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唐诗100金句

发布时间:2019-08-13 03:45: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经典唐诗100金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瞑》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相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圣代即今金雨露, 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利州南渡》 温庭筠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 秦韬玉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听筝》 李端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 张祜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贺知章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儒家精华30句,道尽智慧人生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译: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译: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译: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译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译:《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译: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译: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译: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译: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译: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译: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译: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译: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译: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译: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译: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译: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译: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译:《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译: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译: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译: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译: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译: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译:《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译: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452ec8a98271fe910ef9f5.html

《经典唐诗100金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