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15 17:05: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

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难点)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难点)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秦汉至隋唐之前

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不高。

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

(3)明清时期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期: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2)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释疑解惑]

[图解识记]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易错易混] (1)正确认识飞钱

唐代出现的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但不是纸币,宋代的交子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正确区分柜坊邸店的职能

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概念阐释] 商帮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名师点拨] 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来源

(1)由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发展而来。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和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2)由交通沿线发展而来。如沿着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被称为交通沿线城市。前者如喀什、吐鲁番等,后者如北京、天津、杭州、苏州等。

(3)由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而来。如唐代的扬州、成都。

(4)由手工业、商业中心发展而来。如宋明时期的市镇。

思考探究1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中国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革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易错易混] 古代中国的海外贸易并非一直世界领先

古代中国由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但多为政府所主导。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萎缩。

思考探究2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广州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史料二 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番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于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于泉州。——《元史·食货志》

史料三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条》

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草市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草市的主要区别。

(2)史料二反映的商业信息有哪些?

(3)史料三反映了交子的哪些信息?

[信息解读] 说明草市是自发的民间集市。

说明草市对百姓日常生活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影响。

说明草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立市舶司说明元代对外贸易实行统一管理,从侧面反映了元代对外贸易发达。

说明交子便于携带,便于贸易。

说明政府对交子的管理。

[尝试解答] (1)作用: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区别:主要设立在城市,草市出现在交通便利的农村;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场所,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

(2)元代对外贸易发达;市舶司是统一的管理机构;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交子携带方便,有利于贸易;后来政府加强了对交子的管理。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展,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典例】 在唐代长安的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

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审题指导] 定时空:唐代长安。

抓关键:唐代长安的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调储备: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A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

错误

B

平准署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这说明该机构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的双重影响

正确

C

古代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错误

D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

错误

[答案] B

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捕风捉影捕风捉影是指想抓住风和影子,引申为说话或做事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在此类试题中,命题者往往设计一些与题干有着一定联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的选项以迷惑考生。如此题中的C项即属于明显的捕风捉影

[问题延伸] 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古代商业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探究点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史料一 

史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思考:(1)结合史料一图片说明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2)依据史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

[信息解读] 史料一:图一中市与坊是分开的,图二中市和居民区交错一起,说明了市坊界限已被打破;图二的图例中出现了夜市”“早市及鱼市,说明了当时商业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出现了专门的市场,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减弱。

史料二:商业机能日渐凸现远超过宋代连锁体均说明了商业发展的变化。

[尝试解答] (1)变化: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出现专门市场等。特点: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2)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城市功能看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从数量和规模看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典例】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其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审题指导] 定时空:南宋都城。

抓关键:其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

调储备: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出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A

表述错误,一直能体现

错误

B

信息在材料中未涉及

错误

C

钞引在北宋时期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

错误

D

由材料可知,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御街上还设有交易铺等都体现出南宋都城布局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正确

[答案] D

古代城市现在城市

古代中国最初是分开的。古代的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等,而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才合二为一,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

[问题延伸] 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前后城市功能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

[提示] 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深度思考]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5)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家国情怀] 不同地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和文化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艰难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至隋唐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2)两宋时期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3)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商帮

(4)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是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5)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题组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踢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解析] 题干描述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B全员参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信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且与史实不符;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2.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贸易活跃

C.人口大量流亡 D.重农政策被废除

[解析] 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体现商人的足迹遍及所有交通便利的场所,反映了商品贸易活跃。

[答案] B

3.如图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 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徽商、晋商势力强大,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答案] D

题组2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4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材料中的(  )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 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D.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解析] 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是郑人乃反,市罢郑人反映了春秋战国的时间信息,乃反,市罢反映了市场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D项正确;草市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间,与材料反映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鞋子不是农产品,而且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商品类型,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有时间和地点限制,没有打破市坊界限,故C项错误。

[答案] D

5.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这反映了(  )

A.市场规划混乱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中央集权削弱 D.城市防御功能增强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坊市制度,不能反映出市场规划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功能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削弱,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功能的变化,没有反映城市防御功能增强,故D项错误;由材料信息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可知商品贸易突破了市坊制度,这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选B项。

[答案] B

题组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6.在中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州几十个国家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 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是在两宋时期,故选C项。

[答案] C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其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项。战国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

[答案] A

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解析] 宋元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A正确;草市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商业市镇出现于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夜市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答案] A

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交易有时间限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代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故选D项。

[答案] D

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解析] 材料信息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表明“‘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故A项合理;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表明B项合理;材料中提到的经游()天下遍”“富与王者()等句体现出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故C项合理;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商人政治地位不高,故D项不合理。

[答案] D

5.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南方商业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C项正确。

[答案] C

6.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西安古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骑驼乐舞三彩俑。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

A.生动地展示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彩瓷工艺

B.有助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状况

C.有助于了解唐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D.增加了对汉代贵族厚葬之风直观感受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三彩可以推测出,两件文物均是唐朝时期的文物,故选C项;明清时期与题目隐含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与题目隐含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汉朝与题目隐含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解析] 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以分析出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从材料中看不出满足商品经济的发展。ABC三项明显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 D

8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洛阳 B.宋朝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夜市……通晓不绝最早出现可以知道,对市场的时间限制已经取消,这应是宋代的东京,所以B选项正确。

[答案] B

9.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中国古代商业时对某机构做出如下图描述。该机构是(  )

A.柜房 B.票号

C.市舶司 D.十三行

[解析] 前身于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立,宋时正式设立”“被称为中国早期的海关’”等信息分析可知,该机构为由唐时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发展而来的市舶司,故本题选C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C

10.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解析] 依据题干中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的信息,可知当时苏州城能够提供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资,这充分彰显了当时城市商业的繁荣,故选B项。AC两项在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D项表述曲解了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答案] B

11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这一材料反映(  )

A.晋商的勃兴 B.徽商的崛起

C.粤商的发展 D.闽商的衰落

[解析] 由材料中关键词徽州商人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徽商的崛起,故选B项。

[答案] B

12.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解析] 做对此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抓住江南、江北、山右等词语,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故B项正确;奢侈品贩运、垄断经营敛财、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 B

13.乾隆四十九年(1784),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解析] 据材料中的时间1784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4.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 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如(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 (1)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以及历史传统的角度回答。(2)材料二信息体现了扬州城的四个特点:经济上特殊的地位,繁荣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娱乐和服务业,享乐的社会风气,从这四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 (1)原因: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

(2)示例: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15.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17年,已召开八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3)结合三则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解析] (1)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整合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作答。(2)第一小问徽商的成功经验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提取;第二小问其发展障碍要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综合回答。(3)从广泛联系、扩大合作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启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

(2)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障碍: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商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fbb90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0.html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