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发布时间:2018-05-09 11:31: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從娑婆到極樂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第一集)

尊敬的持戒念佛群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也是我們同學啟請,希望靜瑜跟大家分享一下百日持戒念佛的心得。靜瑜可能會每次二十分鐘左右,用《無量壽經》裡面的經句,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無量壽經.積功累德第八》裡面的一段經文:「志願無倦,忍力成就。」這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積功累德的時候,這種修學心得跟我們來分享,我們來學習的。

靜修也好,為利益眾生做事也好,無論動和靜,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圓滿自利利他,能夠真正地求得無上菩提,能夠解脫,能夠此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信願行的資糧,去極樂世界,只是看緣分不同而已。我們修行一定要有願,如果沒有願的話就沒有辦法起行。這種志向要非常堅定,要有真誠心,要有永恆的耐心。所以「堅、誠、恒」這三個字對我們非常重要。只有有這種堅定的信心,真誠的願心,永恆的耐心,你才能夠不疲不厭地做下去。

在《大經科注》裡引用的是《華嚴經》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他對這句「志願無倦」的經文,用《華嚴經》這段來解釋:「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至迴向)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乃至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即『志願無倦』之義也。」在修行的這條路上,怎麼樣能夠這樣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充滿希望地去做,首先我們要建立這種大願。你的願越堅定,你做起來就沒有疲倦,當然你要明白自己的這種追求和願心。

所以我們學佛人一定是非常好樂學習的,通過不斷地聽經聞法,不斷地學習,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越學你就越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生活。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在極樂世界裡,是七寶蓮池也好,八功德水也好,寶樹也好,寶花也好,它都在說法。阿彌陀佛是不間斷地「今現在說法」,所以不喜歡聽法的人,沒有辦法去極樂世界,因為跟那環境不相應。你在這個世界裡很喜歡逛街、玩、打麻將、聊天、上網,極樂世界都沒有。極樂世界只有聽法,你聽不倦、學不厭,你去了那裡才生歡喜,跟那個環境相應。極樂世界除了聽法,還有兩件事:一個就是念佛不斷,所有去那的菩薩,或者經行、或者打坐,他都是在不斷地念佛,一路到成佛;再就是到他方世界來供佛,供佛也是要聽法,修福修慧,所以福慧是同時修的。

我們常講要得念佛三昧,什麼是三昧?三昧,其實「昧」是定受的意思,就是正定和正受持。「正」字是很關鍵,這個正不是跟邪相對的正,那個就是有對立的意思,不是的。這個正完全是入佛知佛見,直入我們的自性。在《大經科注》裡也有解釋,說這個三昧就是:「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也就是說要離開昏沉、離開掉舉,定慧等持,心不散亂,始終住在念佛的境界裡,這個時候就是念佛三昧。它有很多等級,從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要這樣不斷地修。這個過程其實是很漫長的,可能我們修到命終的時候還沒有修到功夫成片,甚至剛剛功夫成片,這個都不要緊。只要有信心和願心,我們淨土法門最殊勝的是有佛力加持,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跟我們的付出是等倍的,就是你這面付出十分,阿彌陀佛那面就給你加十分。所以往生的時候他是等倍地給你提升,要對阿彌陀佛有絕對的信心。

所以大家最關鍵的不是在嘴上說,最關鍵的是要做。你說得千千萬萬,沒有實際行持,最後不得受用。就像他人說這個東西好吃不好吃、怎麼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只有自己去受用。修行不能怕苦、不能怕累,也不能說期求一定要得到什麼結果,不用去求。目標定了,我們就一路一路這樣地走,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只要你這種信心不斷地加強,願心不斷地增強,阿彌陀佛一定來接我們去極樂世界,到那裡去繼續修。因為在這個世界修,確實不容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克服很多問題,譬如說昏沉,一個昏沉、一個掉舉。但是對於初學佛的同學,可能克服昏沉就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

