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整理

发布时间:2019-05-11 00:44: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

 

【肽键】

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成肽时形成的酰胺键。

 

【等电点(pI)】

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此时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呈电中性,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为零。符号为pI

 

【融解温度(Tm)】又称解链温度,

DNA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融解温度。(最大值是完全变性,最大值的50%则是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为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必需基团】

 酶分子整体构象中对于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基团。(教材)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活性中心】

 或称“活性部位”,是指必需基团(上述)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能与底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米氏常数(Km)】 

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给定底物的动力学常数(由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速度常数所合成的)。根据米氏方程,其值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符号Km

 

【糖异生】 

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丙酮酸、甘油)转变成糖(如葡萄糖,糖原)的过程,对维持血糖水平有重要意义。在哺乳动物中,肝与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糖酵解】

是指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生成少量ATP

 

【酮体】

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这三者统称为酮体。

 

【脂肪动员】

在病理或饥饿条件下,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呼吸链】

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酶与辅酶(又称电子传递链)。这些酶和辅酶可催化一些列连锁反应,使代谢物氧化脱下的成对的氢原子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氧化磷酸化】 

又称偶联磷酸化,是指作用物氧化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并释放能量的同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教材)可能不好理解,那么还可以这么理解: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必需氨基酸】

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其氨基酸种类与机体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有关,成人维持氮平衡必需的是ValIleLeuThrMetLysPheTrp8种氨基酸,儿童生长必需的还有精氨酸和组氨酸。

 

【一碳单位】

又称一碳基团。指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等。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时,亲代细胞DNA的两条链解开,每条链作为新链的模板指导合成碱基互补的新链,从而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一个子代细胞的DNA分子中,都包含一条完整保留下来的亲代链和一条完全重新合成的新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转录】 

是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腺三磷(ATP)、胞三磷(CTP)、鸟三磷(GTP)和尿三磷(UTP4种核苷三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说得更简单点,就是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

即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指在多种因子辅助下,核糖体结合信使核糖核酸(mRNA)模板,通过转移核糖核酸(tRNA)识别该mRNA的三联体密码子和转移相应氨基酸,进而按照模板mRNA信息依次连续合成蛋白质肽链的过程。也可以这么理解:是指将核酸中由4中核苷酸序列编码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密码破译的方式,解读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遗传密码】

又称密码子、遗传密码子、三联体密码。指信使RNA(mRNA)分子上从5'端到3'端方向,由起始密码子AUG开始,每3个相邻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体现为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伸和终止信号(说白了就是决定其合成)。这种特定的排列顺序统称为遗传密码。

 

【核蛋白体 循环】核糖体亦称核蛋白体,

肽链延长在核蛋白体上连续循环式进行,称为核蛋白体循环。 以上是狭义概念,广义的的核蛋白体循环是指氨基酸活化后,在核蛋白体上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书上的“核糖体循环”用的是广义的概念。

 

 【第二信使】即细胞内信息物质,

第一信号物质经传导,刺激细胞内产生传递细胞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即第二信使。 详细来说,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内,但间接激活细胞内其他可扩散,并能调节调节信号转导蛋白活性的小分子或离子。如钙离子、环腺苷酸、环鸟苷酸、环腺苷二磷酸核糖、二酰甘油、肌醇-145-三磷酸、花生四烯酸、磷脂神经酰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等。

简答/问答题

一、简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指某段多肽链主链骨架有规律的盘绕和折叠,即蛋白质分子中局部肽段主链原子(N,α-CO-C)的相对空间位置,

1、构成肽键的6个原子C,O,N,H以及两个α-C处在同一平面上,称为肽单元;

2、主链的α-C — N α-C — C键的旋转角度,侧链基团和肽键中氢及氧原子空间障碍的影响,使多肽链的构象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形成特定的二级结构,最常见的是α-螺旋;

α-螺旋: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单元通过α-C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链围绕假想的中心轴呈有规律的螺旋状上升,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相当于0.54nm垂直距离,即每个氨基酸残基沿中心轴上升0.5nm就旋转100°,残基的R基团分布在螺旋的外侧。[α-螺旋中每个肽键的氢原子和第四个肽键的氧形成氢键,其方向与螺旋中心轴基本平行]肽链中的全部肽键都可形成氢键,使α-螺旋处于稳定状态。

