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五常市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0-04-08 23:46: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五常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切实履行好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职责,依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哈尔滨市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概况

  五常市是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北依阿城区,东、东南与尚志市、海林市和吉林省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榆树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区相连。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辖12个镇、12个乡,总人口91.9万人。

  五常市东靠张广才岭,西、北接连松嫩平原,地势东南部较高,层峦叠嶂,多森林,中部丘陵起伏,多沟壑。西北部属平原地带。大秃顶子山海拔1696米,为黑龙江省最高峰。拉林河从东南流向西北,斜贯境内。建有龙凤山水库、磨盘山水库。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3℃~4℃,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50.2%。已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金、银、铜、铅、锌、钨、锡、钼、铁、铬及锰等11种12处矿产。拉滨铁路、202国道、203省道、222省道公路穿境而过。主要景点有凤凰山、龙凤山、石刀山、雪谷及副督统衙门等。

  第二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五常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国际复杂的发展形势,一心一意惠民生,尽心竭力谋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和生态协调发展新局面,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成就

  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十二五”期间,五常市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优势地位,在哈尔滨市九个县域经济综合指标五类77项排名中保持前列。相比2010年,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8亿元,增长98.7%,年均增长13.5%;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亿元,年均增长16.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年均增长25.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亿元,年均增长15.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5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818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5.01%、10.22%。

  产业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粮食产能提升工程,2015年粮食总产实现46.48亿斤,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五常大米在中国国际粮油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称号。成功推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水稻综合示范市、“五常大米”地理标志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进一步扩大了五常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比2010年,2015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有217户,新增规上企业151户,占规上总数69.6%。牛家工业园区成功晋升为近10年来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葵花药业成功上市,填补五常在全国资本市场空白。截至2014年,经开区投产和在建企业达到128家,实现产值54亿元。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旅游业与文化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消费型产业崭露头角,凤凰山、龙凤山等品牌旅游持续升温,旅游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乡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完成城乡房屋累计开发面积过百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6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道路128条。环境保洁率、洒水除尘率、垃圾处理率、冰雪清运率均达到100%。美丽乡村成效明显,全面推进小城镇棚户区改造、道路、供排水等工程建设。新建农村公路超过100公里,改造危桥、农村泥草房、危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完成背荫河、常堡、杜家等6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23个。

  社会民生取得新成效。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职工养老保险参险率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农村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达98%;新建一批农村文化站所、乡镇计生服务站、乡镇邮政局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开展,农村中小学生集体宿舍、食堂建设,校车安全问题等社会事业得到妥善解决。全面实施11类43项公共卫生免费服务,继续推行“1+3+N”模式,深入开展法治五常创建工作,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防控体系,饮食用药安全保障水平和科学监管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秸秆禁烧,督促市区供热企业安装节能减排设备,严把环保项目审批关,大力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五常市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纳入全国第五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功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市验收,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单位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农业产业链条较短,种植业品牌的高知名度亟需转化为工业产业高附加值。工业增速总量较小,园区企业自身集群不足对市域经济集聚带动不强。文化旅游、物流和电商等特色消费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哈尔滨平均水平。现有产业发展思路需要从以资源要素供给转向全国市场需求与供给管理兼顾转变。

  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不足。适应国内产业需求拓展的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制约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缺乏面向“十三五”期间城市消费和生产消费需求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人才,影响农业、文化等优势资源的产品转化与营销。全市创新环境氛围不够浓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内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的产学研链条尚未建立完整网络和体系。组织“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和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和企业不足,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相对缓慢。

  五年来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五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打造五常品牌优势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重点解决产业需求问题,以创新为支撑动力,不断完善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将社会、经济、自然和谐一体,争取开启五常“十三五”发展的新篇章。

表1:截至2015年五常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完成情况

2015年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实现

程度

经济转型升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26.2

16.9

388

13.5

91.04%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人

42073

16.3

42220

16.52

100.4%

3

地方财政总收入

亿元

16

15

12.5

9.14

78.13%

4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260

30

217

25.44

83.46%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0

15.8

117

15.29

97.50%

6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9.8:25.4:44.8

-

25.8 :29.9:44.3

-

-

7

市域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

15

0.1

-27.52

10%

全面改善民生

8

总人口

万人

101

-

91.9

-

90.99%

9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

2.27

-

-

10

城镇化率

%

65

-

38.3

-

58.92%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

1.8

-

12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

万人

35

17.2

0.5

-

1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653

13

13818

10.22

88.28%

14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760

13

20546

15.01

109.5 %

15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2

-

1.49

-

-

资源环境

16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16

-

3.35

17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

%

3

-

18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

2

-

100%

19

森林覆盖率

%

44.5

-

50.28

-

113%

20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380

-

24.2468

-

21

建成区绿地率

%

38

-

15.92

-

41.9%

  第三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五常市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必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和不利因素叠加同在。

  一、发展机遇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国家支持东北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升级,有助于五常市进一步解决好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五常被列入区域节点城市,承担哈长城市群发展的要素与产业节点功能,成为东北振兴和经济发展战略支点。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加速推进,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为五常面向东北地区未来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也有助于五常市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全面开放。“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被纳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为黑龙江省加快实现从开放末端向开放门户转变带来了重大机遇。哈尔滨市被定位为唯一“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新区作为我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国家级新区。有利于五常市以对俄开放为牵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面开放,促进全面发展。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扶持政策。五常市地处全省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消费型产业已崭露头角。随着我国从中等收入水平不断迈向中高收入水平,城市消费对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供给角度来讲,符合这种新型消费结构的生产体系,包括绿色食品、文化旅游产能不足。五常未来在绿色食品、文化旅游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五常市承担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七项改革任务。有助于五常牢牢把握开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快五常农业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黑龙江和全国绿色食品产业龙头。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机遇。哈牡绥东对俄加工区使对俄贸易加工区成为黑龙江省沿边开放的核心区,对俄、对韩、对日经贸科技合作战略的前沿区。五常市处在哈长城市群“南北延伸、中间相向”空间主轴线上,向北作为哈尔滨对外的延伸,向南通过吉林省实现对韩对俄的延伸,在“十三五”期间将成为哈牡绥东对俄加工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二、外部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需求结构中,消费率将会缓慢上升,投资率可能出现下降趋势;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将出现中高端化倾向,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行业将进一步淘汰。面对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五常市域经济需要探索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全国农副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五常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品牌优势,文化旅游也将是未来经济发展重点,但东北地区农业资源相似性强。“十三五”期间全国跨行业并购进入高峰期,跨行业跨地区资本不断涌入农业产业,五常农业亟需做大做强构建持续竞争优势。

  对外对俄开发和东北振兴牵动东北产业分工调整。在新一轮东北产业结构分工中,省市内各县域都面临招商、投资、产业发展的压力。五常不仅面临着哈尔滨市各市(县)区发展带来的压力,而且还面临着哈长城市群地区其他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客观上对五常发展形成了竞争压力。

  城镇化程度较低人口外流趋势明显。公共服务不尽完善,医疗、交通、环保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如何改善综合配套环境,留住亟需人才、稳定人口,是五常市需要面临的另一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加快实施省“五大规划”和哈尔滨市“强县”战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五常为抓手,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实施牛家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文化产业区、生态文明宜居区“四区联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新局面,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内生发展动力主要生成点,贯穿于五常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发展新平台,在创新发展动力和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协调发展。把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着力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城镇公共服务向市域延伸,在推动五常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新突破。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坚持生态环境持续性建设,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发展,在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开放发展。把加快开放作为推动全市加快发展的外生动力,落实“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带动对俄全面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抓好脱贫攻坚,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推动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全国绿色食品桥头堡。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加快五常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农业规模经营体系,拓展渠道创新商业模式,提高品牌辨识度,把五常打造成为黑龙江和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桥头堡。

  ——哈尔滨都市圈次中心。积极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对接哈长城市群战略,积极调整综合配套环境,加快产业提效升级,努力发展成为哈尔滨都市圈次中心。

  ——长白山旅游产业新节点。充分利用五常市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协调和整合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合力打造长白山旅游带,建设集避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民俗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和谐宜居宜业生态城。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就业,积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改善生态环境,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到生产建设、生活消费各个方面,建设功能完善、和谐宜居、特色鲜明的生态之城、幸福之城。

  第四节 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注重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同时,突出改革、创新、开放、绿色等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以及五常市自身的发展状况,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促进城市与自然紧密融合、产业与生态循环发展,经济与民生相互协调。

  综合经济实力目标。进一步增强,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6.5%左右。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在哈南城市中的城市地位和区域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在关键产业核心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迅速提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市GDP比重达到46%。

  改革开放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对俄合作,迅速发展开放型经济,到2020年,海关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

