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09-21 18:17: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导读:本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解析:B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A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而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3.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
  C.尚书省权力D.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乙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很大,威胁皇权;而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十一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说明()
  A.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B.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解析:D材料规定突出的是中英来往时人员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正确。
  6.“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
  解析:B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金田”得知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C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8.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B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依附于列强进一步走向沉沦,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9.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解析:D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故D项正确。
  10.“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一事件()
  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项是国民革命的意义。
  11.右图是冯玉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画。画上的白话“打油”诗是:“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该漫画的主旨是()
  A.嘲讽日寇对华侵略B.鼓励发展农村经济
  C.号召百姓积极抗日D.赞扬国共合作抗日
  解析:C该漫画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讽日本的侵略,而在于号召百姓积极抗日,故A项错误,C项正确;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是抗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12.如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D.走向成熟
  解析:D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项正确。
  13.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参战军队为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指挥者为粟裕、陈毅、*等,材料又涉及徐州,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14.下面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
  A.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解析:D中美建交于1979年,A项错误;美国非中国邻国,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图片信息共同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故D项正确。
  15.《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
  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
  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
  解析:B材料“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反映了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依据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制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析:D材料强调了法律的重要作用:治理国家、巩固统治,D项正确。A项不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消除;B项错在“”;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17.《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D.1871年德国宪法
  解析:D该题实际考查到19世纪下半叶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民主的内容的国家。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虽然有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力很小,D项正确。
  18.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化D.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解析:C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19.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解析: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公共食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非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故C项正确;食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未体现平均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存在的分歧在于当时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项正确。
  21.下表是某国际组织资料,该国际组织是()
  成立时间1949年
  组织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总部驻地布鲁塞尔
  A.北约B.华约
  C.欧共体D.不结盟运动
  解析:A根据题目该组织成员国是为了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员国为西欧国家和美国,并且其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可以判断该组织是北约,故A项正确。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基于此,西欧国家()
  A.积极推行民主改革B.与苏联展开激烈竞争
  C.走上联合自强之路D.努力抢占新的殖民地
  解析:C从材料可知,西欧各国面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联系所学知识,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苏的压力。
  24.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D.朝核六方会谈
  解析: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项符合题意。
  25.当今世界,有人认为存在“新冷战”。那么,新旧“冷战”的基本共同特征是()
  A.美国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D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A项错误;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是旧“冷战”的基本特征,B项错误;1991年华约已经解体,C项错误;“冷战”是指采用除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其他国家,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无论中外,“分权”思想自古就有,虽然它们的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朱雄在《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为典型的体现是实行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如何?(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及设问中的“隋唐时期”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第二小问据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三“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小问性质,结合所学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4分)
  不同: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6分)
  (2)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等)。
  (2分)
  作用:防止了专制,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5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3)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分)
  意义: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渔山列岛、披山岛等岛屿,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同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如果新中国在台湾海峡扩大战争,美国将使用核武器。
  ——根据“人民解放军战史”整理
  材料二1955年是世界历的另一个转折点。新解放的非洲和亚洲人民召开了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此后不久,美苏决定不再限制联合国接受新会员国,这项决定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两大战胜国在原则上仇视欧洲殖民帝国。苏联的意识形态提倡人民解放。美国支持非殖民化,因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结果。除了这个感情原因外,美国还想乘欧洲之危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
  《欧洲史·欧洲帝国的结束》
  材料三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苏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转折的原因。(1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将使用核武器”可知美国威胁、敌视新中国。第(2)问,“转折点”从材料二“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等信息可知是指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依据材料中“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美苏……仇视欧洲殖民帝国”“欧洲之危机”,结合所学来分析。第(3)问,材料三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1)政策:敌视新中国。(3分)
  (2)转折点:欧洲主导的殖民体系瓦解。(4分)
  原因:亚非会议联合反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支持非殖民化;欧洲的衰落(或危机)。(12分)
  (3)形势:美苏冷战,欧洲正式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6分)【篇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解析:D材料中“每一方……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表明美苏关系恶化源于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不合题意。
  2.美苏“冷战”导致国际政治地图重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D.雅尔塔体制的长期存在
  解析:C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本题可知,“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3.1947年,希腊面临着长期内战的前景。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在阐述这一原则时说,“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杜鲁门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大战后的美国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B.希腊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C.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促进其经济的恢复
  D.美国试图通过援助欧洲,遏制共产主义
  解析: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采取扩张政策,A项错误;美国借口“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干涉希腊内政,是对希腊主权的破坏,B项错误;分析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的目的是防止希腊政权落入希腊*手里或被苏联控制,C项错误;美国支持抵抗“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针对的是苏联,其援助希腊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D项正确。
