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资讯八卦 > 热点资讯 > 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

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

时间:2020-05-23 10:59 热点资讯
  这是一个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时代,微博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的盛行集中体现了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点,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作为近年来最受大家关注的一种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集合了博客、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的特长,赋予了普通人即时、快捷地与外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得网络上随时随地的表达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真正自由言说的平台。

  国内“微博”网站自诞生之初便发展迅速,数量和速度十分惊人。以国际上最知名的Twitter“微博”网站为例,目前Twitter的独立访问用户已达3200万。庞大的用户群赋予了微博网站极强的话语权力,并形成了多元的舆论场。中国社科院在2009年12月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将微博定义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与此同时,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信息的传播也更加碎片化。三言两语、现场记录、随时播发,晒晒心情、谈谈感慨,可以说,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已经潜移默化的占据着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系统,并对其发生持续不断的影响。

  一、 信息传播碎片化表现

  (一)形式碎片化

  简单的说,形式碎片化代表着形式的自由多样。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微博网站自身来讲,虽然微博是博客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认为是博客的衍生品,但和博客使用的传播媒介并不一样。微博以手机为主,博客以网络为主。这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微博非常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用户可随时随地收发信息。

  而且微博没有那些强调版面布置的繁琐程序,内容编排只是只言片语,不受文体等限制。

  另一方面,从信息发布来讲,首先对于信息发布者,微博门槛很低,对受众基本上没有学历等要求,任何人只要愿意,即可开通微博,阐发自己的观点或者关注他人;其次对于发布内容,也是由用户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畅所欲言对此;再次对于时间上更无要求,这个平台保持持续的开放性,随时收发随时更新。故有人总结为微博的“4A”特性,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

  (二)内容碎片化

  内容碎片化作为微博信息传播碎片化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传播的内容本身只有寥寥140字左右,只言片语、表情符号即可。而且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不涉及文体、章法,意思阐释清楚即可。

  另一方面,内容所涉及话题也极具碎片化特点,公众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也可以提出议题,这些都是不受限制的。因此涉及的议题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以及闲言碎语的唠叨和琐碎的生活细节。

  (三)意义表达碎片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更趋向多元化,微博的诞生则进一步加深了它的多元性。它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消解了对信息的控制权,打破了传统媒介设置一体的垄断地位。自精英至草根阶层,意见的表达自由通畅,用户不同的声音在这个平台上竞相涌流。

  同时微博上的意见表达削弱了意见领袖的作用。相对于传统博客来说,以往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只要轻点“follow”,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这样关注者便可以随时了解到“follow”对象的最新动态。较之于传统博客的“面对面”微博的这种交流状态可谓“背对脸”,这种交流状态不可能让某个信息发布者去领导或者管理他的“追随者”,从而使得意见领袖消失了。微博客的用户都是作为平等的信息发布主体

  二、信息传播碎片化原因

  (一)时代原因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时代的发展打造了当下这个全新的社会形态,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新思维的碰撞与迸发,媒介的生产方式不断演进,形式不断革新,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交互出现。再加上“自媒体”的风行,社交媒体的扩张,使这种演进、革新和交互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从而颠覆了原有的传播格局。

  新的网络文化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精英垄断式的话语被打断,平民也可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元的意见与观点并驾齐驱,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多元的网络舆论场。

  但与此同时,信息在交互与分享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陷入“碎片化”的泥沼,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们的注意力显得愈发匮乏。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时代的碎片化进程,突出表现为:人们每天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大量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这些信息很快就会成为过眼云烟,现代人忙碌于获取与遗忘之间。

  (二)公众原因

  公众原因事实上是作为社会原因的主观方面出现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从单一的受传者到互动的传受双方,再到如今的主动传播者,身份的转移更替很大程度上是理念与思维的变化,当今公众已不满足于媒介提供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而是积极投身传播洪流,真正达到信息的共享。

  1.心理原因

  现代社会除了被冠以“快节奏”之名外,还有“读图时代”、“注意力经济”,等称谓,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受制于这个时代,注意力难以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

  信息焦虑是诱发信息传播碎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对于有限的接受能力,人们产生了对遗失信息的恐慌。“时刻在线族”也由此诞生,他们每时每刻都保持在线, 生怕遗漏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对于报纸类深度的解读却没有耐心接受,习惯的是浮光掠影的碎片消息。