  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和环保建设进一步加强,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50.85%和23%。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民生事业目标。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提前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表2 “十三五”五常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指标值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目标

备注

经济发展

(8)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5

6.5左右

预期性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1.1

6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1.1

1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5.2

12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4.2

46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0

10

预期性

年入境旅游人数(万人)

100

336

预期性

海关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30%

1亿美元

预期性

科技创新

(3)

科技进步贡献率(%)

52

55

预期性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经费)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8

2

预期性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7.7

1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5

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5

9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1.8

2.8

预期性

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16.03

19.43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60

90

约束性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92

100

约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2478

9262

约束性

城市建设

(4)

城镇化率(%)

38.3

50

预期性

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0.461

0.486

预期性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8.33

23

约束性

互联网普及率(%)

42.5

50

预期性

资源环境

(9)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4.2468

24.2468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50.3

50.85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吨)

371

340

约束性

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

3.35

3

约束性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10

约束性

空气质量达标率(%)

91.7

93.5

约束性

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8

约束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吨)

化学需氧量

632.9

198

约束性

二氧化硫

2.6

3.1

约束性

氨氮

62

33

约束性

氮氧化物

6.1

7.6

约束性

第三章 划定国土空间发展分区

  通过对五常市自然资源、产业、环境等要素评估,为统筹空间开发与保护,将全市域分为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发展三大功能区,同时确定五常市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红线,实现“十三五”期间对五常市国土空间的综合利用,实施因地制宜的管控措施。

表3 五常市功能空间分类表

功能区

空间细分

功能定位

生态保护空间

生态经济区

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缓冲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区;生态产品供应区;特色生态产业先行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生态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及保护区;本土物种基因库;重要自然环境气候调节区;特色生态旅游胜地;重要水源涵养区。

农业生产空间

基本农田保护区

国家级粳稻及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及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区;重要的商品粮供给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其他农业生产区

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区,设施农业发展区,基本农田外围保护区,城镇发展外围缓冲区。

城镇发展空间

优先城镇发展区

优先发展城镇空间是规划期内具备较好发展条件、重点城镇化发展的地区,也是规划期内主要的城镇用地指标接受区。

一般城镇发展区

一般发展城镇空间是除一般城市发展区以外的城镇空间。一般发展城镇空间是由于自然、生态等条件制约或规划期内不具备突出的发展条件的地区。

重点城镇开发边界

对应城镇发展空间中城镇发展区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开发边界。

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对应农业生产空间中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线。

生态保护红线

对应生态保护空间中生态保护区边界线。

  第一节 生态空间——保护与开发并重

  该区域旨在保护与修复五常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挖掘五常市生态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区主要包括五常市南部各林场管辖范围,是保障五常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缓冲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区、生态产品供应区和五常市特色生态产业先行区,应保护该区域规模不减少。

  注重空间保护,开发强度适宜。保护五常市该区域内林木资源,扩大林木培育数量,保证林木种类的丰富性,打造独特的林木景观;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科学有序开发五常市矿产资源;完善五常市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挖掘五常市山野菜和中草药为主的地方生态产品,打造五常市生态环境品牌;实现五常市生态资源的产业化以及产业活动的生态化;严格控制空间内产业项目的类别、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当发展五常市林下经济、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态经济产业。

  生态保护区包括龙凤山水库、磨盘山水库及周边保护范围。是五常市特色生态旅游胜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将本区域范围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对接,严格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开发。禁止五常市在本区域内的一切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维护五常市域饮用水资源安全,充分发挥本区域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的作用,梯次实现区域内人口向优先发展城镇有序转移。发掘五常市特色自然文化资源,形成风光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农业空间——生产与生活兼顾

  农业空间不仅要注重农业生产活动的质量,保护农业生产环境,还要兼顾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五常市各乡镇辖区范围分布的基本农田分布区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保护基本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多元化发展。积极控制五常市农业面源污染;打造五常市生态农业基地;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和培育绿色生态水稻产业,打造有机水稻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淡水渔业养殖、农业观光旅游五类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的重大变化,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适应新常态、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实现新发展。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走高效生态的新型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产出率,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他农业生产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周围一般耕地分布区域和与农田相邻的五常市各乡镇的村屯。

  “三农”协调发展。严格限制五常市耕地土地性质变更,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完善五常市村镇居住发展环境,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容貌整洁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

  第三节 城镇空间——发展与环境平衡

  城镇空间是五常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同时也是人口聚集区,平衡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是区域的重点,应与五常市规划部门共同划定城镇增长边界,促进市域内城镇用地合理分配和布局。

  优先发展城镇空间。包括五常市区、牛家满族镇、拉林满族镇、小山子镇、山河镇、沙河子镇的城镇建成区以及牛家经济开发区。该空间是规划期内主要的城镇用地指标接受区,划定的城镇增长边界可较大。

  合理规划产业和人口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的工业园区以及城镇建设活动应优先在这一区域进行选择。应控制五常市城镇建设用地的蔓延与扩张,实现城镇集约紧凑发展;减少五常市工矿建设空间,适当扩大服务业、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空间。作为全市人口和经济承载区,重点完善区域所属乡镇的配套功能。积极承接哈尔滨及周边区域产业转移,是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布局的主要地区、全市工业集聚热点区域。保障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创业创新、商贸物流企业引进工作,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巩固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一般发展城镇空间包括杜家镇、背荫河镇、向阳镇、冲河镇、安家镇、民意乡、二河乡、龙凤山镇、志广乡、兴盛乡、长山乡、兴隆乡、八家子乡、民乐朝鲜族乡、常堡乡、卫国乡、营城子满族乡、红旗满族乡以及森工直属林场等城镇建成区,城镇增长边界较小。

  有效控制发展空间。采用审慎的城镇化策略,空间内各乡镇内必要的公益设施、基础设施应按实际需求进行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判,严格控制其规模扩张。发展五常市优势产业、集中有限人口、承接旅游服务的重点区。保护和合理利用五常资源、建立生态型产业链,鼓励此类乡镇积极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限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产业的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第四章 以“双创”驱动增强城市新活力

  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创业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鼓励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打造市域经济转型创新创业实验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让创新创业释放五常转型发展动力。

  第一节 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

  推动五常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一步融合,开创五常“互联网+”新局面,促进创新创业,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汇聚新动能。

  一、互联网+精准农业

  运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五常农业生产各领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动农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打造互联网发展的“五常模式”,重点在农业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环节,深化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

  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五常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作用,应用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对全市稻米种植区的检测,集合专家力量开展线上(APP)和线下相结合的专业性、针对性指导和服务,为稻米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制定稻米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加强稻米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生产加工流程,应用信息技术全面跟踪检测稻米加工各个环节,促进五常稻米生产加工标准化。

  拓展网络销售渠道。推进农业电商发展,鼓励稻米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京东、苏宁、1号店等综合性电商平台和中米商城等大米类专业性电商平台开展网上销售;通过布局建设直营店、乡村自提点、智能柜等开展电子商务O2O服务,鼓励种植大户、个体农民等通过全国知名和本地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零售。

  完善五常大米追溯体系。加强五常大米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的使用监管,所获商标、标志的产品在五常臻米网上给予公布。加快农业物联网中心投入使用,覆盖全市水旱田、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新型防伪溯源体系,实现种植、生产、销售全程质量追溯。

  二、互联网+生态旅游

  基于五常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互联网与旅游的跨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优势助力传统旅游转型,打造生态旅游新业态,形成五常智慧旅游大格局。

  建设五常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五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等各类旅游信息资源,逐步打造成为连接旅游消费者、旅游景区、酒店商圈、旅游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实现互联网+旅游的跨产业融合。

  开展智慧旅游品牌推广。建立旅游文化体验式营销平台,完善旅游产业孵化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凤凰山、龙凤山景区的打造,通过媒体营销、旅游交易会、节会营销、制作宣传品等途径,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扩大五常生态旅游的整体知名度。

  谋划建立“旅游+互联网”双创基地。开展“创客行动”,支持创业者围绕精品酒店、客栈民宿、农庄农场、农产品电商等领域开展自主创业,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三、“互联网+公共服务”

  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核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五常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智慧政务。加快政府服务热线电子平台建设,整合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网上政务服务中心等平台,进一步丰富平台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形式,重点提供信息发布、企业咨询、群众办事、社会救助、意见建议等综合性服务。