附:

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主要化学键为肽键。

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分子结构的三维空间构象。

 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这类蛋白质分子中,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该蛋白质的亚基)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的方式聚合所形成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二、简述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酸(包括DNARNA)的一级结构是指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因为核苷酸的差异只是碱基不同,所以又称为碱基顺序。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一个核苷酸3’-OH与下一位核苷酸的5’位磷酸形成3’5’ 磷酸二酯键,构成不分支的线性大分子,磷酸基和戊糖基是核苷酸链的骨架,可变部分是碱基排列顺序。

核酸是有方向性的的分子,它的两个末端分别称为5’ 末端和3’ 末端,5’ 末端的核苷酸戊糖基5’ 位不再与其他核苷酸相连,3’ 末端核苷酸的戊糖基3’ -OH位不再与其他核苷酸相连。

三、简述DNA的二级结构。

DNA为双螺旋模式,

1、在DNA分子中,两股DNA链围绕一假想的共同轴心形成一右手螺旋结构,这两条链反向平行,一条是5’ 3’走向,另一条则是3’5’走向。两条链之间在空间上形成一大一小两条沟,这是蛋白质识别DNA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双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2.0nm,每个螺旋含有10个碱基对。

2、碳的骨架由交替出现、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构成,位于双螺旋的外侧。

3、碱基互补配对(A=T,两个氢键;GC,三个氢键)

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一条链中的嘌呤碱基与另一条链中同一平面的嘧啶碱基以氢键相连,相邻碱基对之间旋转36°10个碱基对使螺旋上升一层,碱基对层间的距离为0.34nm

4DNA双螺旋的稳定由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对层间的堆积力维系。

四、什么是信使RNA

是携带从DNA编码链得到的遗传信息,在核糖体上翻译产生多肽的(mRNA)。

信使RNA含量在主要的三种RNA中是最少的,约占细胞RNA总量的3%5%。但信使RNA作为不同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其种类却是最多的,其一级结构(韩干算数和顺序)差异很大,核苷酸数的变动范围在5000~6000

由编码区、上游的5′非编码区和下游的3′非编码区组成。真核生物mRNA5′端带有7-甲基鸟苷-5′-三磷酸的帽子结构和3′端含多腺苷酸的尾巴。

其功能是把细胞核内DNA的碱基顺序(遗传信息)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抄录并转送到胞质,以合成蛋白质(调控翻译的起始),它维系着细胞的稳定性。

【附】: 

1、转移RNAtRNA

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接合器分子,有100多种,各可把一种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上供蛋白质合成。

 tRNA是细胞分子质量最小的RNA,由70120个核苷酸组成,而且具有15%~20%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除假尿嘧啶核苷与次黄嘌呤核苷外,主要是甲基化了的嘌呤和嘧啶。

 所有tRNA均可呈现出三叶草形的二级结构(还有倒L型的三级结构),而且都具有如下的共性:

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

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

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

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

有一个胸腺嘧啶环。

2、核糖体RNA(rRNA)

是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有着复杂的多环多臂结构,rRNA一般与核糖体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五、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1、温和条件下的极高催化效率

酶在温和条件下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复杂机制,使底物结合在活性中心后能以更高的效率生成过渡态,从而实现高效的催化效率,促使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2、高度专一性

酶对所结合底物的选择性和生成确定结构产物的性质,称为酶专一性或特异性。下分:

绝对专一性【有的酶只能作用于唯一结构的底物,催化其发生某确定的反应生成相应产物】

相对专一性【有些酶可作用于具有相同官能团或化学键的某类化合物,催化其发生特定的类型的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的产物】

立体异构专一性【绝大多数酶对底物的立体异构体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只能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某一种,或生成具有某种相应立体结构的产物】

光学异构专一性【酶通常对底物的光学异构体有明显的选择性,产物也会是只具有某种光学活性的构型】

 3、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其特有的空间动态构象,因此只有在较温和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其催化作用。

4、活性的可调节性

生物细胞对代谢的调控是通过调节代谢途径中的酶活性来实施的,尤其是通过调节限速酶活性以达到对代谢速度的精确调节。

 

 