我也看到我身邊的很多同學,昏沉很嚴重,自己要麼就隨順煩惱,要麼不知道怎麼去面對。這個就是要勇猛心,當你穿越過這個瓶頸,就像古人他儒家還有「頭懸梁,錐刺股」,古人頭髮很長,都吊到梁頂上。他一低頭昏沉打瞌睡的時候,一下子就拽住,很痛,他就會繼續精神起來學習;拿那個錐子扎大腿,提醒自己要精進。世間人都可以做到這樣,那我們為了這一生成佛,為了脫離六道輪迴,你不吃點苦頭是不行的。靜瑜在很早,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也是很昏沉,我在很多次報告都給大家說過,剛一打開老法師的經就睡著了,等到再醒就講完了,兩個小時候就過去了。覺得不可以任由自己這樣去聽經,所以就邊拜佛邊聽,喝咖啡,繞著走,想種種方法,用冷水洗一下臉再接著聽。經過這幾年的修學,現在聽經沒有任何昏沉的障礙,但是會有掉舉,掉舉就是有妄念,妄想會有,這個也需要我們去克服。

包括拜佛也是,尤其對我們初學,沒有圓滿十萬拜,那個都還是在門外,因為拜佛確實是可以幫我們消很多業障。靜瑜在靜修初期,因為之前一直在忙很多義工的事務,就很少有時間拜佛。靜修之後自己就要求自己,每天早晨至少要拜兩個小時,所以拜兩個多月的時候,那個膝蓋都一直在破皮流血,早晨拜完一看,那個褲子已經被血浸住了,然後也不用去理會它,也不用貼創可貼,過兩天結了繭子就好了。現在兩個膝蓋都是黑黑的,黑就黑它,也不用去理會它。經行,我最多一次靜修,剛來的時候沒有習慣,因為之前念十萬佛號最多是十天,現在每天都念,所以我記得念到一個多月的時候,兩個腳上都起大水泡,我自己也沒理它,拿針給它挑破,擠出水,過兩天就好了。其實這些根本就不算苦,跟古人、跟祖師大德比起來都不算什麼,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有堅持,永恆的堅持這種信心,不疲不厭的,就能體現出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是在提升。

所以我們有沒有增強,就是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自己是不是有進步,主要是看三點,我們不要去理會自己的習氣:第一點,看自己對三寶的信心有沒有提升,就是佛、法、僧三寶。佛,我們就是指阿彌陀佛;法,我們就是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要不斷地讀,最少要讀三千遍,讀透、讀懂了,完全落實到生活當中。那麼僧,就是學觀世音菩薩,學大勢至菩薩,尤其是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念佛方法就是用觀音和勢至的念佛法門。觀世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大勢至菩薩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其實我們念佛就是結合觀音和勢至兩位大菩薩的這兩種方法,把你的六根都攝住,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你就摒除自己的一切雜念,專心地去念,攝受住自己的六根,不被外面的六塵境界拽走。慢慢地你的淨念可能一開始就只有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就越來越多了,訓練自己,伏住自己的妄念。

第二點,就是看自己對眾生的悲心有沒有提起來。在今天這個社會,眾生迷得多,覺悟得少,世人都不自知,忙忙碌碌。我們在這裡明白,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賺多少錢,不是爭多大的權,不是人世間的恩愛情仇,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了生死。生死大事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每一個人生下來之後,面對的共同的一件事都是要面對死亡。最關鍵的就是我們學佛人知道怎麼個死法,我們死了之後去哪裡,心裡是有把握的。你不能把握自己生死的大事,最後在六道輪迴當中流轉,這個佛就白學了,只是種一點善根,很可惜。所以我們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最重要就是提起這種珍惜。因為你對眾生的這種大悲心、大願力,自己想成佛,也願意代一切眾生都成佛,自他不二。所以你的這種精進、這種志願就沒有疲倦。想想生生世世自己的父母、親人,很多都在三惡道,在地獄道受苦;想想現在世界上很多災難,地震的、飛機出事的很多,死亡的眾生,自己多想一想,慈悲心起來之後自己就開始進步了。