  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云医疗等智慧民生工程。建设智慧社区,为市民和企业提供包括社区政务、信息推送等服务;发展智慧养老,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式养老等方面广泛应用;探索云医疗试点,有效提高医疗水平和效率、扩大医疗范围、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建设智慧平安、智慧社管、智慧城管等智慧治理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预警、应急、监测、监察和指挥系统,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保障和监督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监督监察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节 鼓励全民参与创新创业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引导,有效推动,营造氛围,鼓励全民参与创新创业,释放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为五常新一轮经济增长和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打造牛家经济开发区创业孵化功能。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打造黑龙江省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为目标,聚集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孵化器,吸引孵化项目,推广创业社区、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完善孵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等群体创业,使经济开发区不断创新的产业服务与政策机制营造出五常最富活力的创新土壤。

  引导乡镇农民围绕现代农业积极创业。以绿色种养殖、农村电商、旅游业为重点,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谋划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创业项目库。积极简化返乡创业登记方式,适当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和经营范围。对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积极鼓励农民工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给予一定的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支持。

  鼓励市域居民创建各类创业社区与平台。采取多种方式邀请社区创业成功人士,为社区里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传授经验;定期开展面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设计创业计划;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宣传资源全方位的开展面对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咨询活动。

  第三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常创业创新活力之城。

  实施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开辟人才绿色通道,面向全社会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海外创新团队合作伙伴、讲座教授、访问学者等制度,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五常创新创业。

  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引进银行、担保、投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等各类服务机构,推进五常投融资体系建设。培育发展特色金融机构,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积极推动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P2P公司稳步发展。

  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服务。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为创新创业搭建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

第五章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牛家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文化产业区、生态文明宜居区“四区联动”发展战略,围绕“五常大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一区三园”为依托发展食品、医药、装配制造业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以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桥头堡为目标,重构农业新业态,使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中下游一体,打造“种养加销旅”五环产业链,在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相对紧密的共同体,构建符合五常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产业新形态,不断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机械化和品牌化程度,有效促进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

  一、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

  逐步调整种植结构。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以适应人们生活需求优化种植业结构,突出发展水稻种植,逐步增加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调整水稻品种结构,同时构建以玉米、蔬菜、杂粮杂豆为辅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效益农业。重点建设哈五路沿线、石龙路沿线、拉双路沿线、铁通路沿线和雪乡路沿线5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总长度310公里;规划建设核心示范园27个,总面积3.8万亩;核心示范区27个,总面积35万亩。

  ——水稻种植。充分发挥五常水稻优势条件,打造全国一流水稻示范区。水稻产业布局以“民乐—卫国—龙凤山”、“拉林—安家—五常—杜家—山河”、“兴盛—五常—民意—小山子—冲河”和“长山—向阳—沙河—磨盘山”为主轴的四条水稻生产轴带为主。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其中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稳定在24亿斤以上,水稻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

  ——玉米种植。逐步压缩玉米种植规模,适当发展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32.4亿斤,玉米产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重点在一、二积温带的第二良种场及牛家满族镇、拉林满族镇、红旗满族乡、兴隆乡、八家子乡等乡镇建设100万亩优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市玉米产业的发展。

  ——蔬菜种植。紧抓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向家居日常消费的趋势,扩大蔬菜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证季节均衡供应。以拉林满族镇、红旗满族乡为核心,辐射杜家镇、山河镇,重点发展五常特有的山河白黄瓜、杜家油豆角、五常镇西红柿等地方蔬菜品种。年生产优良蔬菜1403吨,实现产值28亿元。

  到2020年,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00万亩,其中优质水稻面积达到22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80万吨。

专栏1 种植业重大工程、项目

特色种植项目:发展城乡经济建蔬菜种植基地,瓜果园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占地5万亩;

有机食品水稻基地建设项目:在相关乡镇建设有机食品水稻基地80万亩;

◆标准化玉米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以大垄双行(130公分或110公分)、2:1空、4:1空为重点建设玉米高标准农田40万亩;

◆标准化露地蔬菜及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4万亩;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及标准化育苗大棚建设项目: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2016年至2020年在水田乡镇建设集中育苗小区152处,标准化育秧大棚1.1万栋;

  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适应养殖业需求结构变化,引导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模式发展,重点推进肉牛、奶牛、生猪、家禽四大畜种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奶牛以牛家满族镇、拉林满族镇、红旗乡等乡镇为重点,建设沿哈五公路和拉滨铁路两侧的奶牛健康养殖区;肉牛以沙河子镇、冲河镇、小山子镇等山区、浅山区乡镇为重点;打造高质高效肉牛产业带;生猪以五常镇、山河镇、拉林满族镇、兴隆乡、营城子满族乡为重点,建设生猪生态生产区;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家禽以民意乡、长山乡、拉林满族镇等6个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肉蛋鸡标准化规模饲养,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狐、貉、貂等地方特色产品养殖发展。加强对畜禽养殖重点户、专业户及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快畜禽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推进全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大畜禽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投入。到2020年,全市新增规模养殖场100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超过80%,精深加工量达到50%以上,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

专栏2 畜牧业重大工程、项目

高品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30个大中型现代奶牛养殖场建设项目、20个大中型现代肉牛养殖场建设项目、50个大中型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百万羽蛋鸡健康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哈尔滨谷实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生猪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占地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能繁母猪存栏2500头;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购置病死畜禽处理设备、冷藏、冷链运输车辆及基础设施建设;

◆动物疫病防控项目: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体系的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等;

  壮大林下经济规模。以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资源培育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林业服务体系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框架,加快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修复,积极培育森林后备资源,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发展新格局,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森林生态价值最大化。发展林业特色经济,栽植大果榛子、蓝莓、蓝靛果、红豆杉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 积极发展林蛙、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等特色养、种、采经营项目,有效增加林农收入。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层林业站、林业科技推广站和林业资源及林改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提高林业技术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新增有林地7.5万亩,累计森林抚育面积达到40万亩,林业产业实现产值16.4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50.85%。

专栏3 林业重大工程、项目

森林抚育补贴及国家公益林管护项目:12个国有林场中幼龄林抚育40万亩;12个国有林场国家生态公益林管护114.8万亩;

种苗工程及林木良种基地工程项目:12个国有林场新建标准化苗圃9600亩;建设2代落叶松种子园1500亩,建设2代三大硬阔种子园1000亩;良种基地区间道硬化15公里;建设智能温室一处,面积800平方米;建设种子贮藏室500平方米,种子检验室100平方米及相关设备;

◆北方特色林木可持续培育项目:12个国有林场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2.5万亩,12个国有林场森林培育9万亩;残破林分修复20万亩;

◆森林资源培育推广项目:森林资源培育6000亩;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项目:4个国有林场大径材培育3.5万亩;

  积极拓宽渔业发展领域。积极发展渔畜、渔禽、渔粮、渔林相结合的养殖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旅游、垂钓、休闲渔业,在哈五路、雪乡路、五二路、龙凤山一线两侧适当建设亭台楼阁,农家院等多元综合养殖。大力发展名特优养殖,提高特色养殖产量。继续发展冷水鱼养殖,增加品种,扩大规模。利用百万亩稻田的优势,积极发展稻田养蟹。到2020年全市放养水面增至19.3万亩,实现渔业产量1.5万吨,渔业产值收入1.8亿元。

  建设多功能农业体系。立足五常资源特点,以大农业理念,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景观农业和传统文化展示农业等。推动种植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打造生态、绿色农业品牌。探索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与服务要素互动融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资源,引入市场机制,以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为重点,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市民农园等新型农业园区,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农游一体化项目,逐步形成五常农业旅游观光基地。

专栏4 多功能农业重点工程、项目

休闲农业建设项目:以特色农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为依托,开展现代农业展示、农业体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农家乐等活动;

◆乡镇特色旅游项目:在兴盛乡、背荫河镇、卫国乡、向阳镇、五常镇建设特色农家游、建设牤牛河沿岸旅游观光区等;

◆万宝生态园建设:田园观光农业300万平方米,水利、道路、房屋、供电、绿化、太阳能、温室等;

 

  二、提高优质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落实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统筹规划和安排国家省市支农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明确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顺序和发展重点。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防洪、灌溉、除涝、蓄水的水利骨干工程,启动实施磨盘山灌区建设项目、龙凤山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拉林涝区建设项目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土地整治、沃土工程。完善农业综合设施,抓好以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逐步完善晒水池、田间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加快发展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推广点灌、滴灌等先进农业设施。

专栏5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大工程、项目

◆灌区建设项目:

龙凤山灌区建设项目:灌溉面积37.5万亩,渠首1座,构造物364座(处)及渠系工程配套;

龙凤山水库清淤项目:总清淤面积为1250万平方米,平均清淤深度为2米,清淤总量为2500万立方米三条干渠总长度为98公里;

磨盘山骨干工程:拦河坝12、干渠建筑物498,干渠15条田间工程及渠系配套;