六、简述酶原及其生理意义

有些定位在特定部位的酶在细胞内刚 分泌/合成 时没有活性,必须在对应生理环境下得到相应信号启动,才被另外的蛋白酶专一性的水解一个或数个肽键,释放出对应的小肽;同时导致构象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对应的活性中心或使活性中心对外开放,发挥活性。这种无活性的酶前体称为酶原,而酶原转化成活性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实质上是酶活性中心 形成/暴露 的过程)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首先,酶原形式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保护现象;

其次,酶原相当于酶的储存形式,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启动使其发挥催化作用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七、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促反应的初始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酶被底物饱和),酶的浓度越高,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接近于最大反应速度。但当酶浓度很高时,并不保持这种关系。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在生化反应中,若酶的浓度为定值,底物的起始浓度较低时,两者接近线性关系,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即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底物浓度进一步增高,反应速度不再与它成正比,而是缓慢增加;

3、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度也不增加。

酶反应动力学方程:V=Vmax·[S]/Km+[S]),这个方程称为Michaelis-Menten方程,是在假定存在一个稳态反应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其中 Km 值称为米氏常数,Vmax是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

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在最适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大于或小于最适pH,都会降低酶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过高或过低的pH都会影响酶的稳定性,进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坏。人体中的大部分酶所处环境的pH值越接近7,催化效果越好。﹙但胃蛋白酶却适宜在pH值为1~2的环境中,胰蛋白酶的最适pH8左右﹚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通过特定机制激活酶(使酶从无活性到有活性,或使酶的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分为必须激活剂和非必需激活剂。最常见的激活剂是金属离子。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减弱、抑制甚至破坏酶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它可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对酶促反应的抑制可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和可逆性抑制两种。

可逆抑制:酶可逆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 /-底物复合物 的特定区域可逆结合生成复合物,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消失。可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

与底物结构类似的物质争先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造成酶活性下降从而降低酶促反应速度,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最终可解除抑制,恢复酶的活性。与底物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后,底物仍可与酶活性中心结合,但会影响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导致酶活性下降,这种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的抑制剂,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另外,有的物质既可作为一种酶的抑制剂,又可作为另一种酶的激活剂。

 

八、什么是血糖?简述其来源和去路

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为3.89~6.11mmol/L

血糖的来源:

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经消化吸收进入血中。【这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2、肝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这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

3、禁食时,以甘油、某些有机酸及生糖氨基酸为主的非糖物质,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血糖的去路:

1、葡萄糖在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供能。【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

2、餐后肝、肌肉组织可将葡萄糖合成糖原进行储存。

3、转化为非糖物质,例如脂肪、非必须氨基酸等。

4、转变为其他糖及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糖醛酸等;

5、当血糖浓度高于8.9mmol/L时(160mg/dl)时,随尿排出,形成糖尿。

 

类似的问题:

 九、什么是血氨?简述其来源和去路

血液中的氨称为血氨,正常不超过60μmol/L

血氨的来源:

1、氨基酸及胺的分解,以氨基酸通过脱氨(主要是联合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为主,体内的胺类物质在胺氧化酶催化下分解产生的氨为次;

2、肠道吸收,此来源的氨转运至肝脏合成尿素的量,相当于正常人每天排出尿素总量的1/4

3、肾脏中产生的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谷氨酰胺水解产生谷氨酸和氨。

血氨的去路:

1、在肝中合成尿素,肝细胞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转化为无毒的尿素后排出体外;【主要去路】

2、氨和谷氨酸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

3、通过α-酮酸氨基化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或合成其他含氮物;

4、肾小管产生的氨,和原尿中的氢离子结合形成铵盐排出体外。



十、试述mRNAtRNA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mRNA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者,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直接指令氨基酸掺入的模板。(3分)

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不但为每个三联体密码子译成氨基酸提供接合体,还为准确无误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提供运送载体。(4) 

rRNA与蛋白质结合组成的核糖体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3分)。 

十一、DNA双螺旋结构有什么特点?意义?

