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练习

发布时间:2013-04-27 17:2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姓名: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昌龄 高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2010年江西)(6分)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7、(2010年天津)(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3、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答: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答: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7、(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98f9dfb14e852458fb5753.html

《送别诗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