中小型灌区建设项目:沙河子镇、向阳镇、山河镇、五常镇、长山乡、兴盛乡、民乐朝鲜族乡、冲河镇、兴隆乡、二河乡共10个中小型灌区,拦河坝21座、干渠建筑物768座,干渠、排干63条,田间工程及渠系配套;

民营灌区建设项目:磨盘山村、福太村、国庆村、双山村共4个民营灌区,拦河坝4、建筑物360座;田间工程及渠系配套;

拉林涝区建设项目:干沟16条、支沟10条整治,桥、涵、跌水等建筑物175座;塘坝改造300座;发展水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主要支流治理项目:治理面积258.7平方公里;主要对拉林河、牤牛河、溪浪河、阿什河、腾泥河、拐把河进行治理,新建堤防、涵闸、护坡、护岸工程、河道清淤等;

◆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建设工程:建设规模100万亩,土壤肥力建设以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为重点,增加有机物料的投入量,恢复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

◆旱田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发展旱田高效节水灌溉总面积20万亩;

   三、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重点加大对管理规范、操作合规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示范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扶持连片开发的种植业合作社、大型农机合作社和标准化经营的养殖业合作社,鼓励农民通过带地入社等方式壮大合作社的规模。建设合作示范社,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通过“自身培育、外引内联”,促进龙头企业有效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力和牵动力,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大户领建、合作社联建等方式,围绕传统及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到2020年,省级农业专业示范社达到260个以上,力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

  实施“五常大米”品牌工程。把龙头企业和大型专业合作社作为打造农产品著名品牌的核心力量,打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通过生产流通各个主体的相互协作,围绕五常水稻产业发展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附加值,将五常大米打造中国大米顶级品牌。加强五常大米品牌保护,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绿色产品的登记和认证工作,修订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五常大米》标准,制定五常大米质量技术要求。利用各级农博会、洽谈会、对接会,打造出具有五常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力争达到220万亩,持续加强五常大米品牌保护工作。

  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粮食增收,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农技人员+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户”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探索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建设的服务模式。创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推进五常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0个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服务方式创新,探索由政府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度。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培育现代农业流通体系,推动农产品专业市场、农业物流、冷链物流项目等建设。完善农资服务体系,促进邮政、供销社、农机公司等销售网点的改造和整合,推进涉农商品和服务的一站式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推动农超、农校对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业新技术、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信息,方便农民及时查阅。

专栏6 农业经营及服务体系重大工程、项目

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238.72万亩,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水利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科技工程、信息工程;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建设成为农田标准化、布局合理化、管理规范化、技术科技化、服务系列化、信息网络化示范样板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5处,每处面积3000亩以上,包括土地平整、渠系建设、田间道路修建、标准化种植等;

灌区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26.05万亩;实现置换地下水灌溉面积4.47万亩,提高水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规范合作社2000个、家庭农场1000个,配备仓储和烘干设备,培育1000户经营大户;

壮农农机服务中心(农机4S店社会化服务建设):占地10000平方米,建设多功能服务大厅400平方米,建设修理、保养、维护车间1000平方米;

新型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构建种植业服务体系,包括气象工程、植保体系建设、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水稻两病防治航化作业25万亩五年三次喷施;开展水稻、玉米、果蔬等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研发;

养殖业保险项目:开展奶牛、肉牛能繁母牛、能繁母猪、育肥猪政策性保险;

农机合作社建设:管理好现有的31家农机合作社,5年内发展合作社50家;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系统建设工程:建设24个统防统治服务队,配备航化等相关设备、人员;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建设24个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配备相关检验仪器设备;

  第二节 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及“互联网+”战略,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打造五常“5+1”的工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五常市工业经济水平。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全面确立工业主导地位,食品、制药、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9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90%。

  一、打造“一区三园”的工业空间格局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牛家经济开发区和市域其他工业园区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以资源和产业基础为依托,立足生态式协调开发理念,推动工业企业向经济开发区和园区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在布局上打造“一区三园”的工业空间格局。

  “一区”。黑龙江牛家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装备配套、医药、汽车零配件、食品、木制品、循环经济六大功能区,大力扶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品,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功能分区明确,产业用地合理的布局结构。继续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污染排放显著减少,园区生态化效果显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困扰园区的瓶颈问题,提升园区开发强度,提高承载能力;到2020年,力争把牛家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国家级开发区。

  “三园”。包括五常中小企业园、拉林中小企业园、山河中小企业园。五常中小企业园重点打造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拉林中小企业园重点发展饮品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山河中小企业园以林下经济为核心,发展山产品加工、稻谷加工、木材加工及矿产业等。

  二、培育壮大“5+1”重点产业

  立足现有的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改造提升食品、医药、现代装备制造及配套、木制品、循环经济等五个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五常“5+1”的工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20年,产值5亿元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有5家企业实现在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

  食品产业。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加工园区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乳加工、肉类加工、薯类加工、啤酒饮料、蔬菜深加工等产业。以品牌化、有机化为核心提升五常稻米产业整体竞争力,鼓励东方、北大荒、葵花阳光金福粮油等企业集团以联合合作方式加速大米企业整合兼并,全面提升五常“稻米之都”声誉。以哈尔信集团为龙头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链,开发生产肉类精深产品。引进中粮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开发生产玉米淀粉、玉米胚芽、玉米蛋白、玉米油等精深产品。依托哈特、名人等企业,扩大啤酒、弱碱水等产品市场规模。到2020年,规上稻谷加工业产值要由 307.5亿元发展到600亿元。

专栏7 食品产业重大工程、项目

畜产品加工项目:常庆乳业婴幼儿配方粉、巴氏消毒奶、乳业奶酪开发项目;汇昌猪肉冷鲜分割肉开发及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明春鸡肉冷鲜分割肉开发及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肉牛屠宰、分割招商引资项目;罐制品牛肉、猪肉、鸡肉深加工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2亿元;蛋产品深加工项目;

稻米综合加工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建设办公楼、农机库、种子研发中心、加工厂房、仓储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购置米糠油加工生产线、白碳黑加工生产线等设备40台(套);

玉米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年加工转化玉米100万吨生产线一条,新建玉米仓储设施;

◆食品加工项目:隆盛达餐饮项目、五常大罗新面食制品项目、中央红肉制品项目、哈尔信食品项目、金福泰农业项目、哈尔滨哈特啤酒技术改造项目、朝鲜族食品加工厂项目、黑龙江创奇有限公司玉米深加工项目;黑龙江阿滨食品有限公司肉制品加工项目、黑龙江澳盈生物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东北野生核桃加工项目、黑龙江四喜德勒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调味酱项目;

◆稻米深加工项目:葵花阳光米业项目、兴国粮油项目、东方粮仓米糠加工项目、进程米业项目;

   医药产业。以松鹤制药、葵花药业、华雨集团等医药龙头企业,重点研发人源化/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诊断试剂等产品。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打造一批中药品牌。依托澳盈生物等企业,推动刺五加、人参等北药开发,积极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药品等现代中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研发、创新、仿制三者并举,发展以生物疫苗、生物工程药、生化药、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积极引进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医疗康复服务等,不断完善医药产业配套体系。到2020年,制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平均增长6%。

专栏8 医药产业重大工程、项目

医药产业建设项目:哈尔滨普方药业中药饮项目片;葵花药业护肝片全产业链项目;

  现代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依托牛家经济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等产业。以友邦、顺达、福特等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微型车、轿车、轻型车、专用车、客车等系列汽车零配件,积极发展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等零部件产业。同时,利用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引进生产电池、电容等电动车设施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动车零部件。提高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水平,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到2020年,装备制造产值达到150亿元,建成省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专栏9 装备制造产业重大工程、项目

福特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建设厂房及附属设施,年服务车辆达200万辆;

  木制品产业。围绕建筑市场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木材料领域技术攻关,以徐家泽林、好门面、北方威特、盼盼木业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木制品精加工产业。发展家居、办公、装饰、装修等实木家具生产体系,带动油漆、五金及配件、模具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原料加工、配件制造、成品生产、物流保障、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到2020年,木制品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专栏10 木材产业重大工程、项目

北京实创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实木门、板式家具、木制窗生产项目: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办公楼、生产车间及附属设施;

  循环经济。推进落实牛家经济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重点打造福特、友邦汽车零配件及延伸产品循环产业链。依托五常丰富的资源、能源,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产业,重点鼓励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或开展生物质发电,以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户用沼气和工业化沼气的产业化进程,以秸秆、纤维废渣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专栏11 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项目

饲草饲料产业发展项目:种植青贮玉米10万亩,年均玉米青贮贮量达到36万吨;

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项目: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池、沉降池、发酵池、氧化塘等排泄物处理设施,每年改造20个;

