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监管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发布时间:2018-08-23 22:11: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它的安全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稳定。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银行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使其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有效的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的银行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容易引发危机的种种风险隐患。为了避免累积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金融深化为背景,以银行监管模式

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最后得出中国银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路径和形式。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银行监管;完善

Banking supervision mode after the crisis era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Banks, as the core of a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the safety of his relationship to the security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and eve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stabili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banks Mixed trend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the banks are also increasingly greater degree of risk, how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regulatory model, give full play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o that Its support of China's economy forward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ory. 2007 outbreak of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quickly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s banks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China's banking crisis, there are also apt to cause all sorts of potential risks. To avoid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 further improve our supervision of banks and increase bank supervision is imperative.

For this situatio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as the background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finally come to post-crisis era of China's banking regulator mode select the path and form.

Key word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upervision; perfect

1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07源于美国因不良贷款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的银行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其对世界经济的不良影响相对于过去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对银行业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是一个各国必须正视的课题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他的安全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稳定。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银行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使其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有效的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容易引发危机的种种风险隐患。为了避免累积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1.2研究内容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银行监管模式理论入手,介绍国内外银行监管模式相关的理论;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目前监管现状,阐述了中国银行业监管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提出了后危机时代银行业监管模式的未来选择。

2 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现状

银行监管模式是指一国政府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银行业监管主体组织构架、银行业监管主体的行为方式等做出的一系列的制

度安排。

2.1国外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现状

弗里德曼(1956)从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关系方面展开研究,指出由于货

币具有广泛渗透性,使得银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要想使政

府的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与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

明斯基(1982)首次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他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他们主观的增加风险业务,导致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对银行的经营行为监督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卡夫曼(1996)从银行体系的传染性和系统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个别银行比其它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导致破产,银行业也因为比其它金融产业更脆弱

更容易被摧毁。

詹姆斯.威廉维克里教授(1996)提出了“激励相容”概念,他们把“信息不对称"问题转化成了机制设计的问题,展开了对银行监管模式理论研究新的一页。他们认为,金融交易包含了银行与监管者之间、银行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监管者和公众之间显性和隐性合同的复杂结构。

佩克,图泰尔 (1999)分别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微观经济进行

研究。他们认为从银行监管中获得的信息确实能够帮助中央银行更有效实旌货币

政策,从而从实证角度证实了银行监管必要性。

德里曼德 (2001)通过对银行及金融机构流动性方面的研究认为,银行业存在较大脆弱性,因为银行机构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

泰勒 (2003)认为,从银行监管的独立性方面看,银行监管者需要高度的独立性,也就是监管者既应独立于政府,也应独立于金融业界来履行他的法定职责。监管独立性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起到了非常大的补充作用,以实现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2.2国内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现状

陈建华 (2002)认为中国应该马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监管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他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体制还不是很完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过早实行分业监管不切实际,但由于加入WTO对中国的压力逐渐加大,金融开外要求不断加强,中国将加快统一监管的步伐。

白钦先,张荔(2003)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银行监管的形成。因为,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入"可以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服从他的管理和监督,借此干预银行机构的经营行为,但并不是每一家银行都会享用这种“最后贷款人"的便利,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政府对每一家银行最直接的管制。

刘晓勇(2003)认为央行和银监会的分工客观上对政府的随机性政策形成一种制衡,增加了它们联合抵制政府压力的能力,银监会的存在促使了央行的独立性,增加了执行货币政策的力度,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率。另外,他们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对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干预,增加市场手段在货币管理中的比重。

高冬民 (2005)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信息结构、经济特征、发展进程与开放程度取决于其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它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不同的监管模式适应于不同的金融环境。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金融深化不断推进,各方面金融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实行完全的金融监管自由化还不是时机。

李艳 (2007)认为金融监管不需与中央银行分家。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混业经营,而混业监管的目的是适合监管混业经营的需要,只有实现了混业经营,才能实现银行监管高效率。

2.3评析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关于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在每个分主题上,都有不少的文献。国外学者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的层次也较深。我国学者的研究虽然也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但是鉴于我国金融业的监管尚停留在分业监管地模式,再考虑到我国本土银行较为落后的风险管理能力,如何结合我国的监管实践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事务,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监管模式转变路径和具体有效的监管模型,尚缺乏深入有效的研究。

3 我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从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来看,采取的是一线多头的“一行三会”模式;从金融监管对象来看,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机构型监管模式,即按金融机构类型设立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从监管主体的数量来看,我国采取的是分业监管模式。

当前我国建立金融监管体制对我同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分业经营使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更加专业化.这样既便于内部管理,又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控,有助于及时达到监管H标,提高“机构监管”的效率,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金融业开放加快,金融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现行监管体制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

