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情人节

发布时间:2019-05-12 03:04: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代的情人节

篇一: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今年的元宵节正好与西方的情人节是同一天。其实,元宵节就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天,全国各地除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外,人们还以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将从除夕即开始延续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这个据考证起自汉代的传统节日,在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机缘。

在封建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一般深居闺阁,是不允许擅自外出自由活动的,但是过年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门游玩。唐代时,热闹的元宵灯市还出现了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称作行歌、踏歌。热闹的元宵节赏花灯、观杂耍场面,正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的男女常常借着元宵观灯、玩耍之际,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互诉衷情。

在传统戏文中,有关元宵偶遇钟情的故事不胜枚举。如《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夜情订终身,《陈三和五娘》中两人在元宵赏花灯时一见钟情,《破镜重圆》中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重修旧好……

一个个浪漫的故事,让元宵节成为一个浪漫的节日,也佐证了元宵在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地位。即便到现代,在台湾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可以说,元宵节是地道的、有历史厚度的中国情人节。(方华)

篇二: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

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献身”行为

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献身”行为。西门庆

与潘金连、李瓶儿、王六儿、如意儿她们,本来都是

情人关系,但西门庆就把她们其中的人弄回家里了。

不过,尽管中国古代男女间缺少西方那样的常态情人,

没有玫瑰花、金戒指,香吻热拥有时也会忽略,以直

接上床替之,但也不失浪漫的,甚至比西方情人的表

现得更热烈,“献身”得更淋漓尽致,更彻底坚决。“烧

情疤”现象的存在,就是这么回事情。

“烧情疤”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就是在女人(当然啦也有特殊,如武则天就她的面首身上烧过“情疤”)身上烙下一个印记。“情疤”最常见的烧法有两种:一是在将香直接放在女人的身体上燃,香燃尽了,自会烧到皮肤,从而就留下了疤痕;另一种是将铜钱于火上烧红后,在身子烙出伤纹出来。

当然,这种“情疤”有的是女人主动提出来要烧,

以此证明“我是你的人了”;但也有男人会先提出这个

要求,自然是希望女人记住“你已是我的人了”。而之

所说是留下的疤痕叫情疤,除了因系情人间所为外,

(:古代的情人节)还因为这种疤一般很隐秘,有的烧在女人的双乳间、

小腹下、阴阜上,甚至直接弄在生殖器上,反正是在

一般男人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只有上她床的偷情者才

能发现。成书于明代中晚期、借宋人之名写明朝那事

儿的《金瓶梅》,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作为一个见女人小弟弟就往上翘的淫棍,西门庆欲海无边。《另一只眼看金瓶梅》一书作者、“金学家”黄强称,西门庆在性事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性欲的异常旺盛,可以不分昼夜,纵情淫乐;第二,为了享乐,丝毫不顾及对方身体状况,生理特点,即使在女人经期也要交欢;第三,错乱的性欲,不仅对女人有欲望要求,而且有断袖之癖,与书童的同性恋、肛交以及品箫;第四,性虐待,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最喜欢做的活儿就是“烧情疤”。

黄先生从学术角度,对本来存在于中国古代情人

间的“烧情疤”现象作过研究,特别对西门庆的“烧

情疤“行为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性文化现象,在明清时期的情人间很流行。除了普

通人家男女,在风月场,妓女对日久生情的嫖客也

往往以“烧情疤”表达感情,但烧的部位一般不选

隐私的地方,选择在膀子、大腿上烧的多,且以铜

钱烙纹为主。说得不好听一点,西门庆就是一头发

情的公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色魔,他一生过着荒淫的生活,最后活活死在色子上,在阴间也成了风流鬼。

西门庆对女人的嗜好已表现为一种病态,只要长女性生殖器的他都有兴趣,无论是把兄弟的老婆,还是仆人的媳妇、行院的妓女、家中的丫鬟,他统统都有“性”趣。《金瓶梅》中交代,西门庆随身带有多种淫器和春药,供随时纵欲。在得手后,从不会忘记在女人身上留下曾“到此一游”的标记,上演“烧情疤”的淫戏。