饲料及有机肥加工项目:建设年产4000吨可供常堡乡使用的有机肥生产线一条;规划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设饲料加工厂一座,并购置设备;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猪舍、饲料库房及粪污处理设施等,年产生物肥料2万吨;

生物有机肥建设项目:建设年产生物有机肥10万吨加工厂4个,满足400万亩耕地有机肥;

年产30万吨燃料酒精制造项目: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建设办公楼、食用酒精加工车间、燃料酒精加工车间等,年加工玉米可达90万吨;

  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国家、省市政策机遇,依托牛家经济开发区作为哈南工业新城“一区五园”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的培育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哈南工业新城产业基础,以装备智能化和产业链配套为方向,积极谋划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智能装备产业重点支持和引进汽车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智能装备项目。新材料产业依托海明润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超硬复合材料。利用省内石墨资源优势和哈工大技术优势,谋划布局石墨烯研究和应用服务及配套产业项目。新能源重点支持生物质能源、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强化对战略性战略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建设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平台,引导现有装备企业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进行工业生产制造模式创新。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市域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专栏12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

◆秸秆储运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设秸秆收储系统、运输系统,年储运秸秆300万吨;

◆黑龙江龙冶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项目: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5×75t/h生物质直燃式锅炉、5×12MW抽凝汽轮发电机组,年可利用生物质燃料48万吨;

◆新型建筑材料生产项目:聚苯乙烯泡沫板、水泥聚苯板、硅酸盐复合绝热砂浆、装配式混凝土矩型槽等制造品;

◆秸秆固化燃料生产项目:年产50万吨秸秆固化燃料,主要以收贮运体系为主;

◆零甲醛环保秸秆板生产项目: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办公楼、加工车间,建设规模为8条年产1.8万立方米环保秸秆板生产线;

◆山东泉林集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收储运体系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秸秆收储站48个(每乡镇2个),购置秸秆回收机48台、运输车辆96台,年处理秸秆120万吨;

◆新型木塑建筑材料生产项目: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5000平方米厂房,引进5条生产线,年产1万吨;

◆哈尔滨东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木塑型材及塑筋建筑模板生产加工项目:占地2.5万m2,建筑面积1.5万m2,建设生产车间、辅助车间、综合仓库及配电站、管网等配套设施;

◆哈尔滨环嘉再生资源连锁收购有限公司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占地10万m2,建筑面积5万m2,建设交易市场、交易大厅、库房、库棚、员工宿舍等;

◆哈尔滨绿园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废塑料加工配送中心:占地3万m2,建设厂房及附属设施2万m2,购置安装配套设备;

◆金福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欧盟有机水稻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万亩,建设有机水稻基地、办公楼,购置设备;

   第三节 壮大现代服务业

  不断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改造提升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市GDP比重达到46%。

  一、文化旅游产业

  “十三五”期间,依托本市丰富的农业、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打造“稻米之乡,美丽五常”旅游品牌,着力构建哈五路黄金旅游带,大凤凰山生态旅游区、南部休闲旅游区、牤牛河乡村旅游区、北部多元文化旅游区“一带四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依托磨盘山、雪乡风景区,以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凤山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打造哈尔滨—石刀山—龙凤山—凤凰山精品观光旅游线路。加强与省内知名旅行社(团)的联系对接,开发精品线路,打造“凤凰山森林公园”、“龙凤湖景区”、“雪谷穿越”等知名旅游品牌。以招商引资和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多渠道引入投资,加强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利用五常划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机遇,构建旅游交通线,打通长白山—雪乡—凤凰山—亚布力等大型旅游景区,融入长白山旅游环线,力争成为大长白山旅游带中的重点节点城市。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8.8亿元,文化旅游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专栏13 旅游业重大工程、项目

◆龙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建设项目:建设家庭式宾馆500个;建设关东文化博物馆一座,关东文化标志性建筑10座,东北抗日题材影视基地,森林博物馆等;建设朝鲜族文化博物馆一座,建设朝鲜族文化标志性建筑10座,建设综合性酒店标准五星级酒店一座;

◆龙凤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道路75公里、新建供水厂1处、新建垃圾处理场2处、新建污水处理厂2处、新建游船码头4处、停车场4处、水冲式厕所10处;

◆拉林镇旅游文化综合体: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设以满族风情为特色的现代特色风情园区,新建4000延长米的萨满文化大街一条,建设饮马湖公园一座,建设佛教文化园、传统文化园、京旗文化园及宣化上人故居;

◆UFO主题公园:建设自驾游营地、温泉度假中心、UFO稻田艺术观赏区、UFO创意区、UFO文化主题展览馆(凤凰山UFO主题);

◆大秃顶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建设冰雪项目、森林公园(避暑项目);

◆回龙山生态田园旅游区:建设花卉园艺与田园艺术区、快乐农家体验区、森林科普游览区、文化休闲体验区、高山运动及自驾游区、森林文化及自然艺术长廊、养生养老区;

◆龙凤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植物植被恢复,退耕还湿、退耕还草、退耕还林2000公顷,鸟类栖息地恢复300公顷;建管护站5处、救护站2处、监测塔2处、监测中心1处、巡护船5艘;鱼类保护;哈尔滨市及五常市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护地,外迁人员500人,耕地补偿面积1200公顷,设置防护围栏20公里,购置清淤船及设备一套;

◆拉林满族镇非物质文化传习馆、清真寺保护、民俗博物馆项目:非物质文化传习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清真寺原址修复、扩建;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八宝水库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链开发;

◆民乐乡民俗村建设项目:建设民俗景观区、民俗食品体验区、民俗产品展示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民俗村配套服务区,占地12万平方米;

◆金山环境公园展示与体验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总用地面积约22公顷,总建筑面积18公顷; 建设金山公园广场、雕塑、中心主题广场、人工湖、科学长廊;

  二、商贸物流业

  加快五常物流通道建设。抢抓“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哈长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机遇,利用国家、省市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融入哈牡绥、哈吉物流通道建设,改造提升拉滨铁路,积极培育引进物流企业,建设新型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将五常打造成为连接黑吉两省重要的物流节点。积极推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本地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搭建平台。重点建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农贸综合市场、物流园项目,完善农产品批发、仓储、物流集散、配送等功能。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围绕五常已形成的稻米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建立完善产业特点鲜明的电子商务园区。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公司、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网商等入驻,配套完善企业孵化、培训、咨询、营销等专业服务和金融、会计、法律等商务服务。依托探索实践电子商务发展“五常模式”为契机,推进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快递网点)和供应链物流建设,加强快递物流企业聚集发展。支持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动快递下乡发展,健全农村快递网络体系。结合农产品仓储配送特点,培育发展本地冷链物流,促进特色农产品冷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物流设施发展。建设行业功能性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推进食品业(五常大米、哈特啤酒等)、制药业(葵花药业)、木制品业(万宝木业、好门面)等知名品牌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专栏14 商贸物流业重大工程、项目

◆现代物流产业园:A区建设以大米为主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B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园;C区货运枢纽中心;D区仓储中心(含冷藏);E区加工区;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天猫、京东、阿里巴巴合作,建设网上结算中心、电子商务技术中心、电子商务咨询等;

◆哈尔滨欧蓓莎置业有限公司欧蓓莎国际商城项目: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设生活超市、休闲娱乐、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

◆乡镇集贸综合体建设项目:建集贸市场76200平方米、占地20万平方米;

◆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商贸中心:建设以大型家居、建材为主的商贸中心一座,同时建设以快餐、冷饮、娱乐、休闲、阅读等设施区域;

◆服装及日用品商贸中心:建设以服装、日用百货为主大型商贸交易中心,同时建设以快餐、冷饮、娱乐、休闲、阅读等设施区域;

◆俄罗斯海产品加工贸易中心:占地10万平方米,建设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大型低温恒温库一座;

◆进口产品保税库:针对从国外进口的日用品、食品等实行保税政策;

◆粮库钢板保温仓建设项目:建28万吨仓容、4500吨烘干塔一座;

◆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直营店项目:建设大米、蔬菜、山产品等农副产品直营店100个;

   三、健康养老产业

  依托五常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医药、健康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健康养老、休闲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逐步建设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围绕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医疗体检、康复健身、候鸟式养老等养老全产业链服务功能,引进产业项目、开发养老居住产品。重点在凤凰山、龙凤山等区域,构建集医疗、护理、健康、养老、养生、旅游、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专栏15 康养产业重大工程、项目

◆石刀山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基地:占地40平方公里,建设星级宾馆、酒店,养老中心、康复中心、疗养中心及休闲垂钓区、5公里防洪堤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金融信息服务业

  创造金融信息服务基础条件,建立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着力于促进五常市中小企业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五常市非银行金融机构解决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忽视与中小企业庞大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制定五常市中小企业融资标准,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费用,完善有效抵押和担保体系。