第三個就是對因果有正知正見。自己一起心一動念,一舉手一抬足,一說話,馬上就知道我造的是什麼因,是善還是惡,還是無記。善我們要修,但是修善要按照菩薩的修法,三輪體空,不著相,不落痕跡,你修的就是淨善,就能夠去極樂世界作資糧。如果你修的是世間著相的善,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我為誰做好事,我做的好事是什麼好事,就麻煩了。你都帶著這個「我」字,你就在三善道裡受報,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造惡將來一定會很苦。無記業就是不善也不惡的,譬如說你刷牙、吃飯、走路,這些就是無記業。它在阿賴耶識裡都會留種子,阿賴耶識裡就是倉庫,它因為迷,所以就不得出離。當你覺悟那一天,阿賴耶第八識就轉成大圓鏡智,你就真正地徹底見到自己的自性了。

所以「志願無倦」,大家要常常學我們的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候的這種心,不要忘記自己的志向和願力,這種志向和願力常常策勵自己向古大德學習,向自己身邊真正的善友、善知識、榜樣學習。珍惜時間,所謂寸金難買寸光陰,人生在世不過是幾千天而已,十年也就三千六百五十天,百年才三萬六千五百天,沒幾個人會活到一百年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珍惜時間,分分秒秒都能夠讓自己用在道上,用在精進地深入佛法的學習當中。

下一句叫「忍力成就」。忍力成就,「忍」,它是忍辱之力。所以這個忍要有力量,如果沒有力量,你就不能成就,就忍不住了。「善」也一樣,我跟同學就分享,我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經》上說是要善根、福德和因緣,三事具足了就可以往生。那麼「善」要有根,沒有根也不行;「福」要變成德,你要變成福報了,也不行;「因」要遇到緣,遇不到這個善緣也成就不了,所以第二個字都很關鍵。就跟我們信願行一樣,信你要真信,信得要有根;願,你要切願,願得要切;行,要真幹,不能嘴上說。你確確實實每天在修行,在念佛、在改毛病改習氣,雖然還有很多。我們的習氣如果能拿出來,能看得到放得下的話,盡虛空遍法界放不完,普賢菩薩如是,我們更是如是。怎麼辦?我們自己真正明白諸法、自性是空的。你不用去理會它,習氣起現行的時候,馬上第一念知道它是習氣;第二念就要覺悟,提起一句佛號;佛號提起來還是壓不住,那就讀經;讀經還是不行,拜佛;拜佛不行聽經。總而言之,找到方法去對治,不能任由這個習氣去發展。時間久了,慢慢地這習氣就降伏住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要明白,要能夠忍受。

所以「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就是世間,違背你意願的事情,你都能夠忍受;第二個叫「他不饒益忍,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就是他人對於自己做一些損害的事情,譬如羞辱你、毀謗你、譏笑、嘲諷,你都能夠忍受;第三是「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就是在修法的過程當中,自己要慢慢地體達佛所說的法,這種空性的智慧,能夠一點點地照見事物的本來面目。當你照見這些事物的本來面目的時候,你就沒有分別,原來都是一場夢境,都是自己心變現的。

我們學佛是怎麼個學法?首先第一個要學會改變自己。不喜歡幹的,原先不喜歡給別人做事,我現在肯為別人做事。從自私自利變得一點點能夠發心利他,到最後完全地大公無私,改變自己。從原先譬如說傲慢變得謙卑,改變自己。自己原先很愛發火,變得柔順、慈悲,充滿笑容充滿陽光。從原先自己心量很狹小,改變自己變得心量擴大了,能夠容人,容得下所有的人。從容得下身邊的人,到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容得下。到容事,能容得下小事,慢慢越來越多的大事都能容得下,好事壞事都可以。能夠容言,語言,各種言語都能夠聽得很順耳,好話壞話都行,心裡都如如不動,一點點地把心量擴大,改變自己。

