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资讯八卦 > 热点资讯 >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贯穿始终的更应该是“教育扶贫”,《学记》有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一语中的揭示出教育在育民为善,改良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当下,精准扶贫更是要教育先行,完满建成小康社会。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扶贫先扶智,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是关键.教育扶贫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而高校拥有优秀的师资以及丰富的教育基础设施、网络和文化等资源,可以为教育扶贫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要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高校教育扶贫仍任重而道远.

  扶贫贵在精准,现阶段的教育扶贫已不能再满足于送钱、送物、送教师等浅层扶贫,而要向更深层次推进,整体全方位规划,既要体现教育扶贫的优势,又要体现社会的公平.而要实现好教育扶贫精准发力的目标,就必须找准扶贫的“根”.

  第一,解决好师资的问题.贫困地区的学校除了硬件设施落后,更让人揪心的是师资问题.对于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而言,很难在短时期内引入大量优秀师资,所以充分发挥已有师资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其教育扶贫能力,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输血”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造血”的目标,因此,高校应注重对贫困地区教师开展“菜单式”精准培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培训要尽量减少网络培训时间,适当加大真实环境下的教育实践,让参训教师通过感官全方位感知学习.当然,培训还要持续发力,不能培训一次就了事,要不間断、持续培训,达到培训一个合格一个.

  第二,解决好学生“出口”问题.学生的“出口”问题最终的指向是就业,但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影响一时难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教育阶段向贫困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让他们在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辅助理想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坚定其求学的信心;对于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是最为关键之事.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贫困地区的家长担心子女就业问题,担心自己花光了积蓄供孩子上学到最后孩子却没有工作.此种思想在贫困地区有一定的市场,所以,解决好学生的“出口”问题,对于提升群众供孩子读书的信心至关重要.

  第三,解决好群众思想问题.贫困地区之所以迟迟无法脱贫,即使脱贫了也容易返贫,除地理环境限制、自然灾害、大病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人.部分人宁肯将时间花费在喝酒、打牌、晒太阳上,也不肯花心思、想办法改变自身的贫困处境.所以,教育扶贫中也要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以促进其发家致富的信心和能力.要利用学校这一文化阵地,一方面让群众人人知晓国家的惠民政策,以提振其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选择一部分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和外出务工的技能的培训,在其掌握技能之后帮助其利用技能产生收益,形成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更多的群众自愿加入到培训中来,最终实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和脱贫的终极目标.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路径,然而教育扶贫不是简单的升学、上学问题,而是上学和就业、创业等个人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依托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机能,将教育的天平向连片贫困地区倾斜,同时借助职业教育的资源,提升贫困地区民众的技能,从而实现脱贫的终极目标.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

  一、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精准扶贫,联村联户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使得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同时该省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号工程”,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促进脱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融合联动。“十三五”规划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就是补短板,促平衡的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是攻坚克难的重中之重,难度大,任务巨,其结果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

  2015年6月9日,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制定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为甘肃扶贫准确发力再次提供了指导。在“1+17”中“1”指1个意见――《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

  “17”,指17个一揽子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在17个配套方案中从异地搬迁,饮水安全,交通,信贷,教育等17个方面提供了实施方案,同时今后5年甘肃省投向扶贫领域的财政资金将多达1500多亿元。

  二、精准扶贫,教育先行

  从2015年甘肃省J县R镇的数据来看全镇一年脱贫406人,返贫141人,这说明我们在扶贫过程中通过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支持,无疑是给我们的精准扶贫注入了大量的强心剂,但是因病、因灾返贫是单靠资金的支持是无法真正做到从长期的贫困中脱离出来,需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即“教育扶贫”。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只有教育扶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的从输血式的扶贫向造血式转变,也是保证脱贫人口不再返贫的重要手段。

  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与贫困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高贫困者创收能力,增加贫困者的劳动收入的重要途径。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条件艰苦,地理区位不理想,自然条件不佳,通过资金以及部分项目的支持,部分贫困户成功脱贫,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才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

  三、目前甘肃省“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甘肃农村地区,虽贫困程度不一,但贫困地区的教学软硬件均有所欠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甚至存在危房;

  大部分乡村学校人力资源匮乏,部分教师因为学校偏远不愿意长久呆在乡村学校,大多以乡村学校为踏板,以进城为目标。甘肃省大部分贫困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学前教育“入园难”,部分乡村甚至没有学前教育的场所,这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农村偏远地区儿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

  部分家庭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到相对好一点的教育,他们往往放弃农村的土地,进城务工,同时带孩子在异地求学,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甘肃省J县S村和H村盛行带孩子在省城读书,他们大多都承包出租车夫妻俩换班开车,然后带孩子在城市的学校求学,走访过程中,笔者走访到了出租车承包者赵某,她告诉笔者,“她们十年前带孩子来省城,就是为了大城市的教育条件,原来在家有果园,生活也过的去,但是为了孩子他们就将果树全部承包给了村里的亲戚,拿了所有的积蓄来省城承包了一辆出租车,2016年孩子要参加高考了,他们从报名到体检已经回去了好几趟,在省城读书,这里教学水平好,学校好,老师也好,周围的同学也都是城里娃,带动的自己的娃也学的不错,考个二本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一直呆在村里,上完村里的小学,乡上读个初中,县上的高中估计都考不上,所以现在这样我们很满足,至少我们的孩子真正的走出了山沟沟。”

