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四年级数学活动教案(10篇)

发布时间:2019-01-22 09:34: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数学活动教案

第一节 巧数线段

活动目的: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活动重难点:

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学前准备:

3个好朋友聚会,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那么一共要握( )次手。

二、自主探究

1地铁1号线从世纪城站出发到金融城,中间要经过锦城广场和孵化园两个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1)、试一试,你是怎么数的?请你画一画,数一数。

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A B C D

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A B C D E

3数线段有诀窍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图形

点数

线段数

计算方法

A B C

A B C D

A B C D E

A B C D E F

A B C ……

4我知道:线段条数=

三、巩固练习

1一条线段上有1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

2一条线段上有3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

四、思维拓展

1 什么数字倒立过来会增加一半?

223456789,(打一成语) 319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

第二节 巧求周长

  活动目的

  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

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猫妈妈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叫猫莎莎,一个叫猫奔奔。莎莎和奔奔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从学校到他们家有两条路,如下图所示(距离如标示)。

 

    一天放学,莎莎和奔奔分别按两条路线回家。奔奔觉得自己走的是直线,应该比莎莎早点到家;莎莎却觉得自己虽然路线绕了点,可那是“小路”,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更早回家,结果最后奔奔和莎莎几乎同时到家,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巧求周长”的奇妙世界吧!

二、自主探究

1下图是宜家花园小区一块草地的示意图,求这块草地的周长。(单位:米)

            

分析与思考:此图为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平移,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来求它的周长。 

  23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分析与思考:

方法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可以直接利用长方形周长公式求。方法二,通过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3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少了4条正方形的边长。

3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周长比原来两个正方形周长的和减少了10厘米。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思考:

要求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什么?而这个10厘米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三、巩固练习 

   

1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8厘米,原来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四、思维训练

1、一张长方形的纸长20厘米,宽12厘米,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从余下的纸片中再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最后余下的长方形(涂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2、如下图所示,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了三个相同的长方形,如果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第三节 简单的一笔画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运用“一笔画”的规律,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

难点:探究“一笔画”的规律。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天,小明做完作业正在休息,收音机中播放着轻松、悦耳的音乐。他拿了支笔,信手在纸上写了“中”、“日”、“田”几个字。突然,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几个字都能一笔写出来吗?他试着写了写,“中”和“日”可以一笔写成(没有重复的笔划,笔尖不离开纸),但写到“田”字,试来试去也没有成功。下面是他写的字样。(见下图)

                        

这可真有意思!由此他又联想到一些简单的图形,但小明发现:简单的、笔画少的图不一定能一笔画得出来,而复杂的笔画多的图有时反倒能够一笔画出来,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能不能找到一条判定法则,依据这条法则,对于一个图形,不论复杂与否,也不用试画,就能知道是不是能一笔画成?

其实,早在18世纪数学家欧拉就已经开始研究一笔画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数数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几个交点?从每个交点出发各有几条线?

 

分析与思考:

1中有4个交点,从AC点出发各有2条线;BD点出发各有3条线。图2中有2个交点。从AB出发各有两条线。图3中有9个交点,从ABCD出发的各有2条线;从EFGH出发各有3条线;从I点出发有4条线。图4中有5个交点,其中从ACDE出发的各有2条线,而从B出发的有4条线。

我们把和1条、3条、5条等单数条线段连接的点叫做单数点;把和2条、4条、6条等双数条线连接的点叫做双数点。每个图形中的点要么是单数点、要么是双数点。

2 下列图形中各有几个单数点?能一笔画成吗?

                  

分析与思考:

一些连通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构成的(这里的线可以是线段,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能否一笔画成,关键在于图中的单数点的多少,有2个或0个单数点的图形就能够一笔画;其它情况都不能一笔画成。单数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点和终点。

1中有2个单数点,图2中有0个单数点,都能一笔画成;图3中有4个单数点,不能一笔画成。

三、巩固练习

1仔细观察下列各图形中的点它们分别与几条线段相连?

 

        

2下列图形能一笔画成吗?为什么?

                

四、应用拓展

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若不能,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成一笔画成?

                           

第四节 简单的差倍问题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三年级植树60,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四年级植树多少棵?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自主探究

三年级植树60,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 三、四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植树60,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四年级植数比三年级多多少棵?

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尝试练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两题,做好的同学想想还可以有什么方法。

2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来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来求什么?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合作完成后派代表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2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三年级去植树的共有多少人?

四、思维拓展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 植树的小学生有500,

(2) 植树的中学生有1500,

(3) 植树的教师有100,

(4) 植树的中学生的人数是小学生的3,

(5) 去植树的中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6) 去植树的教师比中学生少多少人?