【特点】

a.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2分)b. 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2分)c. 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2分)

【意义】

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十二、乙酰CoA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请列出。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CO2+H2O。 

【糖的无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糖的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5-磷酸核糖、NADPH

【糖原合成】葡萄糖肝糖原、肌糖原。

【糖转化为脂肪】葡萄糖乙酰辅酶A脂肪酸脂肪。

十三、请列举细胞内乙酰CoA的代谢去向。(5分)

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从头合成脂肪酸;酮体代谢;合成胆固醇等。(各1分)



十四、

1DNA复制的高度准确性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a.严格遵守碱基的配对规律。

b.在复制时对碱基的正确选择。

c.对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校正

2、从分子水平说明生物遗传信息储存的主要方式,又是如何准确的向后代传递遗传信息的。 

生物遗传信息主要通过DNA的方式储存。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复制时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用RNA作为引物,3’-5’外切酶活性,沿3’-5’方向识别和切除。错配的碱基,通过DNA的修复系统校正。 





十五、

1、为什么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元素组成有何特点?

构成50%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催化,运输,血红蛋白;调节,胰岛素;免疫。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各种蛋白质含氮量很接近,平均16%

2、为什么说蛋白质天然构象的信息存在于氨基酸顺序中?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的形成是依靠氨基酸分子的侧链集团之间的非共价键维持而成.如氢键,范德华力等,此外半胱氨酸中的硫可形成共价键维持空间结构,此外二级结构的A螺与B折叠都是临近氨基酸侧链之间亲合或者静电维持的,所以说,一级结构决定了蛋白的高级结构. 





十六、什么是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m的意义是什么? 

当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米氏方程可以变换如下:1/2Vmax=Vmax[S]/(Km+[S] Km=[S]可知,Km值等于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酶所催化的底物和酶促反应条件(如温度、pH、有无抑制剂等)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1/Km可以近似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利用米氏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在某一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度或者在某一速度条件下的底物浓度。





十七、试述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维生素缺乏症的机理是什么? 

关系】:

很多维生素是在体内转变成辅酶或辅基,参与物质的代谢调节所有 B 族维生素都是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发生作用的,但是辅酶或辅基则不一定都是由维生素组成的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为铁卟啉,辅酶Q不是维生素等。

【机理】:

①摄入量不足。可因维生素供给量不足,食物储存不当,膳食烹调不合理,偏食等而造成; ②吸收障碍。长期慢性腹泻或肝胆疾病患者,常伴有维生素吸收不良;③需要量增加。儿童、孕妇、乳母、重体力劳动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未予足够补充; ④长期服用抗菌素,一些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如维生素 K 、维生素 PP 、维生素 B 6 生物素、叶酸等发生缺乏。







十八、 何谓三羧酸循环?它有何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特点】:

1、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后,是六碳三羧酸反应

2、在整个循环中消耗2分子水,1分子用于合成柠檬酸,一份子用于延胡索酸的水和作用。

3、在此循环中,最初草酰乙酸因参加反应而消耗,但经过循环又重新生成。所以每循环一次,净结果为1个乙酰基通过两次脱羧而被消耗。循环中有机酸脱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机体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4、在三羧酸循环中,共有4次脱氢反应,脱下的氢原子以NADH+H+FADH2的形式进入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生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合成ATP

5、三羧酸循环严格需要氧气

6、琥珀CoA生成琥珀酸伴随着底物磷酸化水平生成一分子GTP,能量来自琥珀酰CoA的高能硫酯键

【生理意义】:

TCA循环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也是糖、脂、蛋白质等物质最终氧化途径;途径中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可为生物合成提供碳源;

同时糖酵解也是糖、脂、蛋白质等物质代谢和转化的中心枢纽,还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十九、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氧化分解途径(乙酰CoA最终氧化生成CO2H2O),也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合成代谢提供原料。

1)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2)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通过酵解产生丙酮酸,后者转化成乙酰CoA后再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乙酰CoA也需进入三羧酸循环才能氧化。

3)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碳骨架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氨后合成必需氨基酸。所以,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共同通路。 

 

二十、糖酵解和发酵有何异同?其意义是什么? 

1. 相同点: 

(1)都要进行以下三个阶段:葡萄糖——>1,6-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 

(2)都在细胞质中进行。不同点:通常所说的糖酵解就是葡萄糖——>丙酮酸阶段。 2.不同点:根据氢受体的不同可以把发酵分为两类:

(1)丙酮酸接受来自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一对氢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有时也将动物体内的这一过程称为酵解。)

(2)丙酮酸脱羧后的产物乙醛接受来自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一对氢生成乙醇的过程称为酒精发酵。糖酵解过程需要的维生素或维生素衍生物有:NAD+

2. 意义:

糖酵解生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途径,该途径在缺氧条件下可为细胞迅速提供能量,也是某些细胞如动物体内红细胞等在不缺氧条件下的能量来源;人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贫血、呼吸障碍或供氧不足情况下可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的方式;糖酵解也是糖的有氧氧化的前过程,还是糖异生作用大部分逆过程;同时糖酵解也是联系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重要途径。

【附】:为什么糖酵解途径中产生的NADH必须被氧化成NAD+才能被循环利用? 