西门庆与如意儿纵欲时有一段描写,西门庆

道:“我儿,我心里要在你身上烧柱香儿。”老婆

(如意儿)道:“随爹拣着烧。”西门庆令她关上房

门,把裙裤脱了,仰卧在炕上。西门庆袖内还有

烧林氏剩下的三个烧酒浸过的香马儿,撇去她抹

胸儿,一个坐在她心口内,一个坐在她小肚儿底

下,一个按在她X(“毛”加一个“必”)毡盖子

上,用安息香齐点着。那话下边便插进牝中,低着头看着拽,只顾没棱露脑往来送进不已。又取过镜台来,傍边照看。须臾,那香烧到肉根前。夫人蹙眉啮齿,忍其疼痛,口里颤声柔语,哼成一块,没口子叫:“达达爹爹,罢了我了,好难忍也。”这里的烧香就“烧情疤”。

被西门庆搞到手的女人,不只如意儿、王六

儿让他烧,官宦人家出身的寡妇林太太,委身于

西门庆后也,愿意让他在自已身子上留下偷情的

印痕:“当下西门庆就在这婆娘心口与阴户烧了两

柱香,许下明日家中摆酒,使人请她同三官儿娘

子去看灯玩耍子。”黄先生认为,“烧情疤”来源

于佛教,出家人为僧前必须进行剃度,剃度标志

着出家人告别红尘,开始遁人空门。剃度仪式要

经过“三坛同受”的戒律:初坛传沙弥、沙弥尼十戒;二坛传比丘、比丘尼具戒足;三坛传菩萨戒。

三传戒都要烧香疤,即在受戒者头顶燃香,燃香之处就不会再长出头发,留下鲜明的疤痕,外人一见即知此人受过菩萨戒,并可根据疤痕数目,判断其身份。烧香疤被视为信奉佛教,已无七情六欲者对佛的一种誓约,皮肉虽苦,却是虔诚的表示。但是没有想到这一不沾女色的受戒方式,会被借用到男女偷情、定情行为上。

“烧情疤”是两情相悦的结果,以示心诚情浓,心甘情愿。但“烧”时女人是要忍受很大肉体痛苦的,西门庆在如意儿身上烧时,如意儿的反应就是“蹙眉啮齿,忍其疼痛”。

“烧情疤”到底是何时开始在情人间悄然流行的?《如

意君传》中有一段描写:后(指武则天)谓敖曹曰:“我闻民间

私情,于白肉中烧香疤者,以为荚谈,我与汝岂不可为之?

因命龙涎香饼,对天再拜,设誓讫,于敖曹尘柄头烧讫一圆,

后于牝颅上烧一圈,且曰:“我为汝以痛始,岂不以痛终乎?

既就寝。

《如意君传》成书刊刻在《金瓶梅》之前,《金瓶梅》

在性爱描写上借鉴了此书的手法。因而可以推测,在明代之前,男女间已存在“烧情疤”之俗,既然武则天也在情人身上烧过“情疤”,那么“情疤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了。“烧情疤”有性虐的倾向,表现出一种变态的占有俗。有学者作过比喻,在女人身上“烧情疤”,和马的主人用烧红的铁块,在马屁股上烙上印记,说明这马匹马是我家的一样,男人也把女人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以这种“疤”的存在,多少女人身子上有他的“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采花”收成。如西门庆在被他睡过的女人身子上都留下了记号,那“疤”里的“情”份就没有多少吧。当然,西门庆能到哪“烧”哪见谁“烧”谁,也是因为他钱。如,王六儿被西门庆勾搭上后说:

“我的亲达,你要烧淫妇,随你心里拣着那块只顾烧,淫

妇不敢拦你。

左右淫妇的身子属了你,顾的那些儿了!

