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资讯八卦 > 热点资讯 > 浅谈“德”育树人的意义

浅谈“德”育树人的意义

  立志成才教育实质上就是以理想、志向、人生目标、成才道路和条件等为内容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浅谈“德”育树人的意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德”育树人的意义

  立志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接受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做人”的教育主要体现了学生整体的需要和要求,那么立志成才教育则能更多地体现个体的差异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对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极“左”的思维,用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全人类的共性。其结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码的道德规范的丧失。极端的例子是“文革”时期,打、砸、抢等犯罪行为反而成为合乎道德的“正义”行动。这一历史教训在今天的德育实际中绝不可以轻易忘记。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公共场所,都应当遵守文明行为规则。文明行为的内容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当然,文明行为不只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外部表现,重要的是这些外部行为应反映出一个人的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否则,一些人学会了“彬彬有礼”、衣着讲究,给人一种很有“教养”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仍可能是虚伪、狭隘、自私和粗鲁的人。所以文明行为教育应当同个体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

  二 有效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也可以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能增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有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班主任,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体现考核的全方位、统一性、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范围广泛化。德育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 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国际,而国际的现代文明发展又是建立在广泛地、不断地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里,任何闭门治国,不思吸取世界各国精神文明建设之长的做法,最终只能限制自身的发展。

  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展属于全人类共同文明的那部分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活动,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同类活动相比较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应该大胆吸收与借鉴别国的长处为我所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树立大德育观,建立开放的德育体系。这是21世纪对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并曾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过辉煌成就的中华民族提出的时代要求,我们心须用大德育观来建构一个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德育体系。因为人类理性、良知和智慧的提高,新思想的传播,是国际大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世界秩序的维护。促使世界各个民族道德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相互理解、尊重、共融、共存。

  浅谈“德”育树人的意义

  习总书记说:“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正因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又有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所以中华民族英才辈出,大师荟萃。众所周知,站在讲台上的师者,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同样地,唯有一个拥有高尚师德的师者,才能真正做到静心树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师德,于教师而言,首先得是“学高”。我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同事,跟我讲起他的从教经历——在刚刚大学毕业那会,尽管自己读的是师范专业,但是内心却特别抗拒为人师,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内心深处很担心会误人子弟,在当时的他看来,这是罪大莫及的事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带着这么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还是走上了讲台。为了求得心安,他经常是备课至深夜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唯恐讲错了内容,误导了学生们,耽误了学生们的前途。

  然而,正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兢兢业业,时刻不放松教育教学工作,转眼间就过了二十多年。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都毕业了,但是,无论他们走到哪,谈起母校,必定会说到这个让他们难忘的老师,因为,学生们都深知,“学高”的老师,是一个对学生汲取知识高度负责的老师。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立德树人,关键在于教师本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什么是“真人”?“真人”必须是表里如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体到教师本人而言,则是要从自己做起,切实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以德育德。

  自身的“德”立起来了,再说“树人”,再谈“传道受业解惑”。古人说,学无止境。习总书记也提到:“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确,为人师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觉学习,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同时掌握必要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导游”,而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教师可以做到的就是,坚持读书!

  普通人读书,可能更多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而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读书则应是工作的题中之义。不必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必言“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一想起课堂上那一双双对知识拥有无限渴望的眼睛,就应该能激发起我们自觉拿起书本阅读的决心。我们深知,双手无法触及的他物,透过文字可以感受;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透过文字可以旅行;眼睛望不了的远方,透过文字可以冥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书之初,是为了工作,然而也就因为读书,让我们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拓宽自己灵魂的广度和宽度,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一颗处变不惊的强大内心。同时,我们的读书,还应有另一重意思——要带动起广大的学生们自觉加入到书海里来遨游,方能实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总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需要通过海量的阅读来先培养自己的灵魂,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培养好千千万万孩子的灵魂。

  进一步而言,“立德”与“树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德”,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是虚无缥缈的,其实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关系着我们教师育人工作的成败。孔子的第19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话说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小孔融总是主动拿最小的梨子吃,有个大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这群人当中,我年龄最小,相对应的食量也小,因此,就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自觉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基本道德常识。正因为小孔融在成长过程中首先“立”好了“德”,所以,后来凭靠他的努力,积极进取,成为响彻文学史的“建安七子”之一。因此,“树人”必须先“立德”,而育有德之人,必然要靠有德之师,正如习总书记2017年教师节前夕来到他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德”有了,个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必然是可以“树”起来的。

  爱尔兰著名作家叶芝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注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在目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的关注重点不应在于装满一桶水,而是应拥有高尚师德,又能保持内心安静的立德树人人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个桥梁就是源于对于教育事业的无私的“爱”。这种爱,必然是发自内心,而且一定是把“爱”的种子一碗水端平地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之中,让他们从心灵深处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温暖。正如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界名人,教育家李镇西所说:“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我们坚信: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不管到什么时候,学生也不会忘记当年老师的辛勤付出,这就是爱的伟大力量。

  进入了新时代,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的重要地位和奠基作用更加突出,某种程度上,教育发展的状况成为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如期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未来教育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为此,我们还必须学会顺应“互联网+”时代大势,让这个使人肃然起敬、“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成为国家和民族强大的源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坚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全力以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此,唯有立己德、树好人、快乐教,争做未来教育的“四有”好教师,才有可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浅谈“德”育树人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竞争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几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视线也正在转移,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已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抓好幼儿时期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的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如在幼儿园中争抢玩具,这种行为大部分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样样事情依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也是心疼,不去批评指正,但现在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任何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下一代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许多国家把调整教育目标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而在培养目标中,又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势。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多种渗透,促幼儿德育发展

  幼儿德育内容的确立,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必须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与幼儿相适应的德育。

  1.将德育渗透于“同龄”和“混龄”的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同龄儿童中,通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粗暴打人”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劝解指导,而在“混龄”活动中,则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当成弟弟妹妹来护着,和他们共同游戏、玩耍,一般不太会出现矛盾冲突。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对年长的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

  2.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们的教师都应适时适度地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幼儿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让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

  3.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单纯的严厉训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采用榜样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诱,以爱熏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其彻底领悟悔改。对幼儿来说,当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信念”,但要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情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同时,也由于幼儿道德情感和生理发展的某些特点,应更多采用这些方法,要把这些方法当作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一顿毒打,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应以理说服。

  总之,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在品德教育上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位真正受人欢迎,被社会所接纳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对此,这就需要我们家园携手,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幼儿的德育,采用“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家庭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从幼儿阶段开始共同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