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8-05-12 14:26: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

1、 文学研究会

19211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

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

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值得注意的是,“京派”和“海派”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坛两个相互依存的术语。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京派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注重直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

6、海派文学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7、新月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开始是社交性的文化团体。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后,培养吸收新作者。1927年于上海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出版《新月》杂志,达到鼎盛时期。193111月徐志摩逝世后,新月社日趋衰落。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大多留学英美,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新月社虽然不是纯文艺团体,但其主要活动却在文艺方面。以《新月》杂志的出版为界,新月社的文艺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月社提倡新格律诗和“国剧”运动,在诗歌美学思想和创作中,创立了带有鲜明浪漫主义特征的“新格律诗派”。后期新月派的文学活动仍然偏向诗歌方面,但已经逐渐转向现代主义。

7、新月诗派 (2)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看作是他们对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的理论主张;4、以《诗镌》为阵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对提高新诗的艺术性和对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5、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1年新月派诗人又创办《诗刊》,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的阵容及诗作创作成就。

8、左联

19303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现代》杂志是1932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而创办的纯文艺刊物,围绕《现代》发表诗作的诗人群,大都倾向于象征派诗风。主要诗人是戴望舒、施蛰存、南星、金克木、何其方、徐迟等。诗歌创作的基本走向是:公众主题的疏离,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寻梦者形象,荒原意

,倦行人的心态。

10、七月派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

11、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本指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

原文:新感觉派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这首先变现在小说内容上。

其一,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描写灯红酒绿的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以及人们精神的疲倦和肉体的堕落。

其二,以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照古今人物的心理,展示种族、人性、道德、宗教、金钱等与性爱的冲突。

其三,探求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

2).比较而言,新感觉派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更为突出。

首先,新感觉派小说学习西方现代派,把描写丑、病态、荒诞作为主要的审美视角。

第二、特别强调感觉的审美表现。

第三、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葛理斯的心理理论以及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内心冲突。

12、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核心成员包括西南联大毕业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还有辗转聚集到上海的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他们就被称为“九叶诗派”。

13、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14、《新青年》

1、1915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2、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3、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4、“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被称作“新青年”作家的创作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文学研究会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2、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3、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4、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在当时和以后都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等,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4、创造社的作品,尤其是郭沫若的诗歌和郁达夫的小说,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文学研究会成为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5、1925年五卅后是创造社后期,宣传和倡导革命文学。

16、语丝社

1、1924年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2、《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7、未名社

1、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主要成员还有韦素园、台静农等,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2、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18、湖畔诗社

1、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四人,被称为“湖畔诗人”;2、湖畔诗人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此外,还有专心致志作象征诗的李金发等,形成新诗中的象征诗派。

19、南国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田汉,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主要是在1928-1929年开展戏剧活动。

20、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19世纪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因该派创办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2、鸳鸯蝴蝶派提倡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趣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学思想,其创作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玉犁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坏的支流是黑幕小说,这些都受到了文学研究会的严厉批判和抨击;3、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的,大量制作,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是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2、左联的成立,推动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先后出版《北斗》《萌芽》等刊物,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和培养青年文学作者等,同时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对中国革命、对新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3、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左联自动解散。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 1、1927年以后,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戏剧运动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1930年左联成立后,艺术剧社、南国社、青鸟剧社等联合组成左翼剧团联盟,是年8月改名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2、剧联成立后,在学生、工人中组织成立剧社,开展戏剧演出活动,推动戏剧的大众化建设。

论语派

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以创办《论语》刊物而得名,后又办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自由人” 指30年代初《文化评论》的胡秋原。他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他一方面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实在是反民族的文艺”,另一方面也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由此引发了和左联的思想论战。

东北作家群 1、指出身东北,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流亡到关内的一批年轻作家,主要成员有萧军、萧红、端木贡良、骆宾基、舒群等;2、作品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具有激昂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

现代诗派 1、1932年《现代》大型文学杂志出版,在杂志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2、现代派追求的是“纯诗”,诗歌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心理分析派小说 1、30年代初出现的现代派小说之一,代表作家施蛰存;2、主要特点:运用弗洛伊德学说于小说创作,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等,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3、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 1、也称海派小说,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穆时英被认为是该派最成功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2、新感觉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1)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3)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4)思想上有一部分存在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倾向。

民族主义文学 1、30年代初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人组成,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借民族主义来抹煞阶级斗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反动性质十分明显;2、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代表作品有黄震遐《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等。

孤岛文学 1、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2、孤岛文学中杂文写作和戏剧活动较活跃。杂文界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于伶和阿英分别创作了很有影响的现实剧和南明史剧,如《长夜行》、《碧血花》等。

抗战文艺运动 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是全国规模的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并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分会;文协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创刊,1946年停刊,是抗战时期历史最久的文艺刊物;2、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3、抗日战争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等为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2、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创刊,1946年停刊,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3、文协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 1、1938年4月在武汉成立。郭沫若主持,阳翰笙任该厅秘书,田汉掌管艺术宣传的第六处处长;2、第三厅领导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各种戏剧、电影演出,到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使文艺工作者扩大了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

七月诗派 1、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贯串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2、七月诗派发表了许多战斗的、以抗战现实为主要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的诗歌作品,以艾青、田间为首,并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等一批青年诗人;3、主要刊物:《七月》《希望》《泥土》等。

九叶诗派 1、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诗歌主要发表在《诗创造》、《中国新诗》刊物上;2、九叶诗派的特点: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在现实主义中又较多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战国策派 1、活动于抗战中期,因创办的刊物《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2、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解放区文艺运动 1、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使解放区文学运动蓬勃兴起。2、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开展大众化抗日宣传活动如街头诗、街头剧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秧歌运动蓬勃发展,作家的思想面貌和文艺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涌现了一大批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中、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话剧和新歌剧等,显示了解放区文学的崭新面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6561a1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6.html

《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