  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完善五常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流转程序和合同,引导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依托哈尔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五常市新庄合作社开展金融互助合作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加快五常市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步伐。积极协调五常市保险企业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到2020年农业保险达到90%以上。

  服务创新创造实体。借助政府或知名融资平台,弥补自身产业链经营不足,打造 “产业链金融服务商”。政府积极寻求与融资平台签订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新金融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和“双创”战略,搭建“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服务于创新创造实体,构建支持创业企业和人才的金融服务体系。

专栏16 金融信息服务业重大工程、项目

◆小额贷款公司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计划新批复5家;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软件、硬件和通信等建设内容;

◆林业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项目:远程联网,林场林业站与五常市林业局,林业局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网监控;

◆物联网服务中心建设扩建工程:扩建监测1600个,服务全覆盖;

◆金福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项目:占地5000平方米,建设办公楼、购置设备;

   五、生活性服务业

  以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标,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完善社会福利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居民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态,推进服务产业化、网络化和连锁化,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第六章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建设哈尔滨都市圈次中心城市为目标,不断优化城镇体系,强化五常和谐宜居宜业生态城的建设,以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数据化管理水平,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一节 培育建设哈尔滨都市圈次中心

  依托哈长城市群、哈尔滨大都市圈、哈尔滨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打造一体化发展平台,增加五常区域辐射能力,将五常市打造成哈尔滨都市圈次中心之一,引领五常全面崛起。

  加快五常融入哈长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以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带、经济带和交通带的建设,加速推进五常向北与哈南、向南与吉林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形成哈、长共同体,做到城市功能共升、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空间共谋,有效促进哈长城市群一体化。

  构筑区域性交通信息体系。大力推进以五常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经济运行的承载能力,加快构建哈尔滨都市圈次中心城市功能体系。加快通道建设,完善和优化公路网络,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立大网络,加速推进五常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增强五常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探索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以哈南为中心的哈五城际轨道交通骨架网络。建设一批基础性、综合性、商业性、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共享,构筑区域信息一体化平台。

  加速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积极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逐步消除影响要素流通和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各项壁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依托五常的产业优势,加速推进金融、商贸流通、科技创新、旅游、房地产、人才等要素市场一体化。

  第二节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五常镇为中心,加快牛家满族镇、拉林满族镇、山河镇、沙河子镇、小山子镇等重点镇和公路沿线中心村建设,构建魅力城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将五常市城镇体系划分为市区——重点镇——一般镇的“一心、五重点、两轴线”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一心。一心指五常市区,是五常市域核心发展区域。

  ——五重点。五个重点镇包括牛家满族镇、拉林满族镇、山河镇、沙河子镇、小山子镇。其余乡镇为一般镇。

  ——两轴线。依托202国道和203省道形成的两条市域发展轴线。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

  第三节 打造和谐宜居宜业生态城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施拓展新区、棚改攻坚、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重大工程,打造五常和谐宜居宜业生态城。

  拓展城区发展新空间。统筹五常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五常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优化市区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积极拓展市区发展新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成为哈南重要的和谐宜居宜业生态城。

  加快老城区改造。以棚改攻坚为重点,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棚改,探索“先安置、后搬迁”等运行模式,明确时间表,加快推进市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力争每年改造2万平方米,5年累计改造10万平方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打造整洁优美的新型宜居社区。

  建设“海绵城市”。坚持保护、开发与修复并重,推进城市排水、园林绿地、道路交通、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与“城市海绵”的有机结合,建设能够收集和利用雨水的“地下水库”。新建小区一律规划建设地下蓄水池,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市区的积存、渗透、净化和利用。统筹市政各类管线的规划、管理,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释放宜居宜业的更大内存空间。

  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引进“智慧城市”理念,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规划。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中心城区的物件与事件信息,促进五常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

  第四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落实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建立快捷畅通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构筑高起点的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完善城市抗灾工程系统建设,保障五常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哈尔滨构建联通国内综合交通大通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五常交通体系升级,提升各级公路承载能力,构建新型交通运输格局。

  铁路建设。完成拉滨线哈尔滨——五常段沿线长度100.0公里的轻轨铁路建设及电气化改造建设。

  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哈尔滨——吉林段、铁力——通榆段的高速公路建设,沿线长度共计181.3公里。

  国道G202公路、省道铁通公路改线建设。完成国道G202和省道铁通公路改线建设,沿线长度共计30.0公里。

  县级公路建设。完成双城——拉林段、菲克图——拉林段、寒葱河——小兰岭段、冲河——三道冲河段的二级公路升级改造建设,沿线长度共计151.6公里。

  乡级公路建设。完成五常—二河段、兴盛—水曲柳段、拉林镇—西泉眼水库段、黑大路—小山子镇段、龙凤山—土桥镇段、安家镇—龙凤湖景区段的乡级公路提升县道规划建设,沿线长度共计323公里。

  乡镇路网连接路建设。完成兴隆乡—阿城交界镇、小山子镇双兴村—双利村—志广乡、小山子镇四里界—龙凤山镇、杜家镇—兴盛乡九莲村、二河乡平房店—八家子乡富家村、龙凤山镇王家炉村—向阳镇九三村、龙凤山镇常堡村—小向路、杜家镇杨家岗—民意乡褚家村、背荫河镇赵戏村—八家子乡康家炉村的乡镇路网连接路建设,沿线长度共计68.4公里。

  村道建设。建设农村公路822.3公里。

  通屯道路建设。建设通屯路白色路面61公里、黑色路面98000平方米、路灯10020盏、维修改建桥涵8座、人行道铺装20公里;

  乡镇街道硬化建设。完成乡镇街道硬化1215.39公里、道路硬化26条,共19800延长米。

  城区道路建设。每年建设2万平方米,5年共建设10万平方米;

  桥梁建设。完成省道铁力—通榆跨铁路立交桥建设,两座共200延长米;完成兴隆乡—阿城交界镇、小山子镇—双利村—志广乡、小山子镇四里界—龙凤山镇、杜家镇—兴盛乡九莲村的打通路网新建桥项目,共计6座,合计850延长米;完成危桥改造207座,合计3058延长米。

  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完成共计23条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沿线长度共计420.831公里;规划建设养护中心7个,占地面积共计39000平方米。

  客货运输基础建设。新建客运枢纽1处,位于五常市区。进一步建设山河镇、拉林满族镇、小山子镇、沙河子镇等客运量大的乡级客运站,使之提档升级为二级客运站。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拉林站、小山子站、沙河子站、山河站成为省二级站;新建货物枢纽中心一处,位于五常市区高速公路出入口。

专栏17 综合交通建设工程、项目

轻轨建设项目:建设五常至哈尔滨轻轨一条,里程为100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哈尔滨—吉林)高速公路116.3公里;(铁力—通榆)高速公路65.0公里;

乡镇街道硬化项目:乡镇街道硬化1215.39公里、道路硬化26条,共19800延长米;

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国道G202公路改线工程30.0公里;(寒葱河—小兰岭)80.2公里;(双城—拉林)28.0公里;(蜚克图—拉林)19.1公里;

通屯道路建设项目:建设通屯路白色路面61公里、黑色路面98000平方米、路灯10020盏、维修改建桥涵8座、人行道铺装20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建设农村公路 822.3公里;

城区道路建设工程:每年建设2万平方米,5年共建设10万平方米;

危桥改造项目:新改建桥梁207座,共3058延长米;

乡镇路网连接工程:兴隆乡—阿城交界镇8.0公里;小山子镇双兴村—双利村—志广乡15公里;小山子镇四里界—龙凤山镇3公里;杜家镇—兴盛乡九莲村3.5公里;二河乡平房店—八家子乡富家村10.0公里;龙凤山镇王家炉村—向阳镇九三村10.0公里;龙凤山镇常堡村—小向路10.0公里;杜家镇杨家岗—民意乡褚家村2.0公里;背荫河镇赵戏村—八家子乡康家炉村6.9公里。总里程共68.4公里;

路网桥梁建设项目:兴隆乡—阿城交界镇1座150.0延长米;小山子镇双兴村—双利村—志广乡2座250.0延长米;小山子镇四里界—龙凤山镇1座150.0延长米;杜家镇—兴盛乡九莲村2座300.0延长米;

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农村公路23条共420.831公里;

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客运枢纽、停发车场、站前广场、公交出租车场建设及附属安检站、修配厂、车库、行包快件物流、清洗车间等;

省道跨铁立交桥(铁力--通榆)建设项目:建设跨铁立交桥2座,共200延长米;

交通养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新建养护服务中心7个,占地面积共计39000平方米;