  (二)农业技术传播不够,农民技能再教育不足

  农民务农,要达到满意的收成,最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在信息快速传递,农民致富增收愿望强烈的推动下,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甘肃省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民们目前面对着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科技含量低的困扰。果树的种植以及牲畜的养殖都受到了这些方面的限制,同时还有因为技能较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能做最简单,最廉价的工作,虽然有一定增收的效果但是增收慢,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提高农民的技能教育可以使农名工带技能进城,带技能就业,从而拓宽了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面,也能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报酬。

  四、农村“教育脱贫”的几点思考

  (一)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不如“富脑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校舍危房改造,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积极改造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样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发生。甘肃省在“1+17”精准扶贫方案中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做了不同的规划,希望在“十三五”期间教育对扶贫能产生更持续、深远的影响。其中学前教育中甘肃省按照每生每学年 1000 元标准进行保育费的免除,对于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下发专款进行学前师资力量培养,对于积极自愿投身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师,在生活补助资金上予以完善。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加,力求基本解决“无幼儿园可上”的问题。同时在招聘考试中,2014―2016年甘肃省计划招聘1.5万幼师进入基层包括部分社会力量筹建的幼儿园,以改善师资力量不足。对于甘肃省省内的中职学校全部免除学费。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改善甘肃省的基础教育薄弱问题,真正的使教育的红利惠及到每一个需要的人。

  (二)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符合农民致富需求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乡镇农校和培训机构,同时有效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领头作用,加强面向农民工的培训,了解人力资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职前的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兼顾农民工原本的文化程度,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技能的学习,加快农名工流转。

  对于继续在家务农的农民来说,养殖、种植技术的推广,能给他们带来增收,增效。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进行技术的全面普及,让农民从技术上脱贫,从思想上脱贫,技术的学习,收益的增加才能鼓励更多的通过技术的学习来走上真正的发展之路。

  要依靠当地的科技研发部门,甘肃省的农林院校都将是技术脱贫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科研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

  总之,知识改变命运依旧是这个时代无法改变的铁律,“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要坚持做到把培育“造血”机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利用好智力、人力资源,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智力扶贫,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而且拥有优质的教育机会,让贫困的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从脱贫走上致富,才能从根本上“拔穷根”,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返贫比率大大下降。

  浅析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

  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存在施策不够精准、与市场契合程度不够高等问题,职业教育助力扶贫的路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供给内容等,亟需广大学者的探讨.本文在开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分析文献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对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绩效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各项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工具的建设

  在职业教育扶贫政策评估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职业技术教育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現了贫困户的实际接受度与政府等相关机构的职业技术教育扶贫项目实施预期偏离的情况,这不仅削弱了职业教育扶贫的效果,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更好地瞄准工作方向,需要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扶贫对象相关意向的调查,掌握贫困人口与职业教育扶贫的相关信息,比如贫困的原因、发展的意向、具体的职业教育帮扶措施等.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体系

  在职业教育扶贫的实践中,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吸引力不强、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时,发现项目与劳动力市场、产业发展等存在脱离的情况,背离了市场,职业教育扶贫对象会根据市场作出判断.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绩效,就必须从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出发,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关注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依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职业教育扶贫的相关举措,使得职业教育扶贫措施精准落地,灵活多变,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发展,真正成为吸引贫困人口的政策.

  三、加强职业教育扶贫的专业队伍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科技扶贫还是学历性质的职业教育扶贫,都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队伍有较高的要求.科技扶贫要求工作队伍不仅有较强的把握市场的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的工作中,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建设职业教育扶贫的工作队伍,建设一支工作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职业教育扶贫队伍.从事业单位引进的扶贫科技特派员、加强现有的职业教育扶贫工作队伍专业技能培训等,都是可行的选择.

  四、加强贫困人口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接受职业教育扶贫的劳动人口顺利就业

  职业教育扶贫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产技术水平,但只有实现就业,才能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可以在现有的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等机制上,构建起助力贫困人口就业的就业服务机制,推荐贫困人口就业,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职业教育扶贫的平台建设

  目前,职业教育扶贫以国家单位为主,私营企业等组织的参与程度还不够高,需要搭建政府、企业、国内外行业组织等在内的协同平台,让职业教育扶贫信息共享,整合政府、企业、国内外行业组织的资源,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变为政府、企业、社会、扶贫对象共同协作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

  六、将农村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扶贫进行深度融合

  一是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特色,发展涉农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要围绕特色农业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节约型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设施改善发展农业经济,扩大职业教育扶贫的服务范围,增强职业教育扶贫的能力.二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新型农民骨干培养工程,增强其引领作用.重点培育有改革开放头脑、有市场经济意识、有真抓实干精神的人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抓好合作社经营者、种养殖骨干、农机作业人员等领军人物的培育,智力扶贫与项目扶贫同步实施.增强其引领作用,带动农民增效增收,转变贫困户的职业教育扶贫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