  2.媒介原因

  当下以微博网站为代表的媒介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很好的满足了受众的媒介需求,同时使受众产生媒介依赖,二者相互作用,从而使信息传播碎片化成为一种大的趋势。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求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向上。以微博为代表,微博具有的整合信息特点,使受众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满足了受众对认知周围世界,获取有用信息,害怕被孤立的信息需求,从而也满足了受众的安全需求。除此,我们知道,微博最大的特点便在于超强的互动性,信息发出后的瞬间便可以收到博友的 “关注”,无疑极大满足了用户地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更重要的是,微博作为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种社交服务,实现了受众的“自我推广”功能,成为受众展现自我的窗口。对于普通人来说,微博的关注友人大多来自事实的生活圈子,用户的一言一行不但起到发泄感情,记录思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维护了人际关系的同时极大地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粉丝数量居多的名人来说,能够有效地促进沟通,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近况,及时了解、提升自己的人气。

  三、信息传播碎片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简单地说,以微博客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既是用户传递信息方式“碎片化”、传递信息内容“碎片化”导致的结果,同时这一客观结果亦反过来催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人们通过快餐式的信息理解世事, 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却都是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这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和一个人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行动完全不同。

  (一)同质化、无用信息泛滥

  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使得这一公共领域中信息超载的现象比较严重。从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看,大量同质化、无用的信息更新导致信息泛滥。

  同质化信息首当其冲,比如在迈克尔.杰克逊去世时,有上万用户在Twitter上对他进行悼念,这些大量同质化信息,由于缺乏过滤并且无法过滤以井喷状大批量涌现,关注、转发或者稍加改造上传,原始信息以这种方式“滚雪球”,形成庞大的信息流,极易淹没有效信息。

  此外据调查,在Twitter上有40.55%的用户发言属于豪无意义的嘀咕,如“这一觉睡醒了”、“中午吃什么饭呢”等等。个人琐事的信息占据Twitter传播内容的80%以上。这些都属于无用信息,极易引起用户倦怠。

  从小的方面讲,同质化、无用信息的传播对网站本身的成长极为不利,很容易丢失用户群。毕竟,心理学中的“自我中心”理论表明,每个人内心里都希望在互动中别人也能关注自己,而不是热忱的看不相干的琐碎信息满天飞。

  从大的方面讲,信息碎片化传播极易诱发现代人的信息焦虑。人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非常多信息,可是,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外,回想起来,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二)诱发“新媒介依赖症”

  信息的传播之所以可以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原因正在于依托了便捷的传播媒介,即媒介的“碎片化”——随时、随地性。这造就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碎片化的传播优势很好的满足了受众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下表达与倾诉沟通的信息需求,这点从微博极强的用户黏着性即可得到证明。同样,也正是这个特点,诱发了用户新的媒介依赖。

  媒介依赖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在这里,由信息传播碎片化引发的媒介依存症之所以被冠以“新”之名,原因在于:①媒介的转变,由之前的电视、电脑转为现今的互联网抑或手机;②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这一点暂时未在官方调查中得到认可。

  通常的表现为:每天通过手机登陆微博,搜索获取信息及关注。这样的行为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间隙,吃饭时看一眼手机,坐公交车时发条微博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在与以前开大会时大家踊跃发言,现在开大会时大家不停发微博。然而个人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媒介接触时间多则社会交际时间少,甚至于周围朋友的沟通减少,所以我们将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两个朋友一起购物或逛街,一人不时拿出手机,登录微博,埋头关注,留下另一个埋怨。

  (三)形成垄断式信息洪流

  信息传播碎片化决定了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便利性。

  这也正是微博客与以往BBS、博客的不同之处。用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持续不断地对信息做出评论和回复,信息的涓涓细流在短时间内便汇成了滔滔江水。但同时我们知道,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理论证明了信息先入为主的强大作用。信息传播虽然碎片化,每个用户只言片语,但一旦整合,便形成巨大的信息流。由最先接触信息、转发信息的用户聚成的这股信息流,很容易挟裹后来参与者。再加上信息传播碎片化不利于受者短时间内了解事件原貌、接触深度解析与评论,故极易沉浸入群体意见。

  故微博客上信息传播碎片化直接导致垄断式信息洪流的形成。而垄断式信息洪流的形成既有其积极意义:事件在传播中引起广泛关注,事件的新闻价值不断上升,形成强有力的网络舆论,继而影响事件进程。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有其负面影响: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取决于传者的“碎片化”,即传者的众多、分散,亦即海量的信息源,但传播学观点认为,当信息来源越多时,信息的平均可靠度就会下降。因此,一旦垄断式信息洪流的主信息是引起负面社会效果的信息,造成的后果则不堪设想。而这也不仅是信息传播碎片化造成的结果,同时也是微博客自身的特性所致。