  二、推进能源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为五常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供电工程。加强输变电网工程建设,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接网能力,加大配电网建设投入,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扩建及改造变电站4座,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龙源水电站、大唐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及接入电网,谋划五常至阿南220kV双回路输变电线路。改造66kV架空线路9.5公里,新建及改造10kV线路108.8公里。新建配变9台,改造配变50台。至2020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84%;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41%;架空线路绝缘化率达到33.76%。

  供热工程。提高市区供热能力,实施智能供热平台建设项目和供热管线连通工程,改造并新建供热管网,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84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山河镇、牛家满族镇、拉林满族镇、龙凤山镇、小山子镇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总供热面积128万平方米。至2020年,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

  供气工程。实施英联燃气工程,建设输配管网56.7公里、调压设施140台。至2020年,市区管道天然气服务人口达到18万,管道气化率90%。

专栏18 能源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电站初拟安装4×300MW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额定发电水头542m,建设上水库挡水建筑物、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其附属建筑物、下水库挡水及泄水建筑物等;

龙源水电站建设项目:5级不连续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96MW,保证出力1.831MW,多年平均发电量2490×104kwh;

英联燃气有限公司天然气工程:建筑物占地面积1019平方米,输配管网56.7公里,调压设施140台。

拉林供气工程:建设供气办公楼,铺设供气管道,供气10公里;

乡镇集中供热工程:在山河镇、牛家镇、拉林镇、龙凤山镇、小山子镇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总供热能力达128万平方米;

热力公司供热管线连通工程: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铺设管线50公里,并购置备用炉6台;

城市供热工程:改造管网9公里,新铺管网6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84万平方米;

智能供热平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智能供热中心一座,购置相关电子设备;

   三、完善公用设施建设

  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努力建设完善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环卫工程。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生活垃圾治理收运项目29个(垃圾中转站项目11个,垃圾转运站18个),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厂6处,实现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制定存量垃圾治理计划,推进存量垃圾治理工作。积极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改厕50000户。至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存量垃圾治理6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0%。

  供水工程。加强市区供水系统升级改造,改造供水管网19985米,更换阀门及新建阀门井84座;改造周边居民用户1万户,铺设主管线500公里,入户支线450公里。推进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新建12处自来水厂,升级改造供水管网129公里。统筹农村饮水安全,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至2020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农村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90%。

  排水工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市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污泥处理与处置工程、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推进其他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启动市区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实施雨水管网工程,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至2020年,市区污水处理率98%、牛家满族镇污水处理率60%,山河镇污水处理率50%,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就地消纳和利用70%的降雨。

专栏19 公用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在五常新城区主要街道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3公里;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更新改造农村饮水工程;

乡镇自来水厂和配水管网建设工程:新建自来水厂及管网升级、占地6万平方米,管道总长129公里;

供水管及阀门井改造项目:改造五常镇内供水管网19985米,更换阀门及新建阀门井84座;改造五常镇内周边居民用户1万户,铺设主管线500公里,入户支线450公里;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雨水管网工程设计规模管道总长78720米,检查井984座;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五常镇内污水管线5000米,检查井95座;

乡镇排水工程:建设干线路过境村屯11个屯、水泥U型槽33200延长米、修建排水71公里、建设13500米下水管网工程改造、铺设暗排2000米,明排4500米;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及处置工程:建设干化间8间,总建筑面积10240平方米,购置自动污泥翻转设备系统、通网系统、控制系统等,日处理污泥40吨;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在五常镇、山河镇、拉林镇、沙河子镇、小山子镇分别建设垃圾分类处理厂、中转运站及配套附属设施;

污水处理厂工程:五常镇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吨;在拉林镇、山河镇、沙河镇分别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及配套设施,日处理污水1万吨;

水冲式公厕建设项目:城区内新建景观式水冲公厕20座;

   四、建立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进一步完善城乡防灾避险功能,加快编制防灾避险规划,提高综合防灾避险能力。

  气象工程。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线,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不断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

  防洪工程。实施拉林河、牤牛河、溪浪河、阿什河、腾泥河、拐把河治理工程,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1座,小塘坝改造300座,治理3条防洪沟,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到2020年,市区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他城镇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消防工程。加强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推进森林防火体系工程。计划新建消防站2座。

  抗震工程。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新建地震台1处,各乡镇至少建设1处应急避难场所。新建工程要按照抗御8级地震标准设防。增加紧急疏散场所,加强建筑通道管理。推进农村地震安全工程,至2020年,全市农村50%以上房屋实现抗震设防。

  第五节 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五常朝鲜族、满族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性强、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小镇、生态宜居小镇、民俗文化观光小镇,加快形成特色突出,设施完好,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特色城镇群。借助民乐乡悠久的朝鲜族文化,发挥民族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复原传统民居,展示民俗资料及民族文化遗产,展现朝鲜族特色餐饮、传统工艺、纪念品及民乐朝鲜族大米,通过民族产业带动及基础设施建设把民乐乡建成具有浓郁朝鲜族风格的美丽特色乡镇。充分利用拉林满族镇的浑厚文化底蕴,开发打造蓝旗村集宜居、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满族风情村和牤牛河沿岸旅游观光区,集休闲、娱乐、养老、民俗、饮食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

  精心打造美丽乡村。构建美丽宜居乡村、农民幸福家园,打造 “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具有五常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五常市美丽乡村“五带百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依托五常自然资源和产业空间分布特点,形成“两轴、五带、多点、百村”的总体空间布局。

  ——两轴。哈五公路快速发展轴、田园风情观光体验轴。

  ——五带。牛家至沙河子路段美丽乡村建设带、安家至龙凤山路段美丽乡村建设带,铁通路美丽乡村建设带、拉双路美丽乡村建设带、蜚拉路美丽乡村建设带。

  ——多点。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形成重要的美丽乡村示范展示区,重点展示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产村互动型美丽乡村示范点。

  ——百村。形成的具有五常特色的百个美丽乡村。

  到2020年,打造百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争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区、产业与美丽乡村结合示范样板、产业基地和现代高新农业技术的辐射源、生态(稻米)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的旅游休闲农业样板。

专栏20 特色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项目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铁栅栏228.95公里、绿化美化、排水沟295公里、路边植树120公里、绕城河暨龙安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治理5公里;

农村环境琏片整治项目:购置原料粉碎机、翻倒机和造粒烘干设备一套,其余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粪便发酵场;

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开发改造585640平方米、墙体改造70万平方米;

第七章 着力人民福祉,共建幸福生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惠民工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小康社会美好新生活的期待。

  第一节 促进就业创业

  统筹人力资源市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建立“众创空间”,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吸引五常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提高五常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到2020年,实现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2.8%左右。强化劳动力培训力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实施全民社会保险、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进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制度的衔接,健全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机制。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80%。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全覆盖,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比例。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失业保障和促进就业功能,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86万人。以低保、“五保”对象、“三无”老人等群体为保障服务重点,进一步加强养老中心规范建设,搭建好城、乡、村三级社会保障体系平台建设,加大机关事业、公务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力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住房保障范围。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到2020年,全市完成1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1万户泥草房改造工程。

  落实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识别,扎实推进建档立卡工作。精准施策,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精心组织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扎实推进教育扶贫,优先支持贫困村教育事业发展。到2017年,实现五常市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专栏21 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工程、项目

失能老人护理院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300人;

养老院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能容纳500人的养老院一座;

安康精神病院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55万平方米,收住精神病人200人;

   第三节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适应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需要,适应建设哈南新区中等城市战略需求,调整教育资源结构,发展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优化高中教育、做强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学前教育。普及学前3年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哈市标准化公办幼儿园,使市区已有两所公办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9.5%和98%以上,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学校达20%以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教育。所有普通高中全部达到《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达标学校标准》,全市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硬件设施、实训基地、农学基地达到国家级示范性标准,基本实现普职比1:1,职教中心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具有职业教育职能,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级标准,创建合格的随班就读资源教育,残疾儿童集中入学率达到90%,随班就读率达10%。

  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启动社区学校建设,全市建设社区学校5所,加强成人继续教育,积极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

  民办教育。突出民办教育办学特色,提高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水平,创建精品民办学校,到2020年,民办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先进校标准。

  民族教育。改善少数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率达100%;继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

  加强教育改革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校长队伍整合素质,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积极推进“县管校用”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稳定的教育准入与退出机制。

  第四节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相补助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共享。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监管医药费用运行流程。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层级清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素质和危机管理水平。健全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以及民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设置3个二级综合医院、1个二级妇幼保健院、37个一级综合医院、2个康复治疗中心等。

专栏22 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工程、项目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市人民医院综合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辅助设施建设面积95500平方米;

私立医院建设项目:引进国内外私立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建设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医疗、高标准设施的现代私立医院;