  4.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美苏两极对峙B.两极格局瓦解
  C.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A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都是美苏两极对峙的结果,故选A。B、C、D三项与图片事件主题不符。
  5.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欧洲经济B.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C.实施杜鲁门主义D.稳定世界经济
  解析:B据材料中“美国”“经济制度”“自由制度”等信息可判断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故选B项。
  6.1948年至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小孩空投巧克力,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B.冷战局面的形成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D.两德的重新统一
  解析:B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柏林危机,苏联封锁西柏林,美国被迫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此题也可用排除法,A、C、D三项所列事件都不是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
  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新兴力量的崛起
  C.雅尔塔体系的瓦解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A图示主要反映了美苏在经济和军事政治方面的对抗,这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8.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
  A.朝鲜战争的爆发B.使美苏争霸进入热战
  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C肯尼迪的言论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这容易造成地区乃至世界的动荡不安,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美苏并未进行“热战”。故C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以下史实最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越南战争B.古巴导弹危机
  C.德国的统一D.9·11事件
  解析: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两国利用核威慑相互威胁,导致局势紧张,但最终双方妥协,避免了核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
  10.下面是两幅国际政治讽刺漫画。这两幅漫画可以反映出()
  A.欧美间经济合作、政治对立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美国对欧洲从援助走向遏制
  D.欧洲由对美国依赖走向独立
  解析:D从图一可知,战后欧洲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从图二可知,20世纪60年代欧洲通过联合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政治上趋于独立,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故正确选项是D。
  11.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C材料中“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C项正确。
  1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撰写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德国和法国的矛盾彻底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已经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解析:C历法德有着尖锐的矛盾,但是2011年,法国和德国创造了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模式,其前提是两国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13.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撤离法国。这反映了()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B.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北约走向瓦解D.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解析:A20世纪60年代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映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4.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并日趋强大,其国际竞争力赶超美国,并多年居于世界之首。然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日企业竞争力再次发生逆转,美国企业竞争力超过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第一。上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世界多极化形成B.国际经济新秩序出现
  C.美国已无法再影响日本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D材料体现了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并一度占据优势,这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15.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A材料中日本本质上是要求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权利,改变其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尴尬局面,A项正确。
  16.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第一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第二世界,而两大阵营之间是一大批刚获得独立的新国家,组成第三世界。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
  A.召开第一届亚非会议B.与中国广泛建交
  C.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D.组建不结盟运动
  解析:D1961年第三世界组建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超级大国,故D项正确。
  17.1963年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但法国和中国拒绝签署。这一事件反映了()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冷战格局的加剧
  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A材料体现了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也并没有与苏联保持外交的一致,说明两大阵营出现了分化,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A项正确。
  18.下图是刊登在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上的一幅讽刺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虚假的民主,真实的独裁B.顺美国者强,逆美国者弱
  C.强权政治,唯美国马首是瞻D.霸权衰落,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D漫画中人物代表美国,从牛身上的世界地图可知其代表世界,“又不听我的话了”体现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世界不再受其摆布,说明其霸权衰落,D项正确。
  1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B结束美苏“冷战”总体上来说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A项错误;美苏“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世界局部地区矛盾爆发,世界未来的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建立单极霸权的需要,C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主旨。
  20.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旨在揭示两极格局()
  A.因美苏衰落而走向解体B.必将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D.渐变中逐步走向多极化
  解析:D根据材料“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可知两极格局不断受到来自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进行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该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盟友走向对峙,该国家指的是苏联,美国对其采取遏制的冷战政策。第(2)问,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是以谈判为主要方式,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从美欧日的三足鼎立、不结盟运动兴起等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从材料三“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联系当时的一些局部热战,可知导致了局部动荡。第(4)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由两极对峙到出现多极化趋势再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一超多强的局面。
  答案:(1)国家:苏联。政策:“冷战”政策。(4分)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
  原因:欧共体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6分)
  (3)特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4分)
  (4)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6分)
  22.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须密切关注欧洲形势,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1948年初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这将导致美国出口锐减,剩余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7年》
  材料二下图是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以马歇尔计划为题材创作的漫画。
  材料三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的贸易已由出超转为入超。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地位一落千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编》
  (1)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有什么担忧?(6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漫画主题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3)据材料三,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美国究竟该不该援助欧洲?(4分)
  解析:第(1)问两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欧洲……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来分别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第一幅画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第二幅画是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打开欧洲的市场,意图控制西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可知是美苏之间的对立导致这一结果。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应该、不应该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判断:欧洲经济有崩溃的危险并引发全面的危机。(4分)
  担忧:欧洲经济的崩溃带来美国经济的衰退。(2分)
  (2)不同:图一,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图二,马歇尔计划旨在控制西欧国家。(4分)
  原因:美苏冷战对峙,两者政治立场不同。(4分)
  (3)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削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2分)
  (4)观点:应该。
  美国的对外政策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4分,如持相反意见,理由合理也可得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ef969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7.html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