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怎么写 >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三篇精选

时间:2021-11-22 16:24 心得体会怎么写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一篇精选

  1.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要全面把握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就要兑现。决不能开空头支票,否则就会失信于民。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2.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

  经过长期持续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七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坚持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4.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也要清醒看到,在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参与意愿更加强烈,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更为复杂,我们的社会治理工作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处于党同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做好社区治理工作十分重要。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必须正确处理好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二篇精选

  老百姓说得好,千关键万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党是第一关键;又说,千条万条,把党建设好是第一条。这个体验是几代中国人民跟随中国共产党进行“两大革命”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强调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逢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读《三十讲》,边读边思考,初读完了关着书本又再冷静思考,特别是联系自身参与党执政实践活动又进行了深度思考,最终悟出了党建的一条“千古警示”,即牢记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的“两个务必”教导。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长期和平、条件越来越优越的执政环境中,在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的大厦里,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甚至一些党的组织,把“两个务必”忘掉了,这叫失痛不觉痛的危险,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剖析的“四大危险”。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同人民群众形成的那种血肉相联、鱼水相依的感情逐渐淡化消失了。加之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日益复杂,再加之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严峻,所以就很容易丧失警惕,很容易出问题、很容易犯错误。这就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警觉,把“两个务必”扎根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上。

  怎样才能遵照习总书记的教导,把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解决好呢?我思来想去,习总书记已经为全党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战略安排,提出了47个字的党建要求。我们的党中央已经向全党及国人、世人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我认为,全党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务必做好以下五项极为重大而紧迫的工作:

  一是抓好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的政治建设并放在首位。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有了这四个高度一致,就会坚如磐石。这就是党性。

  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胜,高度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浸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全党同志要在各级领导干部带领下加强党性锻炼,用“四同行”的决心(即廉洁与人生同行、创新与事业同行、智慧与学习同行、品德与人民同行),把党员誓词化为行动,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是下最大的气力,用最有力的措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一落实到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真正实现第三十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是一项无比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大事。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最急的政治、最管用的政治,必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坚决反对只讲在口头上、写在纸上等那一套形式主义。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极其深刻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每一名党员的政治灵魂。教育引导全党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使我们的党员首先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是下最大的政治决心,全党动手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全党有450余万个基层组识,要把他们的组织力、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不会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问题。为此,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八条基本任务为标准,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真正成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在2016年国庆回老家,用一个月时间,对农村村一级党组织现状作了较深入的调研,向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写了报告,提出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状况的几点建议,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

  四是从战略高度破解党能力不足的危险、从“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作用抓起,“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这个任务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勇于自我革命精神与组织监督制度的密切结合才能完成。习总书记说:“领导十三亿多人民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接着,他一连提出了增强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正如第二十八讲所论述的,只有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把我们党自身建设好、建设强,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增强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是全党的一项十分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除领导干部自觉行动,还必须有党中央的有关职能部门,如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以及中央几所干部学院等,带头狠抓落实本领,作出总体规划,明确任务,科学安排,列出时间表,组织实施。否则就有流于形式、喊口号、走过场的危俭。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三篇精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理论,基于要把这一新思想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讲明白的考虑,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跟各位交流。一是把握新时代的基本含义。要想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把握新时代的基本含义。二是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我们在新时代要担负的历史使命。三是明确中国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四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改革发展在八大领域的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八大领域有了新的要求、新的论述。五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建问题高度重视,我们要深入领会把握相关的新理念、新要求。

  以上五个方面逻辑关系明确,层层递进,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和各位做一个交流。

  要想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把握新时代的基本含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现在我们强调新时代,一般是强调新的变化和成就,但实际上新时代也意味着新的挑战、问题和趋势,所以要把问题意识放在第一位。

  新时代的第一个内涵是新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集中回答一个时代课题,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去坚持和发展的问题。新时代有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所以改革必须有新内容,发展必须有新目标。“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比如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过去我们的生产力很落后,物质文化需要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今天人们的温饱需要已经得到解决,新的需要不断产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原有需要的不断升级,加上新的需要领域的不断拓展,综合在一起就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满足这一“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所谓不充分,就是需进一步发展;所谓不平衡,是指阶层、区域、城乡之间,人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还不是很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或者说,在今天,党和政府的工作必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

  再比如,生产力由过去粗放的要素驱动,走向了今天的创新驱动。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叫“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今天旧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没有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我们怎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现在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很大一方面来自高科技领域。在现代化早期,我们可以模仿,或者叫“山寨”,但到了今天,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一味模仿是不行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尽管难度很大,但势在必行。

  就分配关系来说,新时代也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过去我们常说把蛋糕做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今天蛋糕仍然需要做大,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要走向共同富裕,更要注重把蛋糕分好。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今天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亟待解决,拖不得了。全面小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尽可能推动落实社会公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如何体现?要靠共享发展。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分配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积重难返,不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当年开启改革固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天深化改革同样难度很大。

  生态环境在新时代也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比如出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如今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扬弃工业文明,走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成为一种新趋势、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