西门庆道:“只怕你家里的嗔是的。”老婆(王六

)道:“那忘八七个头八个胆,他敢嗔!他靠着

那里过日子。”(61)这里说得很清楚,王六

儿让西门庆“烧”,而且不怕被丈夫看到后骂她,

除了碍于西门庆的淫威,就是图财。所以嘛,西

门庆也知道这女人的贱和心思,毫不顾忌在她身上烧了三处香,大发了一番淫威。当然啦,过去情人间流行“烧情疤”,也不排除有的是性心理出现了问题。有人在进行性行为时,通过摧残自己或对方的肉体才能产生性快感,只有在施虐和受虐过程中才能享受性生活。如果是因为这原因而“烧情疤”,那就是性虐行为了。有学者这样表述性虐:“故恋爱中屈从异性,求媚取欢,愿意跪在其膝下,全然成为俘虏。甚者,虽被异性罚骂鞭打,刀割火炙,竟不以为苦,反而心感快乐,促进性的兴奋。进而由残酷行为演变性的拜物狂,于是更有伤害对方,以疗嫉妒之心。”

印度古代《爱经》也有这样的说法:“热情的极度,殴打异性身体的某部分是性爱的伴随。”此处即指性虐。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通过性虐,或被性虐才能达到快感,是一种病。

古代男子五种偷情术:男性偷情精髓已尽在其中

人类自打认识了性,男女之间的偷情行为估

计就出现了,好比这个世界有了战争,便随即出

现间谍一样。间谍的伎俩可谓千变万化,男女偷

情却也异彩纷呈。赵炎曾撰写过古代女子偷情的

诸多借口,应部分读者要求,再说说古代男人是

如何偷情的。不去研究不知道,一经涉猎,居然

大跌眼镜:古代男人偷情术颇有些现代痕迹,敢

情现代男人偷情都是古代人教的。所谓男人不

坏,女人不爱,为了赢得女人爱,男人只能去变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现代男人偷情有先贤遗风。

按说,古代男人社会地位高,家中可以三妻四妾,出外可以青楼妓馆,在性问题上应该不会感到压抑。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女人的问题上,男人似乎永远也感觉不到满足。大概是家花不如野花香的缘故,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

难怪那些有名帝王的后宫有着成千上万的小老

婆,还四处搜寻人间美色;难怪民间传说唐伯虎家里有

八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还去纠缠秋香;更难怪网络间曾

流行过的一句歌词: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不采白不采。

据史料记载,唐代贞观三年二月,大臣杜如晦升

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因为选拔官

吏之事异常繁冗,需要连续值班,太宗李世民念其辛

苦,就派宫女两名前往侍候。此时的杜如晦四十五岁,身体倍棒,精力充沛,皇帝送礼,自然笑纳,一连两个月乐不思家。此事居然被他老婆知道了,至于是谁泄的密,笔者不清楚,书上没有写。一场家庭风波就此掀起,老婆骂他没良心,有了新人忘了旧人。

杜如晦却振振有词:皇上安排的,我能拒绝吗?要吵架找皇上吵去。这不是废话吗?

他老

婆吃了豹子胆,敢去找皇上?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让我想起现在男人偷情,也会说如此借口,或陪领导娱乐,或有客户相邀,不一而足。

在唐代高宗主政时期,还曾发生过一则有趣的

故事:和静县主(李元吉之女)的丈夫叫薛元超,因为

好学又善于文辞,参与过《晋书》的修撰,所以结

交了一帮文学朋友,免不了经常有诗词唱和之类的

应酬,和静县主对此颇多怨言。永徽五年(654)

他出任饶州刺史,离开了京城,应酬更加多了,还

与不少歌女保持着那种关系。和静县主也不是吃素

的,她只是喝醋,毕竟是李世民的亲侄女,高宗李

治的亲堂姐,派人回京向皇帝告状。不久,李治就下旨责问薛元超,为何让和静县主受委屈?薛元超回答说:陛下,都是这酒精闹的,臣已打算戒酒了,您瞧好吧!把偷情的事情归罪于喝酒,因为酒可乱性,是个不错的借口。现代男人发生婚外情,这样的借口也很常见,类似“酒后乱性,蓝颜知己变成性伴侣”的文章比比皆是。

