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我对哲学没兴趣,我原以为我不懂哲学。看完这本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里面的东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这些我其实也都读过一些东西。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我对哲学没兴趣,我原以为我不懂哲学。看完这本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里面的东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这些我其实也都读过一些东西。庄子的《逍遥游》、《大学》提出的在明明德这些有时候我还会拿来反复抄写,可我怎么从来没有把它们和哲学联系起来?我想是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哲学方面课程的原因吧。也许还是自己对这个没有兴趣,从来没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这本简史对初入哲学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对我这种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帮助的。但终究我是兴趣不大,总的来说快速阅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给类似于我这样的人提个醒,理个大纲。

  我大学同学小燕说:所谓哲学,不过是吃饱了的文人的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正过来反过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没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说的挺好的也挺对的。她甚至说她最近对孙子兵法有了新的见解,所谓36计其实个个是阴招。小燕说的真的挺好的。为她开心。

  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读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诩读了很多书,却唯独对哲学类兴趣不大,不甚研究。当我读完这本简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知识比我教学生的《建筑环境学》《燃气供应》课程更有价值。远~远~远~远超过了我教授的课程的价值。当你对哲学有兴趣的时候,恭喜你!这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柴米油盐、一地鸡毛、鸡飞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层次,你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进入了道德境界,这时候的人在精神上会获得更多的满足,人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我们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们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学大师们已经对这些东西反思的很透彻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实,其实我们也都懂。比如佛说:谁伤害了你,谁来渡你。再比如佛又说:放下,你就赢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难了。这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一个女同事跳楼自杀。她也读到博士,我想这些哲学的东西她应该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只能说可能她懂得,但还没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庆读研究生时的一个政治老师,他原本和我一个专业,后来是自己对哲学方面的东西非常有兴趣,然后就转去搞这些了。读后感www.simayi.net他给我们上课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着川普讲,后来对我们说不行他必须有川话讲,否则他觉得讲的不透彻。然后他就在讲台前用四川话呱里呱啦地讲的神采飞扬,你可以感受到他眼里放出的光。虽然其实我对他讲的也不怎么感兴趣。但现在想起来他能与哲学打交道且乐在其中,真心为他高兴。

  书中提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我就在想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熟悉。查了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爱莲说》的周敦颐。一般来说哲学家就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远大抱负之人宜早接触哲学,学校也应尽早开设关于哲学的基本课程,这样应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机帮助其树立远大的志向,帮助其学习治道之法,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

  关于冯友兰,有闻其名。读完此书后查阅了其简介,方知乃河南南阳人士(1895-1990),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佩服之至。作者:木易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很久以前看过一些老庄,不求其解。近来读王阳明心学,发现要整明白心学,必须先整明白《大学》这篇儒家经典。于是又看了一些《大学》的讲解,总觉收获有限。直到看了一遍《中国哲学简史》之后,心里的一些疑惑和问题渐渐明白了不少。《中国哲学简史》用浅显的语言(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浅),理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从百家争鸣到近代西方哲学的传入,对各个时期哲学派别、代表性人物、主要思想观点进行了介绍,对各哲学思想出现的原因也略作了分析。如果要理解一种哲学,就必须要熟悉这种哲学所代表的、所反对的各种传统,否则很难搞清楚明白。《中国哲学简史》提供了这种帮助。

  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短短几个世纪里集中产生了一大批伟大思想家,这是令人吃惊的。中国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再也没有这种盛况。我一直疑惑为什么是在那个时期。《中国哲学简史》作了一定分析。在此之前,中国处于奴隶社会,阶级固化,学术知识掌握在奴隶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剧变时代,一些贵族没落了,一些为贵族服务的知识分子流落到民间,产生了“民办教师”这一职业。所谓“家”,就是自成一家,代表自己的一套思想,这在奴隶社会没有瓦解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儒学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自秦一统开始,中国政权经历了分分合合,但统治者都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在维护政权稳定中的重要性,并用国家命令来主导人民思想。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最终统一了中国,但是革命战争理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水土不服,成了短命王朝。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在贾谊所在的汉代应该开展过“关于秦帝国亡国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大讨论。汉朝吸取前朝教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成为官方显学,宋代以后更是成为公务员考试官方科目。

  中国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说所有的中国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话,肯定是错的,但中国的主流哲学肯定是富于实践精神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倾向于入世的。最讲出世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 流,追求真正的自由的学说显然不如成功学更加有市场。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代表为玄学,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产化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而长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更是讲求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

  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打个比方,你要对白下个定义,这是不太好下的,但是你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所以用否定来下定义。佛教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祖上课时拈一朵花,啥都不说,弟子迦叶笑了。就这样佛祖通过无线传输将真理传给了迦叶,成为禅宗的源头。禅宗认为真理(第一义)是无法说出来的,能说出来的都是第二义,不是真理。儒家不像佛、道彻底的推崇无,但是修身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身,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

  《中国哲学简史》在最后一章里提到了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该书认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觉解。人生存在四种境界,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就我个人理解,我想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在马路上看到一只香蕉皮,要不要拣呢?自然境界的人可能只是出于本能,或者大家都这样干,就拣了;功能利境界的先想一下拣了有没有好处,被人看到了会不会作为好人好事表扬一下;道德境界的人会想到拣是一种善行,他的价值观告诉他应该拣;天地境界的人会觉得,真理创造了万物,香蕉皮是宇宙创造的,我是宇宙创造的,宇宙法则告诉我拣起来。也许他们当时没这样想,但如果想就应该是这样子。

  再说一说该书的结构。我看书有怕遗漏重要信息的心态,习惯于从封面翻到后记。结果是大部分书的序言、后记营养价值往往并不大,却浪费了较多时间。《中国哲学简史》没有过多的装饰,开篇只有一个简短的自序,接着直入正文。当我看到全书最后一句话时,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一句话是“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正是对这种感觉的最好注释。

  此外,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用英文写成的,中文版是译本。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