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十七年小说中的另类

发布时间:2018-09-30 11:20: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 众 文 艺173摘要:《三家巷》是十七年小说中十分独特的一篇。主人公不再是机智聪颖,敢于革命而是憨厚傻气,爱情至上。作品的语境中充斥的不仅是革命话语,马列思想,而是清新典雅的广州风情和洋味儿十足的外国气息。作品展现的不再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而是就动机,态度,代价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平民化的革命观念。关键词:人物性格;风俗;革命;奇特为了通往经典文学的殿堂,大部分作家选择走阳关道,却也有作家选择过独木桥,这就好比《创业史》《青春之歌》等之于《三家巷》的关系。过桥的并不一定逊色于走道的,但这类作家往往需要顶住压力,等待时间为他平反。欧阳山就是这样的作家,《三家巷》就是这样的作品。“一本不到30万字的小书,居然引起了300万字的批评” [1],这就是当年《三家巷》的处境。今天当我们再重温这部小说时,倒是觉得它是可以与《创业史》等作品相媲美的十七年小说之奇葩。奇之一——复杂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价值往往在于他的矛盾,复杂,史无前例,而这恰恰是十七年文坛所缺乏的。如同研究者们都热衷于研究梁三老汉而非梁生宝一样,周炳的形象塑造可谓小说的第一奇,他的出现使我们远远摆脱了十七年人物“程式化”的观点。首先,主人公周炳具备成为革命者的潜质,他爱打抱不平,锄强扶弱,总是不计后果的帮助别人。《三家巷》运用《史记》的笔调,常常喜欢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人物日后性格发展的必然轨迹。在乞巧节上林开泰调戏了区桃,周炳看见这种情形, 一步跳到家私柜子旁边,顺手捞起一把铁锤,又一步跳开来,往林开泰那只不规矩的胳膊上,使劲就是一锤!为此,周炳不能再在区华家当学徒,周炳当时对他三姨爹说:“可是咱们没错呀!”区华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对。没错的人总得避开那有错的人!” 简单的对话反映出了一个权势大于一切的社会,这件事为周炳以后对不公社会的反抗埋下了伏笔,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会走上革命道路,为自由为平等而奋斗。其次,周炳身上更突出的却是与传统革命者的不同:他外表俊美而非机智聪颖,他爱情至上而非革命第一。小说中对周炳的帅气花了许多笔墨进行描写。“凡是见过他一面的人,没有不说他英俊漂亮的。还有人说,要是把他打扮成女孩子装束,他要比他姐姐周泉更加美貌。”“空有一副好皮囊”的他做出的蠢事让人们怀疑他是灵与肉的分离,都称他为“傻孩子”。在发现干爹陈万利与使妈的奸情后,他竟然没有帮姨妈说话,而是同情可怜的使妈,说出了实情,这使他失去了尊贵少爷的身份。所有人都清楚革命是极危险的事情,需要革命者洞察形势,灵活变通,而周炳的傻气不禁让人怀疑他成为革命者的潜质。当然通过证人事件,作者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一个时代甚至是人性的弊端:人们总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利益而说假话,揭露真相的人反而会被称为傻子。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从童话《皇帝的新衣》到当今的人际交往,在利益和颜面的驱使下一如既往坚持真理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世界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改变的。《三家巷》中有两件事表现了周炳爱情至上的人生观。一件是区桃的死,另一件是给陈文婷的信。区桃是周炳的至爱,区桃的死是对周炳致命的打击,同时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或许他会一直消沉,或许他会奋起反抗。曾经有学者提出“周炳的革命来源于在同性哥哥们的引导,并不是在女性爱恋的情怀中诞生的”[2],我反对这样的观点,认为他的革命意志正是在爱情至上的思想中形成,哥哥的引导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曾经的周炳只是旁听兄弟姐妹的议论,羡慕他们救国救民的豪言,虽然厌恶陈家的帮助,厌恶黑暗的社会,但却没有真正的行动。他之所以参加罢工运动完全是因为区桃,甚至在游行时,他也只是在观察区桃,我想当时的他对于口号,标语,游行的意义并没有真正了解,对于救国,他一直是寄希望于别人的:大哥,二哥,陈文雄,但绝不是他自己,他的梦想是和爱人幸福的生活下去。试问,这样一个将革命边缘化,同时也被革命边缘化的打铁工人,光靠哥哥们的劝说怎么能走上革命道路?直到区桃死后,哥哥们的话才真正起到了作用,他终于希望自己亲手将锥子戳向帝国主义的心脏,而不是借他人之手。所以笔者认为周炳的革命意识根源是女性爱恋,没有爱情就没有周炳的革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否认女性的魅力,他们对于男性的触动作用往往是巨大的,亦如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千方百计招收女职工,亦如男人一生唯一一次下跪或许就是在求婚的时候。当然哥哥们的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难道在打仗的时候,你的好同伴倒下了,你不是更加勇敢地打敌人,却逃到战壕里去自杀吗?”周金的这句话虽然举例直白甚至有些可笑,但它符合说话人的特点,也确实起到了鼓励周炳的效果。比起《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对林道静的理论《三家巷》:十七年小说中的另类夏慧敏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描述了琵琶演奏家李士良、赵璧的高超技艺。四在白居易诗歌中,琵琶演奏的高超技艺主要是借助比喻、通感和衬托这几种手法表现出来的。在《琵琶行》中,诗人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至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运用形象思维,对琵琶的弹奏技巧作了绘声绘形的描绘,将无形的音乐,用众多生动的比喻,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心动魄。在一声“裂帛”般的声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惟有秋月映照江心。似乎同音乐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正是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果效。在这里,诗人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感受,而且将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听琵琶妓弹略略》)”的艺术效果。在其他诗中,诗人对琵琶弹奏技巧的描写也十分精彩,如“ 落盘珠历历,摇佩玉铮铮(《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杀声入耳肤血寒,惨气中人肌骨酸(《五弦弹》)”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五弦》)”;“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指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冷冷,秋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弹》)”。在诗人笔下流泻出来的乐声,忽而如珠落玉盘,忽而真珠撼铃;忽而铁击珊瑚,忽而水写玉盘;忽而树叶飘落,忽而笼中啼鸣,忽而陇水冻结。从中反映出诗人的细心观察,以及对乐曲特色的较好把握,而另一方面,其种种描写无不表现琵琶技艺的高深莫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赋咏琵琶的诗歌。从白居易琵琶诗歌中。可以看出琵琶艺术在我国具有异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十分丰润的音乐滋养。文史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4a604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e.html

《《三家巷》十七年小说中的另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