据赵炎统计,调剂生活之借口,也常常被现在的男人使用,工作累,压力大,找个女人调剂一下偷偷情,至于老婆闹腾,随她去吧,反正

不会闹翻天。

南宋孝宗时,江西九江的一个小官吏背着老婆

养外宅,当时恰好是孝宗皇帝大力整肃吏治的时候,

于是,有好事者举报,说此君有违圣人教诲,与皇

帝对着干。这个罪名可大可小,养小老婆不算大罪,

但是抵制皇帝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弄不好会被杀头。

这个小官赶紧跑到府衙自首,说自己是一时糊涂,

被美色迷了心窍,女人是祸水,都是美女惹的祸。

后来,知府大人将此事如实上报,负责风纪的官员提出意见:着即罚俸一年,留用,以观后效。看到这,有些眼熟吧?现如今,被美色所迷,是最正常不过的借口了。

还有一种偷情借口是报复老婆的。《红楼梦》里的贾琏,娶小妾,养粉头,嫖下人,几乎无所不为。王熙凤虽然经常喝醋,却不敢明着指责他,只好时不时抱怨几句。贾琏的回答是,还说我呢,昨天让你换个姿势你还不肯,没劲透了。言下之意,你王熙凤不肯做的事,外面有大把人愿意做,所以,我只能去外面偷情,至于责任嘛,对不住了,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无独有偶,明朝还真发生过类似贾琏的故事。洪武年间,河南某县一乡民状告秀才张书臣涉嫌风化案,理由是皇帝朱元璋曾下令,严禁身有功名的读书人嫖娼宿妓,而张书臣经常光顾青楼,属于顶风作案。在公堂上,张书臣则反告其妻与人通奸,自己是不得已才与妓女交往的,原来也是出于报复。

篇三:从元宵节看中国古代情人节

赣南师范学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社会史》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历史学1101学号:110200047姓名:杨小凤选课班级:11历史任课教师:谢敏华成绩:

从元宵节看中国古代情人节

赣南师院文旅学院杨小凤

摘要: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过后第一个重大节日。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另一方面: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从中国传统节日透视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关键词:元宵节古代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被称为“上元节”。全国各地除了吃元宵(汤圆)习俗外,赏花灯、猜灯谜、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等形形色色的活动为传统社会的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识甚至是相亲的机会。

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一般身居闺阁,不允许擅自外出活动,但是过年过节还是允许她们结伴出门游玩。在唐代,热闹的元宵节灯市上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这也被称作“踏歌”或“行歌”。未婚的男男女女在这样的娱乐活动中很快拉近距离,产生好感。即便到现代,在宝岛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而流行于贵州的苗族的偷菜节,也正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在这一天姑娘们成群结队的去偷别人家,偷菜时也不会怕别人知道,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据说谁偷得菜最多,谁就能最早遇到意中人。在西方,2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起源于公元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西方的情人节也就被称为“瓦伦丁节”。在中国情人节比较常知道的是七夕,在中国的传统中有三个节日可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就不用说,然后就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再者就是元宵节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1)元宵节,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

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宋代欧阳修有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乌金西坠,华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至于是手执一枝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元宵节又称灯节。有了灯会,就缺少不了灯联。既然是灯节,又是情人节,那么情与灯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说,灯联必然要成为情的媒介。在众多的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后王安石应该是每年都该与夫人好好地过上一回情人节了吧。七夕情人节未免让人感觉有些凄凉。牛郎织女情断天河,不由得让人想起孟姜女哭倒长城,刘兰芝月夜盼夫的故事。饱经三百六十日的苦恋,换得一夕的相拥,悲喜交集之余,也就是伏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哪得浪漫可言。我想,瓦伦丁式的情人节更适合年轻人,以如火的红玫瑰见证着澎湃的激情;元宵的情人节更适合传统的中国人,用羞涩的微笑传递着爱的信息;七夕的情人节则更适合已婚的夫妇,借悲剧式的恋情加深浓郁的亲情。不管是东方的诗帕还是西方的玫瑰,不过是传递爱的载体,把爱写在心中,将情融入行动,那么,天天都是情人节,这也许会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浪漫。