  此外,信息传播碎片化引发的问题还有受众结构的“碎片化”,它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但用户在使用微博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选择性接受和关注的过程,即微博自身进行的“议程设置”。用户长期自我制造选择喜好的信息内容,通过“follow”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和群体。容不下异议,喜欢用烂骂的方式对待不同观点,沉浸在群体的偏见中,营造出类似疯狂的情绪,极易引发极端化行为。

  对于以上种种问题和隐患,建议如下:

  1. 提升用户媒介素养

  微博信息传播碎片化特征改变着微博用户结构及用户对信息的传受方式。它营造了一种“浅尝辄止”理解世事的信息氛围,而在这种情况下,提升用户媒介素养显得尤为迫切。

  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能用僵固的思维活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应充分认识到,当下社会,信息虽以碎片化流行,但不能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里迷失,了解社会事件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促进社会建设的热点事件,不能停留于微博碎片化的信息领域,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毕竟各媒体间在融合,公众也应该学会整合地使用媒体资源。

  2.建立一套微博网站系统管理办法

  信息传播碎片化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媒介的种种特征,因此,建立一套微博网站系统管理办法从源头开始解决。

  微博网站有义务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力度,除了及时删除、屏蔽有害信息,还应积极主动建立系统管理办法。

  例如新浪微薄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针对某一个人做不同级别的信息发布权限处理,或者针对一个地区做不同级别的处理,另外还会针对关键字做一些处理。

  四、结语

  以微博客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传播及思维方式。

  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

  微博作为时下最为方便、时尚、快捷的传播手段,以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为平台,集合了QQ、MSN、博客、人人网等自媒体的优势,在遍地开花的自媒体中独领风骚,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联络方式。“今天你微博了么?”已经成为一句朋友见面的经典语句。越来越来的人加入到微博的用户体验中,140个字的内容极度精炼概括,不用长篇大论,可以是偶然的头脑的灵光一现,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当时当下的心情;加之手机、3G、平板电脑等技术上移动终端的不断拓展,使得微博成为具有 “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特质的移动互联平台。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毫无疑问,微博给大众带来了一个自由言说的平台,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三言两语,即时评论,随想随发,而不必囿于在大众传媒时代只是单向受传者的角色。这种新型的“短小精悍”的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和方式,可以说微博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正以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

  一、微博碎片化的特征

  1、信息呈现的碎片化

  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形式,微博要求140个字的上限,而无关乎语法,段落,文字表达,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也可以是这其中的任意组合形式,这就使得信息的传达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用三言两语概括出消息的主要内容,可以是现场短消息,可以是独家爆料,可以是自己的随感而发,可以是转发评论,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呈井喷方式呈现在每个受众面前,提供了受众想知道的任何信息。新浪博客副总编孟波说:微博在某种意义上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央视主持人张羽曾在他的微博中评论说,在微博世界,每个人都是信息源,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信息以滚雪球的方式迅速传播。

  2012年12月5日的新浪微博排名前几名的热门微话题分别是:切糕火了、寻回被偷iphone技术贴、少年派PK一九四二、哈林主场激战湖人以及周杰伦新专辑首发,可以看出微博的话题分布广泛,信息呈现话题也表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

  2、受众阅读的碎片化

  作为Web2.0时代的产物,与以往传统媒体记者下笔前的深思熟虑,谋篇布局不同,微博所造就的是一场全民记者的盛宴。微博的准入门槛极低,只要用户注册,再加上移动设备终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布消息的平民记者。这也造就了微博上纷繁复杂,庞杂繁冗的信息量,但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新闻事件,往往我们在微博中接触信息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消息也一瞥而过,没有往深度阅读的耐心与定力,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可能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如果再往细节深究可能就不得而知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也促使媒体及时作出回应,以简短精悍的文字提供受众最想知道而又迫切知道的事实。

  二、微博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价值

  1、改变议程设置方式

  在传统媒介中,存在着媒体记者、编辑等层层的把关人,关于某个事件或者议题到底该不该报道,该以哪种方式报道,该何时报道都有严格的要求限制,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正如科恩所说,媒体在使人们怎么想这一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式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反馈机制不够通达,而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议程设置的方式得到了颠覆性的突破,在Web2.0时代每个受众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都可以就某个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达到众声喧哗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用户表现出非常高的活跃度,由于微博受众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无孔不入,一些在现场的博友及时发布事件的最新进展状况,而这也正在成为许多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来源,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微博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它不但正在成为重要的新闻源头,还以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裂变速度,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观点。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