3.1我国银行业监管现状

银行监管模式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适用范围,各个国家都是根据国情和不断实践逐步摸索出来的,因而各国的监管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我国也不例外。200312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1995 年制定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正,原由人民银行行使的银行业监督管理职能经过重新界定整合和划分,其中的大部分移转给新成立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银监会是继1992 年成立的证监会1998 年成立的保监会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对证券保险银行业的监管,加上人民银行对货币政策和金融风险的整体调控,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式的金融监管新格局

我国目前缺乏一个高层次面向国内和国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为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家金融监管机构协调配合,提高监管效率,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保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03 918 日讨论通过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但该备忘录的指导原则仍建立于分业监管之上;且这种分工协作缺少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参与,缺乏宏观性;三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有效的约束力将各自信息向其他方披露2003 年银监会的设立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主要是指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对银行、保险、证券业进行监管,在此基础上,央行从货币政策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3.2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形式上看,我国银行监管体制已经基本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和配套措施都已建立,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环境的改变,我国银行业监管模式也凸显出很多问题。

3.2.1银行业内部监管效率较低

我国目前很多银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忽视潜在的风险,在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质量审核、内控制度的完善方面存在着相对较多的问题。例如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盈利水平,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吸引大量贷款,进一步扩大了信贷风险。信息披露是我国一种重要的银行内部监管手段。目前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很不完善,从而导致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意识淡薄,往往隐瞒信息或者编制虚假信息,阻碍了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内信息评级机构技术标准、业务范围都还不完善,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3.2.2 银行外部监管环境尚不完善

银行外部监管环境是银行业监管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提高银行外部监管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对银行进行监管时,与监管有关的银行资产质量尤其是信贷资产质量、经营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指标,还需要进一步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有法可依,进而提高监管效率。但目前我国在金融立法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很不完善。另外,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也是银行外部监管环境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刚刚建立,评级结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3.2.3目前我国分业监管的模式不适应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

经营指在一个法人主体下,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显露,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和证保合作逐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开始崭露头角。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政府层面推动的混业经营正在稳步发展20081月,银监会与保监会签署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银保相互投资试点的条件;2008年末的《财经》年会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今后保险资金将绕股市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比例可以达到15%,目前只有8%,还有7%的提升空间;20091月.证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七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14家上市银行经核准后,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从事证券交易。可见,银保、银证以及保证之间的混业经营已经真实存在。这样,现行建立在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分业监管体制将会产生更多的监管真空,有可能出现制度落后于市场的弊病.导致监管失灵和低效。进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3.2.4外资金融机构涌入对我国现行银行监管体制的挑战

我国加入WT0开始逐步放开金融市场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尽管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需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强行实行分经营,但是其母行大多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其先天优势必将对我国分业经营,分监管体制提出挑战。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创新业务的飞速发展,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监管手段面临失效的危险,金融业风险加大。另外,我国“重进轻出”进入金融市场审批最为严格经营次之,而缺乏退出机制,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现实下,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于出现严重问

题的金融机构,要该清算的清算,该破产的破产,不能政府一味买单,应建立退出机制,逐渐强化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

3.2.5现行监管体制下的监管机构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现行的分监管模式建立在一行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基础上的,但我国的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三会”的事业单位性质给融监管工作带来诸多“尴尬”。“一行三会”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如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方于20046月签署了《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合作的备忘》,三方在《备忘录》中明确了分合作框架和协调机制,但由于缺乏协调沟通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的现象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导致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效率降低金融创新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前“分业监管”的实效性。另外,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对监管机构自身的监管。监管部门作为政府权力的垄断部门只有对其权力进行有效制衡,才能保证其对金融机构进行准确有效的监管。

4章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完善对策

世界各国在监管模式的变革都受到本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金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哪条准则可以放至四海而皆准,所以选择中国银行监管模式应该适合中国本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当前中国银行监管模式的变革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4.1积极引导银行加强自身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国际金融协会早在2007 年就已经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强调银行的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并重。

4.1.1积极引导银行重视第一还款源并且加强贷后管理

银行监管层应积极引导银行内部重视房贷的发放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且要重视第一还款源,加强贷后管理。重视第一还款源要落实到行动,银行内部要定期考核贷款人及房地产商信用情况、收入情况,避免虚假贷款出现。要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严把放贷入口关,同时,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防止恶意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贷后管理和贷前审核一样不能放松,在回收所有贷款之前的这段时期内,要加强对客户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管理,提高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对贷款者贷款后的所有指标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记录、分析。

4.1.2引导银行努力完善风险管理方法

银行内部加强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度量信用风险。银行应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并结合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构建内部信用风险模型,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完善银行内部披露制度,使投资者掌握更为详尽的信息,进而提高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4.1.3引导银行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

针对目前大量出现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谨慎使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层要充分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经验教训,积极引导银行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在产品设计、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重视宏观经济、行业及公司研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各方研究成果,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要增强金融衍生产品有关信息的透明度,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风险,维护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稳定,从而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同时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4.2进一步优化银行外部监管环境

