意自然的山野形体中,鲜明而厚重的几何墙体跃然眼前,“一系列墙体作为通道的标志”自然中几何形体的隔墙对于使用者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如在水御堂中,安藤忠雄运用墙的导向作用走到山丘顶部,便存在一片高 3m 的修长墙体,往右穿过这片隔墙的门,又会碰见另一片隔墙限定的狭窄空间,然后沿墙左转顺着隔墙一直走,就会到达下沉楼梯,整个过程中隔墙的导向性一目了然。

中国建筑中的理念的实践

1.苏州博物馆——分割空间、作景墙的实践

苏州博物馆的隔墙成为片石假山的背景,背后伸出的拙政园的树木,更增加了观者的想象空间。

2.宁波美术馆——动态导向的实践

宁波美术馆入口处,王澍采用连续不断的隔墙,经过水池、坡道后,到达美术馆前开阔的广场,营造丰富的导引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a18f858e9951e79a8927c0.html

《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的日本建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