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与计划免疫(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5-05-18 14:47: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物

“免疫与计划免疫”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

邮编:016000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第五中学

姓名: 李海茸

联系电话: 138********

作者简介:李海茸,中学一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200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0812月)

本节是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位于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之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那么,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呢?这就涉及到免疫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

2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

3充分解读课本上卡通插图的含义。

4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器官结构的形状、位置和功能。

5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

(2)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后天)和非特异性免疫(先天)。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图能力。

(2) 通过对比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树立严谨的求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五.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问:

引出

引出

阅读

看图

问:

问:

看图

指出

过渡

看图

讲:

问:

问:

过度

总结

总结

大家知道器官移植吗?

当一个人因肾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何一个健康人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

为什么不能?

为什么会出现排斥反应呢?

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

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77页、第78页前两段,结合图片,思考:

(课件呈现问题)

1人体有哪三道防线?

2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是什么?

3 这三道防线哪道是非特异性免疫,哪道是特异性免疫?

(时间5分钟。)

-4,前两个病菌在干什么?说明皮肤有什么作用?

第三个病菌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被谁消灭了?

哪有黏膜?

呼吸道黏膜

-5,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将病菌扫地出门,以什么形式排出体外?

为什么不可以随地吐痰?

消化道黏膜

尿道黏膜

皮肤破了的地方特别容易感染、化脓,为什么?

没有关系,还有第二道防线。

-7,吞噬细胞从哪儿来的?

血液中有几种细胞?那吞噬细胞是怎么回事儿?(是白细胞的一种)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时,自身也会受到损伤,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脓液。

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狗会经常用舌舔伤口,这对伤口的愈合有一定的作用,怎么解释?

外界的病菌很容易进入眼内,但人很少得眼病,为什么?

当侵入人体的病菌数量非常多,毒性又非常大时,前两道防线已无能为力,第三道防线就该闪亮登场了。

免疫器官有哪些?

(课件展示各器官形状和位置)

免疫细胞指的是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刺激

病原体A 淋巴细胞

产生

(抵抗病原体A的特殊蛋白质)

(二者结合)

刺激

病原体B 淋巴细胞

产生

(抵抗病原体B

特殊蛋白质)

(二者结合)

抗体、抗原的概念

上述图解中的抗体、抗原分别是什么?

得过麻疹的人一般不会再得麻疹,而患过感冒的人还会再患感冒,为什么?

天花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吗?

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完成表格:

(知道。)

(不能。)

(会出现排斥反应。)

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看图思考

思考

思考

(痰液)

真正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了第一道防线的保护。)

(血液)

(三种)

(唾液中的溶菌酶)

(眼泪中的溶菌酶)

前半问,仿照书中的天花病毒的例子容易解答,后半问就有点难度了,学生进行大胆的推测后,找到了答案。

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形象的图形讲解,学生易于理解。

适时地呈现概念,并加以应用,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非常想搞清楚、弄明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建立的时间

抵抗的病原体

属于该免疫类型的人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结合起来,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怎样才能落实这一点呢?经过这几年的教改实践和本节课的尝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去做:

1.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古人云:学始于疑。疑问是思考的原因和推动力,疑问还为“启发”造势,把学生推到“愤悱”状态。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关信息,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时地安排思考题、练习题,及时反馈。精选典型习题,有易有难,有梯度、有层次,基础差的学生也可参与进来,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吃得饱,学得兴趣浓。总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体现了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的原则。

这样的课教师讲的少了,写得少了,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课堂上,学生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思,时而记,时而答,多种感官齐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真正地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3fb879dfc4ffe473268ab17.html

《免疫与计划免疫(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