第二個要學會超越自己。當你改變之後,不要有傲慢。菩薩最關鍵的就是不能夠傲慢,不能覺得我能力強,我做了很多事,要把我放下,要超越自我,不斷地去超越。因為我們離佛菩薩的境界差得太遠了,那都是連皮毛都沒沾上。到最後完全地放下自我,沒有自我,無我。你進入到無我的狀態,修行就沒有障礙。確確實實在這種智慧當中,你就能夠照見事物的本來面目,能夠明白這個世界。我們在這裡修行,既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當然也不執著中道。能夠真正地明白惠能大師說的,我們自性是本自清淨的;是本不動搖的;是本自具足的;是本不生滅的;是能生萬法的。心一點點地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平等莊嚴,越來越覺悟。

所以學習很重要,菩薩要善於學習,不斷地在這裡思惟、提問、覺悟、提升。自己要看這個月是不是比上個月有成就;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有成就,這樣子的話,你才能夠解行相應,深入教理。對平時自己的定課要適當,如果不適當,你特別強調忍,也不能夠忍得下去。所以忍有一個過程,要耐得住時間的考驗。初學佛你不要跟老修比,自己跟自己比,每年都給自己定一個提升的目標,沒達到也不要氣餒,再努力。始終在努力和進行過程當中,總會有達到的一天,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忍力成就。

當然在《無量壽經科註》裡,講了很多,提到《寶雲經》中,對於菩薩的修法說了十種忍,這十種忍是非常多的,我們在這裡就不細說了。所以菩薩要能夠經歷很多忍,內忍、外忍、法忍,很多忍才能夠成就。所以有一句話我也要送給我們同學,老法師提的字,叫「一切法得成於忍」。確實你要學會忍,到最後是忍無可忍,沒有什麼可忍的。因為自己覺得這些事情,都能夠看透它的問題關鍵所在,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沒有什麼忍與不忍。因為在菩薩真正修行的本地風光,他是慢慢地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四無礙境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啥是無礙?因為它本來就是一,本來是夢,本來就是空的。所以在夢境當中都沒有障礙,那你就完全能夠忍受。自己雖然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但是要不斷地熏習,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體會。體會多了,熏習多了,你慢慢一定會契入。

我就記得我早年學開車就是,因為我第一次去駕校學開車,我們有一個過程是上車,把方向盤。我這一上車一把方向盤,那個教練就說:「妳會開車,還跑來這學開車。」我說:「我不會。」他說:「妳這個姿勢很正確,不用我教。」我說:「因為我經常坐車,看別人開車,天天看,看多了,一上車就這個姿勢,我就知道怎麼去把著它,也不陌生。」

所以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境界要非常熟悉,對極樂世界的環境要特熟悉,對阿彌陀佛的願力倒背如流,完全融為一體,最後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極樂世界就在當下,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常生法喜,看什麼都好,因為你進到那個境界當中,別人體會不到,但你心裡是完全知道的,你又沒辦法跟別人講。當別人也達到跟你一樣的境界,別人也知道了,確實說不出來。但是我們要不斷地去學習、薰修,一點點絕對能契入。這就是需要我們有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永不服輸,永遠充滿希望,永遠不失這種勇氣,永保這種熱忱,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很快樂。

靜瑜現在靜修就非常法喜充滿,非常自在,真的心裡很歡喜。因為每天聽經,每天念佛,每天讀經都有悟處。有的時候也沒辦法跟身邊的小菩薩去分享,但自己特別開心,晚上想著想著某一個地方,自己禁不住會樂出聲來。因為我覺得好像一下子就揭開了心中的很多迷雲,一下子就讓自己豁然開朗,感覺不是生活在這小小的兩層樓的小空間,就像生活在虛空法界裡一樣,特別自在。因為你好像就是跟佛菩薩在一起,沒有離開佛菩薩,所以我們要有這種信心去學習。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c069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d.html

《1志愿无倦,忍力成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