因为当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三磷酸甘油酸的时候反应中脱下的H必须为NAD+所接受才能生成NADPH和氢离子。 

 

 

二十一、什么是乙醛酸循环?有何意义?

在异柠檬酸裂解酶的催化下,异柠檬酸被直接分解为乙醛酸,乙醛酸又在乙酰辅酶A参与下,由苹果酸合成酶催化生成苹果酸,苹果酸再氧化脱氢生成草酰乙酸的过程。乙醛酸循环和三羧酸循环中存在着某些相同的酶类和中间产物。但是,它们是两条不同的代谢途径。乙醛酸循环是在乙醛酸体中进行的,是与脂肪转化为糖密切相关的反应过程。而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中完成的,是与糖的彻底氧化脱羧密切相关的反应过程。

【附】:试述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化成糖的机理。 

油料植物种子发芽时把脂肪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是通过乙醛酸循环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依赖于线粒体、乙醛酸体及细胞质的协同作用。 



 

二十二、试说明丙氨酸的成糖过程。 

1)丙氨酸经GPT催化生成丙酮酸;

2)丙酮酸在线粒体内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生成草酰乙酸,后者经苹果酸脱氢酶催化生成苹果酸出线粒体,在胞液中经苹果酸脱氢酶催化生成草酰乙酸,后者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循糖酵解途径至1,6-双磷酸果糖;

41,6-双磷酸果糖经果糖双磷酸酶-1催化生成6-磷酸果糖,在异构为6-磷酸葡萄糖;

5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



 

二十三、糖的异生作用的意义?

糖异生途径中有哪些酶可以克服糖酵解的哪三步能障 

1、意义:

1)在饥饿情况下糖异生对保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肝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2)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避免乳酸的浪费; 

3)促进肝糖原的不断更新; 

2、丙酮酸羧化酶 磷酸已糖异构酶 葡萄糖6-磷酸酶。

【附】: 试述无氧酵解、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旁路三条糖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

1.在缺氧情况下进行的糖酵解。

2.在氧供应充足时进行的有氧氧化。

3.生成磷酸戊糖中间代谢物的磷酸戊糖途径。 





二十四、什么是ATP?简述其生物学功能? 

中文名称为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腺苷三磷酸),简称为ATP,其中A表示腺苷,T表示其数量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即一个腺苷上连接三个磷酸基团。

【功能】:

1)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动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余的贮存在ATP中。 

2)是机体能量的暂时贮存形式:在生物氧化中,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ADP能将呼吸链上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电化学能以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贮存起来,因此ATP是生物氧化中能量的暂时贮存形式。

3)是机体其它能量形式的来源:ATP分子内所含有的高能键可转化成其它能量形式,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例如可转化成机械能、生物电能、热能、渗透能、化学合成能等。体内某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供能,而以其他三磷酸核苷作为能量的直接来源。如糖原合成需UTP供能;磷脂合成需CTP供能;蛋白质合成需GTP供能。这些三磷酸核苷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并不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直接生成的,而是来源于ATP

4)可生成cAMP参与激素作用:ATP在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下,可生成cAMP,作为许多肽类激素在细胞内体现生理效应的第二信使。





二十五、软脂酸和硬脂酸是怎样合成的? 

1)软脂酸合成:软脂酸是十六碳饱和脂肪酸,在细胞液中合成,

合成软脂酸需要两个酶系统参加。一个是乙酰CoA羧化酶,他包括三种成分,生物素羧化酶、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转羧基酶。由它们共同作用,催化乙酰CoA转变为丙二酸单酰CoA

另一个是脂肪酸合成酶,该酶是一个多酶复合体,包括6种酶和一个酰基载体蛋白,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催化乙酰CoA和丙二酸单酰CoA

