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3-27 11:3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第1章 遗产因子的发现

第2章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 性状:生物体所体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2.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性状分离比: 3:1

3. 分离定律:

(1)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3:1)

提出假设

演绎(测交实验)

得出结论

(2)实质:体细胞由成对的遗传因子组成

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

受精时,配子随机组合

杂交 测交

4. 比例问题:测交: 1:1

杂合子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杂合子所占比例

杂合子自交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杂合子所占比例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测交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性有关的基因组成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d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一对性状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精子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注意:(1)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相同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且与体细胞相同。它们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平行的关系

果蝇杂交 测交

第三节:伴性遗传

1. 伴性遗传: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2. 常染色体:23对

性染色体:1对 男:XY

女:XX

3.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 白化色盲:aaXbXb

色盲:X染色体上隐形致病基因(女<男)

抗VD佝偻病:X染色体显性致病基因(女>男)

3. 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如:红绿色盲病、血友病、果蝇眼色遗传)

伴性遗传 X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如:抗VD佝偻病)

Y染色体遗传规律(如:外耳道多毛症)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复习:1.人体内有8种核苷酸,5种含氮碱基

2.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

3.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DNA):A、T、C、G

核糖核酸(RNA):A、U、C、G

1. DNA分子结构

(1)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2.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 G-C

第三节:DNA的复制

1. 时间: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 条件:模板:母链的一条链

原料: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

酶: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能量

3.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复习:1.蛋白质是生物性状的体现者

2.染色体:DNA+蛋白质

3.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1.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布

2. 基因可以控制性状---具有遗传效应(功能)

3. 基因控制蛋白质

4. 原料: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5. 特征:结构稳定性

多样性

特异性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复习:1.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磷酸基团、含氮碱基组成

2.五碳糖由脱氧核糖和核糖组成

1. 转录: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单链RNA)

(1)场所:细胞核

(2)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1)原料:游离的20种氨基酸

(2)场所:核糖体

(3)模板:mRNA

(4)产物:多肽链

(5)运载工具:tRNA

3.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又称做1个密码子。

4.密码子的简并性:1个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1个密码子只有1个氨基酸

5.信使RNA:mRNA 转运RNA:tRNA(搬运工)

6.一种tRNA只携带一种氨基酸

7.核糖体可以沿着mRNA移动的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中心法则

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合成,影响代谢(白化病)

直接控制: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 的改变

(1)研究对象:碱基对

(2)类型:替换 增添 缺失

(3)时间:DNA复制间期(分裂间期)

(4)结果: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5)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多害少利性

(6)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

2. 基因重组:

(1)类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结合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

(2)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

(3)1个精原细胞2种

1个个体细胞4种

(4)一个精原细胞有4个,每种有2个

3.

遗传的物质未发生改变

表现型 = 基因型 + 环境

(改变) (改变)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复习: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种子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1. 类型:(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非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2)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内个别染色体数目不变

细胞内染色体以染色体组形式发生改变

2.

3.染色体组: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关系).

功能:几乎携带了所有遗传信息

4.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成(无论这个配子有几个染色体组)

配子:成熟的生殖细胞 由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过程产生的

注: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

单倍体一定是一倍体(×)

5.二倍体

多倍体

6. 单倍体植株特点: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7. 单倍体育种:(1)技术:花药离体培养

(2)特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都是纯合子

(3)秋水仙素:特点: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8.多倍体育种:无籽西瓜

第七章 现在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生物进化的原因:用进废退(器官)

获得性遗传(性状遗传下一代)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环境)

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环境

生存斗争+变异

适者生存+有利于环境的性状可遗传

(自然选择学说)

3.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4. 结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1)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

(2)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

(3)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环境)

(4)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自然选择学说 个体(死亡、性状消失)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可自由交配、可繁殖)

种群基因库

基因频繁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进化过程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5.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隔离: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因素造成个体间基因无法交流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后代不可育

7.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一定存在隔离。

8.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

9.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f01879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5.html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