从元宵节如何来看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春灯谜》一剧,写宇文行简二子宇文羲和宇文彦,文才出众。宇文行简须谒选湘乡学博,便带少子宇文彦赴任,让长子宇文羲在家读书。元宵灯节那天,宇文行简泊舟黄陵驿,宇文彦与仆人承应上岸观灯。西川节度使韦初平钦升枢密,带着两个女儿影娘、惜惜,进京途中也正好停舟此处。影娘因灯节热闹,便与丫环春樱女扮男装上岸观灯,恰与宇文彦相遇。两人猜中灯谜,获得众人喝彩,庙祝便让二人留下共饮。影娘怕暴露真实身份,自称姓尹。席间二人诗歌酬唱,并写于笺上互执而去。不巧船因风起,船泊移位,二人便错上了对方的船中。天明时,韦影娘见宇文之母,不敢明言,只称尹氏,被宇文夫妇收为义女。宇文彦发现上错船后,准备逃走,被人擒住。因搜出影娘所写的诗笺。韦节度大怒,剥去宇文彦衣服,在其背上写了“獭皮军贼”四字抛人江中。恰在此时,官军围剿獭贼,便以为宇文彦是真贼。宇文彦恐辱父母,称自己为于俊,被打人大牢,幸获狱吏豆卢询关照。韦节度见春樱自尽,遂命以彦衣包裹寄棺于庙祝,并称是一书生。宇文彦父母派家人寻子,见此又以为子亡。后宇文羲考中探花,被老鸿胪官错呼为李文义,皇帝便赐其姓李。宇文羲接着又招赘韦府,与女惜惜成婚,后出按荆湘,审案时开释已化名于俊的字文彦。宇文彦又改名卢更生,人京应试,考中状元,座师正是韦初平。韦初平知道宇文羲之父有一女未字,又撮合卢更生入赘,不料正是影娘。全剧在皆大欢喜中结束。(2)早在1000多年前,即宋太宗时(976—996)就打破了封建“闺范”,明确规定了“三元不禁夜”(《东京梦华录》165页)。三元指谓正月、七月、十月之望(十五)。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庆祝活动是十分丰富的。南宋孟元老撰著的《东京梦华录》对元宵节有如此描述:“阡陌纵横,城闉不禁。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漾,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街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里的“春情荡漾??????雅会幽欢”,足以看出当时

男女幽会的情景。(3)从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词里更能彰显出在元宵节男女幽会的思想感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4);《破镜重圆》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5)。

116年前出版的《吉林通志》(1891)一书里就可以看到清代光绪年间对元宵节的描写:“街市张灯三日,金鼓喧阗,燃冰灯,放火爆,陈鱼龙曼衍、高跷、秧歌、旱船、竹马诸杂剧。是日,男女出游,填塞街巷,或步平沙,谓之?走百病?,或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入夜尤多。”这里还没有男女恋情的细节。(6

如果从300余年历史的起源是“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来看,就不乏此类内容的段子。在《小拜年》里可以看出元宵节男女活动情况,“正月里来吃元宵,挎鼓秧歌来到了。挎鼓打的鸳鸯鼓,小妹你瞧瞧,小妹说看见了,锣鼓喧阗多么热闹。”(7)如果这里描写的比较模糊,在二人转《探妹》里已经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道出了情人的思想情感:“正月里探妹正呀月正,我领小妹又观花灯。逛灯是假意呀,妹呀,恋你是真情,伊呼呀呼咳!”(8

结尾:

元宵节起源说法不一,比较有影响的有三家。分别是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中,认为“元宵节起源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是元宵节的滥觞”(9)。节日的兴起,活动的增加,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挖掘它的节日文化和韵味,才会让节日多一份文化,多一份情致,尤其是元宵佳节,大家心中似乎只知道吃汤圆、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不曾想,其还有情人节的味道古代女子平日“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才可结伴夜游观灯,物色对象谈情,从而衍生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唯美浪漫。中国情人节有多少情在其中?元宵节的情人节更胜过西方214日情人节的味道,但似乎我们的情人节,仅仅是诗情画意中,而不是实际行动中。过西方情人节,经常订不到一桌饭,购买一束美丽的花也很紧俏,情侣们的消费活动融入到了经济生活。但元宵节的情人节,我们还仅仅是为了赏灯而赏灯,于是少了一份情致,少了一份情话,更少了一份情。

参考文献:

1)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XX年。

2)阮大铖《春灯谜》精装影印本,文明书局,1983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古籍出版社,20XX

4)颜金村《陈三五娘》,鹭江出版社,1987

5)吉林省戏曲学校《破镜重圆》,吉林戏曲学校出版社,1987

6)长顺《吉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王悦恒整理《小拜年》,吉林省戏曲学校出版社,20XX

8)东北二人转杂志社《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杂志社,1987

9)浙江大学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中国知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ebf0c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24.html

《古代的情人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