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感想3篇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感想3篇

盖茨比,曾经是一个穷得一无所有的青年,被他最心爱的女人抛弃,嫁作他人妇。他飞黄腾达之后,为了能再见她一面,故意在她家的对面买下一座别墅,他夜夜笙歌,为的是她能像其他客人一样参加一下他的派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感想1


  盛夏八月,闲来无事,不如手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最近在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霸权建立破晓时分的故事。那是百余年前的北美大陆,经济发展的火车疾驶向前;机器的摩擦轰鸣,却也过多地掩饰了一时的人心。这本书,便是那段历史点滴的印记。

  究其然是一个人的杯具,还是整个社会的杯具,也许并不重要。酒天花地的派对,奢靡豪华的住处,五彩绚丽的衣衫,只是为了他心中挚爱的黛茜。回想初见之时,年轻美丽,一段草样的年华;荏苒而逝,奈何命运弄人,心中的挚爱已然他人的红颜知己。爱得愈深,伤得愈切;不干现实,沉浸于夙愿的完美,却模糊了前行的视野。无力的枪声,所有的梦想与完美,不堪一击地破灭,散于风中,了无踪迹。

  盖茨比,他了不起,正因他因时度势的魄力,更正因他追寻完美的情愫。他没有做错什么,却也只得这人去楼空。一个梦想,如何极尽,唾手可得,却也如何之远,难以到达。在人人追求物质的时代,真实的情感那般一触即溃。浮华众生,沾染了铜臭气味,失却了是一颗至真纯净的内心。不留一片净土,那个时代,注定要湮没无畏的追梦者。

  文中最后一句写道:“我们继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后推,直至回到往昔的那段岁月。”

  心中不禁一搐。习惯了争权夺势,习惯了勾心斗角,人们,究竟幸福吗?浮躁的世界,寸步难行的时代,掩饰了流俗,口口声声追忆似水般的年华。这,难道就是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吗?

  “日复一日,兴奋之情被渐渐吞噬。”现实,抹杀了太多如真似幻的意象。那些似空中楼阁一般的完美,与空洞的人群已然渐行渐远。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

  盖茨比的选取是前者。纵然现实残酷,命运无常,他的形象依然伟大;单纯的难以阻挡的爱,左右了他的是是非非,也使之以一种壮美的势态划过一个过往时代的苍穹。悄然而逝,少有人注视其光芒。穿越了百年,正是这缕光,给那个昏暗的时代留下了一个值得留忆的故事。

  即使逆水行舟,在现实的洪流中,依然印记一个追梦无悔的背影。那个值得悲悯的时代,这些动人的文字,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感想2

  首先,我是在观看了迪卡普里奥版本的电影之后阅读这本书的,我不想评论二者之中孰优孰劣,因为我认为这二者各有千秋。比如在电影中展现了一个几乎有点超脱时代的奢华城市(尤其是音乐有点超脱),但我认为这体现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但是这在书中较难体现出来,在书中更多展现了用几页纸罗列的各种宾客名单,表现方式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版仍然遗漏了一些比较关键的细节,这在书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尤其是对于"嘴里全都是钱的味道"的展现上。也许导演想一直直到最后才打破保持的对于黛西的纯洁描写,但是这样会削弱故事的立体性。在小说中,早在尼克第一次来到汤姆家,黛西对他抱怨汤姆的冷漠后,显示出"显然没有抱着孩子离开家的打算",使得尼克"有点厌恶"。另外,盖茨比说她"嫁给汤姆是因为自己穷,等烦了",黛西觉得汤姆"身型和地位很有份量,令自己觉得光彩十足","她想现在(与汤姆结婚前)就安排好自己未来人生……必须由近在眼前……实实在在的东西……推动",这些都是铺垫,所以才会使盖茨比一脱口就是那句"钱的味道"的话,而电影忽略这些细节与心理描写,甚至那句话也变成了删减片段。由此可见,阅读原著是一种升华。

  至于本书的版本,我觉得译文还是比较忠实原著,比较流畅,看过一些版本对比,然后购买了这本。

  但是这个版本中没有老版本(非电影版)之中的村上春树序言,有点可惜。

  最后的最后,old sport 不翻译出来我觉得更好,因为这本来就不是美国口语习惯,所以翻译过来仍然有英国腔调,阅读下来反差与体会更大,更能体会盖茨比的心态,跃然纸上。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感想3

  了不起的盖茨比 看完电影,把大学时代买的那本英文原著找了出来,泛黄的除了这本书外,是不是也有自己的青春?

  依然记得在那年在图书馆里一句一句地读原著的那个夏天。窗外阳光灿烂,有人在楼下喊我的名字,声音像洁白的鸽子斜斜地飞到窗台上。

  如果说杜琪峰的电影文雀是写给六十年代香港的一封情书,那么这部小说就 更是菲茨杰拉德写给他的南方女郎的心事重重的挽歌。巫宁坤的中文拖泥带水,原著的诗意盎然,翻译后变成一段段纠缠不清的赘句。

  电影中的盖茨比一番奋斗后终于功成名就,却仍然没有赢回爱情。为了微乎其微的希望,他赌上了他的所有的财富,包括他的青春和生命。最终依然输的一败涂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病人。

  现实中的那个年轻人退伍后,离开南方,在一间廉价的咖啡馆里埋头写作,三个月后靠《天堂的这一边》一夜成名,终于重拾爱情,带着新婚的妻子开始在舞会彻夜狂欢花天酒地。二十年代的巴黎,那是爵士时代,鸡尾酒和时髦女郎的时代。但他和她都知道,有些东西再也回不来了,这是他在一篇小说the sensible thing 写的最后一句话。 他还活着,是因为电影里的盖茨比已经替他死去了。

  数年后,在另一个异乡的城市,我读完了菲茨杰拉德的所有英文著作。我的人生也几经起落,电影中的镜头都那么似曾相识,在不经意的时刻,穿胸而入,让人痛彻心扉。

  多年后,中年的他壮志未酬,没有实现少年的梦想,开始酗酒度日。他不再是那个时代的桂冠诗人。爱情也早已灰飞烟灭,妻子珊尔达写完最后的华尔兹后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这是另一个版本的泰坦尼克号。结局却是一样。

  看着莱昂纳多孤注一掷地向爱情走去,自己年少时的身影一闪而逝。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我看到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正死于疯狂。艾伦·金斯堡 在《嚎叫》里写。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理智的,事实上我们都在追逐着一个巨大而疯狂的梦想。心理学家埃文斯盖棺论定地说,无人幸免。

  在这个时代里, 真正的病人是盖茨比,还是我们?

  “你不可能走回从前”(You can’ t repeat the past)

  “不可能走回从前?为什么?当然可以!我会让一切回到原来的样子!她(Daisy)会看到的!”(Can’t repeat the past? Why of course you can! I’m going to fix everything just the way it was before. She’ ll see)。

  最后的华尔兹

  电影里一闪而逝的镜头,莱昂纳多 年轻的脸在灯光下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