  中国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显示,新媒体作为首次曝光舆情事件的媒介,占全年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比例从2007年的略过半数到2011年的65.2%,增加近15个百分点。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红十字会万元餐、郭美美炫富事件、“表叔”杨达才等事件均由微博率先爆出,引发民众围观才导致传统媒体的随后跟进,对事件作进一步的报道与深度挖掘,可以说微博正在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来源,并改变着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

  2、去“一体化”打破“舆论一律”

  自媒体产生前,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取消息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始终处于传媒领域的中心位置,新闻信息的生产也具有统一的标准,主流媒体的声音往往掩盖了底层民众的声音,从而形成了“舆论一律”。

  在自媒体时代正如Twitter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所描叙的:即使是最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新闻记者。自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就相当于是一只能够通过网络发声的麦克风,每个人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微博呈现出多元的、碎片化的、去中心化的特点,越是质疑权威、反讽恶搞越能获得网友的追捧与推崇。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观点、评论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场面,形成庞大的多元舆论场,“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绝对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微力量整合碎片化信息

  自媒体时代是以节点为中心的辐射扩散式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共享、转发、评论都是以秒计算,通过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受众可以最快、最便捷地了解到事情的全貌,分散、碎片化的信息一经汇集便会拼凑出完整的信息全貌,就像拼图游戏一样,虽然每片图块是孤立存在的,但只要经过加工整合拼凑,完整的图片便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碎片化信息的高效整合也会给受众带来全景式的事件直播。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微博上出现海量的现场信息报道,求救信息,寻人信息等,许多传统媒体的记者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迅速到达现场报道,许多消息报道都来源于微博网友的消息图片。微博发出的救助信息通过民众的接力转发扩散出去,网友亘秦在新浪微博上说:“山洪暴发,被困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有上百个小学生,110打不通。求救?!”民众自发的利用微博报道身边的人与事,哪里水太深提醒大家出门要小心;环卫工人蹲守在被暴雨冲开的井盖旁提醒路人注意安全;好多好心人自发的给那些暴雨中打不到车的人提供帮助。大家通过微博自发传播着暴雨的最新相关情况,通过大量的转发与评论,把大量的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我们能够更加全景的了解到北京暴雨的情况,碎片拼凑出了完整性。微博时代信息虽然散乱无序,如果整合利用、重新解构信息与深度挖掘做的好,同样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可利用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三、结语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宠儿,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迎合了受众的需要,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和方式,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其影响已可见一斑,微博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优势也不断凸现出来,我们应该对其价值充分发掘,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

  1.长见识。看微薄,就相当于订了三份报纸,一份是经济学报,一份是文青(文艺青年)报,一份是身边八卦报。

  2.学专业。关注了相关专业的名人就可以看到他们分享一些专业的知识。

  3.欣赏好文字,不用多说,这个有很多文艺青年分享好文章。

  4.关注身边朋友。微博的一大乐趣,就在于和朋友互动、交流。只不过能交流的朋友还是少了点。

  5.学英语。这有点扯淡……但我的确会每天看几条英语微博,算是熟悉英文表达。如果不这样,我压根都不怎么看英文了。但看的那些英文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6.关注学生。有时我会看看90后的孩子们都在关注些什么。作为老师,我得知道我将要教的这一代人,他们都关心些什么,知道这些,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从而能更好地教学。

  7.娱乐。有些微博是好玩的,还有些段子可以在别人的微博那看到。不一定得要自己去关注。

  8.消磨时间。在排队、坐车、等待、无聊的时候,微博是极好的消磨时间的办法。

  9.催眠。睡前看30分钟微博,看着看着就困了,睡得更香。

  10.读书笔记。常常把一些读书的心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335343436得,简短地记一条微博。写一下的好处是,梳理思绪,理解得更清楚,有时可当复习再看,温故而知新。

  11.记日记。当然只是非常简短地记。用笔记下来的东西,在记忆里才长久。

  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弊端也有:

  1.浪费时间。有时看得过瘾了,忘乎所以然,一看就看很久,有点浪费时间。

  2.影响表达。有了微博之后,就不想写长点的东西了,甚至说话也变简单了,懒得啰啰嗦嗦说很多。

  3.影响独立思考。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观点太多太多,象潮水一样涌来,很容易把自己淹没,使自己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4.增进知识缓慢。和用同样多的时间读书相比,看微博得到的知识要少得多。因此,从汲取知识这个角度来看,读书的时间价值比微博大得多!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微博上花的时间多了,看书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微博只能当作一种调剂。当然,读书和微博的功能本就不一样,不能对微博也有对读书这么高的期望。毕竟它还有那么多的好处呢。

  其实每样事物都有利与弊,只要自己好好利用,自制能力强点,别沉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