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心得体会 > 社会实践 >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之路3篇

  城乡融合一般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之路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之路1

  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公开发布。这份顶层设计的出台,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着现实而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既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则是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明确要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补齐短板,实现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壁垒,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是城乡二元壁垒的突出体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这些体制机制既是提高经济效率、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制度,又是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成本的重要制度。《意见》提出了包括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9项改革举措,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要向改革要动力,努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基础设施差距大、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居民收入比仍处高位,是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要加快补齐农村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基础设施差距大、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居民收入比仍处高位,是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要加快补齐农村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需要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并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衔接,分为“三步走”——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要有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通过“三步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城乡关系发展特征,把握节奏、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意见》落实,从根本上解决广东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之路2

  闽侯素有“八闽首邑”之称,是距离省会福州最近的一个县。随着福州新一轮城市扩张,我县9个乡镇纳入福州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和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全面城市化和乡村振兴迎来重大机遇。

  去年以来,我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加快推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顶层设计,针对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区位优势等特点,高标准编制《闽侯县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明确工作思路、考核体系、推进举措等,做到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二是坚持试点先行。选取上街、白沙、小箬等3个乡镇和白沙孔元、井下等40个村作为市级试点,选取150个村作为县级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示范村,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带动乡村整体提升。三是坚持整治先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211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全覆盖,整治“裸房”6975栋235万平方米,新建(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四是坚持保障先行。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办公室,每年县财政扶持山区、半山区每个乡镇3000万元,选聘“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47名,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组织、有经费、有人才。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面消除“空壳村”,平均村财年收入达54.8万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答卷。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的思路,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争当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

  ——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根主轴线。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做强特色农业,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发展壮大橄榄、观赏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大世界橄榄等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打响全国“金鱼之乡”“橄榄之乡”品牌。发展休闲农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做好观光农业、乡村特色旅游等文章,加快白沙海丝时尚居艺小镇、雪峰道畋智慧农业等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这场攻坚战。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深入实施“一革命五行动”,按照“先整治、后提升”的工作思路,切实解决好垃圾、污水、厕所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加快旧城旧村改造,重点推动县城旧城改造四期、五期和青口、尚干等旧村改造,提升城市能级品质。保护好绿水青山,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形成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

  ——抓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这个总目标。群众幸福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动态跟踪、即时帮扶,坚决防止返贫现象。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拓展移风易俗成果,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打造民风淳朴、文化兴盛的文明乡村。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突出抓好闽侯职专新校区、南通镇卫生院等项目,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做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篇大文章。深化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加快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保护严格的产权制度。抓住土地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充分运用土地确权登记成果,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朝阳农场等示范点引领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强化“基层党组织”这个引领力。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深入开展“红色领航”工程,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大力推广景观旅游开发、村企合作经营等“六种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聘一批“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发挥乡贤能人作用,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推动乡村振兴,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时代命题。我们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目标、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新时代闽侯乡村振兴新篇章。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之路3

  对接城市需求,让乡村产业旺起来

  对于大部分农村来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让农民富起来依然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

  “我10年前接任德胜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负债累累,村庄面貌落后,村民收入低,很多人过了50岁没动力不想干了。当时我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村民富起来、有盼头。”全国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说,首先是要转变理念,“既要懂政策也要懂市场。”

  杨恒俊举例说,过去德胜村一年种两季粮食,一季稻,一季麦,村民赚不到钱。杨恒俊请来上海农科院的专家实地考察,认定德胜村的土地适合种植有机大米。召集种粮大户带着村民种有机大米后,杨恒俊又请来南京专业机构,为德胜村的有机大米认证,还注册商标打造品牌,由村里负责统一销售。“普通大米5元一斤,有机大米卖20元还供不应求。老百姓生活富足,乡村振兴之路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全国人大代表、溧阳市市长徐华勤认为,乡村的产业培育要在城市需求的导向下实现消费供给。他说,以溧阳为圆心,以两小时车程为半径,生活着中国相对富裕的2亿多人口。随着沪、宁、杭等城市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人口的老龄化,休闲、健康方面的消费成为城市人的新需求。“把乡村振兴融入到与城市消费的共享空间中,高端休闲与现代健康产业目前成为溧阳服务长三角的重要途径。2018年全市休闲经济与健康经济分别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13.6%和8.5%。”

  区域联动协作,守护乡村之美

  徐华勤说,当前,以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区为主要方式的区域一体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县域发展的格局。乡村振兴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在区域合作中寻找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以乡村环境整治为例,城镇被乡村包围,乡村之美,也不单单是村落之美,更重要的是全域之美。因此乡村环境的治理必须区域协同联动,才能解决好整体性的环境建设问题。“我们首倡并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苏皖合作示范区,重点就是要联动边界地区的县市,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共治体系和生态安全格局。同样,对于县域乡村环境提升而言,必须要强化系统思维,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全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徐华勤说,从2017年开始,溧阳累计投入8亿元实施“美意田园行动”,实施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规划发展村庄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整治、零星散坟集中安灵提升5项工程,努力让干净、整洁、舒适、美观成为溧阳城乡环境的新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在调研中注意到,全国各地农村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污染物排放缺监管,源头减控不到位,治理工程不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绿色农业占比低,农业面源污染依然较重等,另外农民参与环境整治意识不强、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问题也比较明显。

  “乡村环境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坚持行政协调推动,系统谋划、科学编制乡村环境治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周健民建议,国家层面由农业农村部统一领导,省级层面由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全省乡村环境整治规划,规划内容按照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分别提出要求;市级层面做好分片分类指导,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进度,制定考核要求;区县级层面需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和时限安排,详细到每个自然村,按照施工顺序切实安排实施。

  周健民还建议,对村镇农房、常住人口、污水量、垃圾量、畜禽粪污量、秸秆量等进行精准测算,建设区域性工厂化生物质中心,集中处理利用废弃物。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确保发展可持续,环境不污染。

  留住人才,激发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认为,乡村振兴最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失,乡村中大量的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尤其是青壮年群体流失严重,而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乡村精神的振兴,从而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回来。

  “乡村振兴需要靠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要吸引有眼光、有情怀、有实力的‘能人’投身乡村建设,同时注意不能让资本下乡代替‘老乡’,而要更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徐华勤说,农村活要有人干,农村事也要有人管,重点是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归属感不强的问题,让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溧阳在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首创乡村‘百姓议事堂’作为乡村治理的阵地,探索村民参与式治理新路。从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与外来资本合作这样的大事,到文化礼堂活动、邻里纠纷调解这样的小事,群众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乡村治理‘大事一起干、好坏一起评、事事有人管’。如何让人们在乡村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更有希望,产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是长远的、靠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