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

发布时间:2020-01-21 16:00: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

班级: 姓名:

【习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泰安

月丁未

循西谷

戊申

其级七千

汶水西

济水

当道者

少半

2、一词多义

当:

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僻不当道者

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

回视日观以西峰

限:

越长城之限

崖限当道者

道:

道皆砌石为磴

道少半

有:

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既上

皆不及往

云:

世皆谓之天门云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或得日,或否

是日

漫: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灭

3、判断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3.此东海也。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

10.复循西谷

11.余始循以入

12.中谷绕泰安城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0、或曰,此东海也。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理解性默写:

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 ”。

2、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

3、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情况的语句是“

。”

4、姚鼐《登泰山记》中以“ 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

6、姚鼐《登泰山记》中以“ ”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见美景。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表明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

8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

9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的形状,而是用“

”写出了太阳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

10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以“ ”写出了登山途中所见石刻情况。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外边的一道为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十五为,最末一天为

D.“桐城姚鼐记。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及既上,苍山负雪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始循以入(开始) B.遂至其巅(因此) C.崖限当道者(阻挡) D.及既上(等到)

10.下列句中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月丁未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D.吾祖死于是

五)简答:

1赏析:“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赏析“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赏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参考答案】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泰安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月丁未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循西谷古今异义,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戊申古今异义,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古今异义,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其级七千通假字,“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通假字,“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汶水西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

济水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东

当道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少半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2、一词多义

当:

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及既上等到,介词

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是日天,名词

漫: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3、判断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

3.此东海也。判断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省略句,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省略句,“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翻译: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翻译: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翻译:这东谷,古时候叫它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翻译: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府,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翻译:亭子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翻译:天边的云现成一条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出来了,纯红如同朱砂,下面有红光,摇荡地托着。

10、或曰,此东海也。

翻译: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翻译: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还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翻译: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石刻上的字都已磨灭或缺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翻译:那些僻远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

)理解性默写:

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苍山负雪”。

2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明烛天南”。

3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情况的语句是“泰山之阳_,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_。”

4姚鼐《登泰山记》中以“四十五里_,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__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6姚鼐《登泰山记》中以“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见美景。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表明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大风扬积雪击面_。”

8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的形状,而是用“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太阳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

10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以“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写出了登山途中所见石刻情况。

四)选择题:

1. A 解析:稍:渐渐;⑤及:等到。

3.C解析:A.“采”;B.“圜”;D.“受

4.D解析:D.“桐城为籍贯。

5.B解析:B.“道是动词,ACD三项均为是名词。

6.B解析:等到,到达,弥漫,磨灭。

7. D解析:D.“平方平整方正

8. D 解析:ABC三项为判断句。

9. B解析:B.遂:于是,就。

10. C解析:ABD三项均为代词。C.“所是赞美;“是之认为,正确

五)简答:

1、答:“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2、答:“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3、答: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7e137cd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8.html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