合成软脂酸其反应包括4步,即缩合、还原、脱水、再缩合,每经过4步循环,可延长2个碳。如此进行,经过7

循环即可合成软脂酰—ACP

软脂酰—ACP在硫激酶作用下分解,形成游离的软脂酸。

软脂酸的合成是从原始材料乙酰CoA开始的,所以称之为从头合成途径。

2)硬脂酸的合成,在动物和植物中有所不同。

在动物中,合成地点有两处,即线粒体和粗糙内质网。

在线粒体中,合成硬脂酸的碳原子受体是软脂酰CoA,碳原子的给体是乙酰CoA

在内质网中,碳原子的受体也是软脂酰CoA,但碳原子的给体是丙二酸单酰CoA

在植物中,合成地点是细胞溶质。

碳原子的受体不同于动物,是软脂酰ACP;碳原子的给体也不同与动物,是丙二酸单酰ACP。在两种生物中,合成硬脂酸的还原剂都是一样的。





二十六、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而为机体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的必需氨基酸有8种。

2)非必需氨基酸:生物体本身能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人的非必需氨基酸有12种。





二十七、

1、简述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是蛋白质合成的碳源和能源:糖分解代谢产生的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4-磷酸赤藓糖等是合成氨基酸的碳架。糖分解产生的能量被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2)蛋白质分解产物进入糖代谢: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生成α-酮酸,α-酮酸进入糖代谢可进一步氧化放出能量,或经糖异生作用生成糖。

2、简述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1)脂肪转变为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进一步转变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再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能产生谷氨酸族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

2)蛋白质转变为脂肪:在蛋白质氨基酸中,生糖氨基酸通过丙酮酸转变成甘油,也可以氧化脱羧后转变成乙酰辅酶A,用于脂肪酸合成。生酮氨基酸在代谢反应中能生成乙酰乙酸,由乙酰乙酸缩合成脂肪酸。丝氨酸脱羧后形成胆氨,胆氨甲基化后变成 胆碱,后者是合成磷脂的组成成分。

3、简述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转变为脂肪:糖酵解所产生的磷酸二羟丙同酮还原后形成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料,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

2)脂肪转变为糖: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可沿不同的途径转变成糖。甘油经磷酸化作用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再异构化变成3-磷酸甘油醛,后者沿糖酵解逆反应生成糖;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在植物或微生物体内可经乙醛酸循环和糖异生作用生成糖,也可经糖代谢彻底氧化放出能量。 

3)能量相互利用: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直接用于脂肪酸的合成,脂肪分解产生的能量也可用于糖的合成。 

 

二十八、简述DNA复制的过程。

DNA复制从特定位点开始,可以单向或双向进行,但是以双向复制为主。由于 DNA双链的合成延伸均为5′3′的方向,因此复制是以半不连续的方式进行,可以概括为:双链的解开;RNA引物的合成;DNA链的延长;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

1)双链的解开

DNA的复制原点,双股螺旋解开,成单链状态,形成复制叉,分别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在复制叉上结合着各种各样与复制有关的酶和辅助因子。

2RNA引物的合成

引发体在复制叉上移动,识别合成的起始点,引发RNA引物的合成。移动和引发均需要由ATP提供能量。以DNA为模板按5′→3′的方向,合成一段引物RNA链。引物长度约为几个至10个核苷酸。在引物的5′端含3个磷酸残基,3′端为游离的羟基。

3DNA链的延长

RNA引物合成之后,在DNA聚合酶Ⅲ的催化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5-三磷酸为底物,在RNA引物的3′端以磷酸二酯键连接上脱氧核糖核苷酸并释放出PPiDNA链的合成是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复制的。亲代DNA的双股链呈反向平行,一条链是5′→3′方向,另一条链是3′→5′方向。在一个复制叉内两条链的复制方向不同,所以新合成的二条子链极性也正好相反。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DNA聚合酶能按3′→5′方向延伸,因此子链中有一条链沿着亲代DNA单链的3′→5′方向(亦即新合成的DNA沿5′→3′方向)不断延长。

4)切除引物,填补缺口,连接修复

当新形成的冈崎片段延长至一定长度,其3-OH端与前面一条老片断的5′断接近时,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在引物RNADNA片段的连接处切去RNA引物后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Ⅰ催化合成一段DNA填补上;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相邻的DNA链;修复掺入DNA链的错配碱基。这样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就形成了两个DNA双股螺旋分子。每个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1dbbb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0e.html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