银行外部监管环境的优劣是决定银行监管效率高低的关键。不断改善和优化银行外部监管环境,也是目前我国加强银行监管的重要举措之一。

4.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银行外部监管的前提。针对目前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产品引起的各种风险,需要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具体程序进行立法,建立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协调的法律体系。对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发行、评级、退市都要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在健全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性和协调性,增强各个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确保银行业监管各个方面都能有法可依,不留任何空隙。

4.2.2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一个尽职尽责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可以维护金融安全,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层应要求信用评级机构不仅如实、客观地对产品进行评级,并且应公示评级标准,使投资者对产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同时要加强对评级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工作,增强责任感,

使之意识到客观评级是信用评级体系的安全线。

4.3完善现有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金融创新产品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金融监管各个机构之间分业监管的局面。因此,必须加强银监会与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交流协作的机制,形成一股监管合力,逐步实现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

4.3.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

各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互通有无,尤其是要构建一个健全有效的交流网络和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在不违背法律的基础上,科学运用各种信息共享方法,建立信息发布中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4.3.2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在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发展阶段,银监会应起重要的指示作用,着重考虑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证监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证监会在审核产品合格与否的过程中,应加强同银监会之间的合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发展,使金融安全与金融创新发展中达到均衡。

总之,我国政府应深刻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以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并重为原则,不断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效率,推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5 结论

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今天,如何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成为众多理论界学者和商界精英们共同的话题。作为中国金融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份——中国银行业更是成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焦点。虽然,由于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未能使中国的银行业遭受像他们的美国同行们一样的灭顶之灾,但是,中国的各大银行在美国债券市场投资损失却也十分惨重,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但是,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以及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是无法回避的,这从平安集团90%的巨大投资损失就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监管敲响了警钟。所以,对现阶段及以后的银行监管的探讨变得十分必要。

本文从中国银行监管中的银行监管模式角度出发,紧密结合银行监管模式理论,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监管现状,指出了中国银行业目前监管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银行业监管的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在中国银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路径上,本文提出了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的设想,仅此希望能对中国银行监管改革给与一点点参考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施瓦茨著,巴曙松等译.美国货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4

[2]明斯基著,张德卉译.凯恩斯通论新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30

[3]卡夫曼著,艾小燕译.此次金融危机:论改革全球金融监督、IFM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必要性[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96102

[4]白钦先,张荔.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13

[5]陈建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916

[6]陈建华,周道许.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3845

[7]阎庆民.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6570

[8]陈元.美国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3542

[9]谢付瞻.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14120

[10]赵霜茁.现代金融监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610

[11]杨有振、侯西鸿等.金融开放的创新与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3640

[12]曹风岐.中国金融一一改革、发展与国际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28

[13]钱小安.建立中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J].财经科学.20(4)2002:45

[14]王君.金融监管机构设置问题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8(10)200558

[15]米运生,李箐.制度转轨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J].理论界.5(10)2005:68

[16]傅立文,何卫江.市场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自生能力[J].吉林大学学报.4(7)2005:69

[17]祝志勇.国有企业的市场目标和社会目标相融性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1)200735

[18]赵险峰.金融深化进程中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J].经济学家.5(4)200857

[19]朱泽山.金融深化与紧缩通货一对积极稳妥地实行金融深化改革的思[J].经济体制改革.6(2)1996:810

[20]李艳.我国现行银行监管模式研究[J].湖北金融.5(10)200647

[21]马玉娟,马玉铭.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趋势探讨[J].金融证券.3(2)2005:46

[22]许文彬.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择优与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4(6)1999810

[23]周鹏.金融业边缘业务的创新与监管[J].金融研究.7(9)2001:58

[24]钱小安.建立中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J].财经科学.2(4)200269

[25]红波.混业经营: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J].财经理论与实践.7(3)2004:1013

[26]吴峰.国有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两种模式[J].农村金融研究.6(8)2005812

[27]陈建华.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J].金融研究.8(1)20001013

[28]刘晓勇.公司治理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7(5)200169

[29]高冬民.金融监管当局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M].华南金融研究.2004:6872

[30]潘德平.国外商业银行监管研究及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8(3)20056—11

[31] 韩丰泽.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 4(12)200813—16

论文是在我的导师XX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写作期间,从选题到写作都得到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在学期间,导师以渊博的知识、谦和的人品和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深深教育并启发着我,我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导师的辛勤教育。在即将完成本科学业之际,谨向恩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其他几位老师也都给予了我宝贵的指导意见,在此向衷心感谢我敬爱的老师们教导和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他们对我

的理解与支持。在我本科学习即将结束之际,对长久以来我的家人和朋友给予

我的最无私的爱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ffc7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6.html

《我国金融监管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