拉林镇医疗体系建设项目卫生院办公楼建设项目:建设办公楼一座,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扩建拉林镇医院综合楼3000平方米;建设康复中心一座,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康复治疗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康复治疗中心能同时容纳260人;

  第五节 丰富文化体育和其他社会事业

  完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和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完成文体中心、博物馆、图书馆、金山体育公园、体育运动健康基地建设。加快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完善24个乡镇体育设施和户外健身设施建设,促进乡镇文化广场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加快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三网合一)项目。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组织开展“非遗”传承和展示活动。挖掘京旗文化,完善副都统衙门的复建,建立和完善以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构建博物馆体系新格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传承五常历史文明。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哈发[2015]5号)精神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自2016年起,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政班子业绩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自2016年起,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 ,“十三五”期间, 保障每年五常市14.3 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 286 万元,纳入财政预算。要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纳入干部培养规划,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制度和后备干部制度。

  改进和完善档案工作。加快发展档案事业,坚持档案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工作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档案资源体系、法制化体系、信息化体系、安全体系四个体系建设方面全面发展,完善档案法制保障建设,依法治档,注重档案文化建设,全力推进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十三五”期间,建成数字化馆,全市逐步实现全文数字化,建立覆盖全市档案资料数据库。

  加快质量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到2020年,全民质量意识显著增强,质量管理能力普遍提升,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拥有和扩大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群体,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科学编制社会信用体系“十三五”规划。

专栏23 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工程、项目

金山体育公园建设项目:绿地建设、体育设施及器材的购置;新建公园35公顷,硬化12公顷,绿化23公顷;

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建筑面积6957平方米 包括博物馆主馆(3741平方米)、图书馆(1035平方米)、文化中心(1579平方米)、走廊(602平方米)等;

体育运动健康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游泳馆、运动场、健身房、洗浴、餐饮、茶艺等;

乡镇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在相关乡镇建设文化广场17处,总建筑面积439500平方米;

龙凤山镇全民户外健身工程:占地147000亩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具体项目包含空中索道、水上摩托、游船、漂流、登山、游泳、台球、轮滑、蹦极、垂钓等;

乡镇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在民意乡、拉林镇的中学、小学分别建设足球场1个,每个面积10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在三河村建设48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修建办公室2600平方米;

社区体育健身工程项目:镇内所有小区配备相关健身体育设施及器材;

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三网合一)项目: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常市人民法院审判法庭附属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建设人民法院审判法庭附属业务用房4449平方米;建设公安局行政拘留所一处,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不断提升五常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推动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完善生态安全建设

  加强生态林工程建设,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以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程、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林业服务体系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框架,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迹地更新、中幼龄林抚育、大径级材培育、珍贵树种培育和低质低价林改造、林木种苗等建设,加快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森林生态价值最大化,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规划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重点在龙凤山水库等地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全面加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利用湿地资源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湿地产业发展,到2020年,天然湿地保护面积保持在30959.92公顷。

  加大森林网络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加强森林资源网络监控设施建设,实施“天眼工程”,形成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盗伐毁林、毒品种植等全方位监控,实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提升火灾防控能力、健全管理机构、强化防火扑救人员素质、严防特大火灾等综合治理措施,重点加强监测预警、信息指挥、应急队伍、物资保障、紧急运输、通信保障等能力建设,逐步建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机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森林火灾应急体系,确保火情监测覆盖率达到95%,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0.5%。

  第二节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推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督促污水处理单位在场内进行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加大对出厂污泥的监管力度,确保污泥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鼓励污泥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底前,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收集和处理能力。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鼓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采取生态养殖方式,加强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垃圾集中分类收集、乡镇统一收运、集中无害化处理。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整治燃煤锅炉污染,强化建筑施工场所以及工业企业燃料、原料和产品堆场扬尘控制,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继续淘汰黄标车,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秸秆焚烧污染,增强PM2.5的监测能力。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气达到93.5%以上。

  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磨盘山水库、龙凤山水库等重要(备用)水源地保护,完成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健全管理和应急预案。建立饮用水源地在线监测站,通过实施水资源监测管理项目配套水资源自动监测系统,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体系和水质安全预警体系,制定水质富营养化防控措施,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深化流域干支流综合整治。测算拉林河、牤牛河、阿什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施流域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退耕还湿和湿地生态移民试点。建立与流域上游城市水环境分析预警、联防联控和应急响应机制,积极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政策。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依据生态农业需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合理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第三节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节能减排

  严格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科学测算、合理分配,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到2020年,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至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5%;单位GDP能耗降低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完善减排经济政策,激励企业减排。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经济补偿机制,对退出的落后产能给予补偿补助基金。进一步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建立重点污染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加强环保、税收、银行系统信息交流,将节能减排和环境行为作为政策优惠、贷款发放的重要前提条件,实施相应的奖惩政策;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金融政策。

  第四节 发展循环经济

  进一步促进工业清洁生产。以牛家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延伸发展、企业生产配套等为方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筑企业、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推进经开区企业节能降耗,强化能源和环境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进程。结合国家粮食增产规划,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及可降解农用薄膜,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综合解决面源污染与土壤有机质下降问题。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实施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引导低碳消费。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现代化大农业以及湿地的生态优势,打造碳捕捉示范基地和低碳旅游景观长廊,塑造五常市低碳特色旅游品牌形象,走低碳产业发展的新道路和新模式,打造产业低碳化、经济高效化、社会和谐化的低碳产业示范市。

专栏24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

森林防火体系工程建设项目:改建防火道路735公里,双节履带式森林消防车15辆,单节履带式森林消防车15辆;隔离带自动开设机15台;森林消防车30辆;运兵车30辆;全地形运兵车60辆;机具车15辆;风力灭火机500台;割灌机200台;油锯100台;无人机两架;指挥车15台,通讯保障车15辆;购置应急防治器械及通讯设备;建设市测报站1个,乡镇监测点12个,检疫实验室1个,药械库1处,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五常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龙凤山镇东兴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退耕还草工程、退化草地治理、沙化草地治理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要湿地水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坡耕地专项治理工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

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发挥环境监测效能、统一标准规范,创新科技手段、壮大监测队伍;

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危废中心)项目:主要工程组成由预埋基地、焚烧、填埋场及运输四大部分组成。处理基地作业机构设置物/化车间、综合利用车间、稳定/固化车间、环境监测室;运输包括厂内运输和厂外运输;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项目: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监测系统及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系统;

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深化网格管理、强化规范执法、强化效能执法、推进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

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环境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完善基于污染源甄别的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完善基于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建立环境风险评估预警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推进重点区域、流域环境风险评估预警的试点工作;

环境宣教和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开展环保“十进”宣传活动、环保“五大行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各项宣传活动;

第九章 优化体制机制环境

  深化经济、社会和行政体制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活力和动力。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深入谋划“十三五”时期各项改革,确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建设透明统一、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有效解决企业创新投资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建设政府网上办事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护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深化新型城镇化制度改革。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促进体系,着力解决城市化农民的就业、居住、子女就学问题。建立全市统筹的社保、医疗、养老体系,在社会事业、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健全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挖掘和盘活国有资源,鼓励和引进外来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业生产激励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第二节 创新法制保障机制

  建设法治五常,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保障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度。围绕牛家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需要,加强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民营科技企业促进、不良信用惩治等方面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健全。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农业面源污染、土壤肥力恢复、土地复垦等规范性文件的确立实施。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区功能为核心,加快出台文化产业、旅游、网络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区,着重湿地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市政环境设施保护、城镇环境和生态保护区保护等规范性文件的完善。

  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高依法决策水平,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健全行政执法管理机制。明确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监督审计机制,依法强化权力监督,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合法、高效、便民顺畅的行政复议渠道。

  加强和改进信访、调解工作。着力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的能力,属事单位对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做到及时受理,依法办理,属地单位达到稳控效果。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信访、调解、听证信息平台。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健全依法维权和调处纠纷机制。以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责任,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增强依法打击犯罪的实际效果,实施“天网”工程,建立健全打防管控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第十章 实施保障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城市发展新提升、民生改善新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确保未来五年战略任务得以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强化规划引导。完善政府投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区域发展和改革创新等领域的政策措施。各部门要围绕规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各自职责,制订配套的实施方案,出台一批针对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牛家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规划衔接融合。坚持“多规”融合的规划理念,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间的统筹衔接,建立健全规划协调、分类实施、跟踪评估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衔接和融合,确保各类规划统一实施,发挥规划整体合力。

  健全考核评估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循环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绩效考评的范围和方法,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分解细化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并纳入对各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体系,确保全面完成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来源:市发改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a692f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1.html

《哈尔滨市五常市十三五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