鸡兔同笼

活动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

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二、解决问题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

方法一: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方法二: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结: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三、自主练习

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归一问题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复杂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且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

掌握常规解题思路.

活动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用最简捷的方法解题.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平均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自主探究

1、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5台同样的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分析与思考:

(1)、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照这样计算”怎样理解?

3)、要求58小时织布多少米,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

4)、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5×8 25.2÷3÷1.5×8×5……)

5)、这几种方法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3台同样的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

分析与思考:

1)、读题,考虑这道题的数量有什么特点.(织布机的台数没变.)

2)、小组讨论:解题关键是什么,然后列出算式,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3)、集体交流:

解题关键:求出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3×6

解题关键:求出3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列式并解释算式:25.2÷1.5×6

解题关键:求出6小时是1.5小时的几倍.(列式并解释算式:25.2×(6÷1.5)

三、练习

1、建校劳动中,3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8次搬砖多少块?

2、建校劳动中,3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5次搬砖多少块?

四、思维训练

2台拖拉机3小时可耕地7.2公顷.照这样计算,

1)、5台拖拉机一昼夜可耕地多少公顷?

(2)、继续耕地6小时,又耕了多少公顷?

(3)、继续耕地6小时,这时一共耕了多少公顷?

归总问题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活动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活动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分析与思考:

1、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究

1、阅读和理解。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预设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分析与思考:

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36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6×6=36(元) 36÷9=4(个) 6×6÷9=4(个)

2.总结归纳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个打字员15分钟打了180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

四、思维拓展

“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

还原问题

活动目的:

1、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活动重难点:

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

活动过程:

.一、自主探究

1、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连环画,甲给乙3本,乙给丙5本后,这时三个人的书的本数同样多。乙原来比丙多多少本?          

方法点拨:

乙给丙5本后,两人同样多,可知乙比丙多5*2=10 10本又有3本是甲给的  

2、仓库里有一批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方法点拨:

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31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31×262吨;

如果第一天刚好售出这批大米的一半,就应是621274吨,则这批大米的总重量是74×2148吨。    

二、巩固练习

1、小明、小红、小强各有玻璃球若干个,如果小明给小红10个,小红给小强6个后,三个人的个数同样多。小红原来比小强多多少个?

2、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

三、思维拓展

1、有一堆棋子,把它四等分后剩下一枚,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再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问:原来至少有多少枚棋子?

2、有甲、乙、丙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先将甲桶油倒入乙、丙两桶,使它们各增加原有油的一倍;再将乙桶油倒入丙、甲两桶,使它们的油各增加一倍;最后按同样的规律将丙桶油倒入甲、乙两桶。这时,各桶油都是16千克。问:各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等量代换

活动目的: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活动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活动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过程:

  一、拼图导入 感知等量代换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让学生利用课前老师准备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卡片进行拼长方形。

  2、请学生展示拼摆的作品。

请学生说说分别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并展示学生的拼图作品。

2个正方形拼;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4个三角形拼)

  3、观察、交流并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学生通过观察三种拼法并思考如果把1个正方形拿掉,换上三角形,需要换几个呢?拿掉2个正方形,又需要几个呢?

  (2)、学生小组内活动,动手操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3)、学生汇报自己的换法,把一个正方形拿掉换上2个三角形,用4个三角形换2个正方形。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像我们刚才所玩的拼图游戏是用2个三角形来替换1个正方形,这种替换过程在我们的数学当中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体验等量代换

  1、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作用,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2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4个苹果的重量=1千克一个砝码1千克,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分析与思考:

  、要解决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已知条件,同学们看,西瓜与苹果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让学生说出西瓜与砝码有关系,苹果与砝码有关系,明白砝码是它们的中间量,并产生要把砝码换成苹果的思想。

  、请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信封里面的学具在纸上画的天平动手摆一摆,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生进行操作活动)

  3、方法交流

  、全班学生一起分享想法。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4个砝码就一共可以换成16个苹果,也就是44,所以一个西瓜与16个苹果同样重)

  、说完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生上台展示)

  提问:你能说说你是用谁去代换谁?(16个苹果去换4个砝码)

  再提问:为什么它可以代换?

  (因为它相等,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四个砝码就可以换16个苹果,也就是44,所以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板书:4×4=16(个))

  、小结:同学们,像刚才我们用把4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的过程,就是等量代换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腿,1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2个汉堡可以换( )个冰淇凌。

  四、应用拓展

  求出所代表的数

  ++=30

  =++

  =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87395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32.html

《小学数学三四年级数学活动教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