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其它 > 以下不属于天下之名巧马钧发明的是

以下不属于天下之名巧马钧发明的是什么

  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以下不属于天下之名巧马钧发明的是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以下不属于天下之名巧马钧发明的是

  以下不属于“天下之名巧”--马钧发明的是(D)。

  A、新式织绫机

  B、龙骨水车

  C、轮转式发石机

  D、锯子

  马钧简介

  马钧是三国时期杰出的科学家。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生活困难。他读不起书,就注意多看多问,留心观察事物,刻苦钻研。这使他后来能够作出许多创造发明,被人们称颂为“天下名巧”。

  马钧很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注意改进工农业生产工具。我国丝织业发展很早。西汉时期,有位名叫陈宝光的人,他的毒子创造了一种织绫的提花机。这种提花机有120综,120蹑(一综控制一组经线,操纵综的踏板叫蹑),虽说比手工好多了,但效率仍不够高,60天才能织一匹绫。到了三国时,有人改进到用50综、50蹑。马钧感到这种绫机用起来还是不方便,便加以改革,一下子将50蹑减少到12蹑,提高了5倍效率。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从此,马钧的名字开始被人们知晓了。

  在农业方面,他发明了引水灌溉的新工具——翻车。原来,马钧看到农民灌溉田地,只能一勺一勺地舀水,如果在较高的坡地上种点什么,灌溉起来可就太吃力了。

  马钧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仔细研究了坡地附近的水源,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设计了一种新的提水工具,叫做“翻车”,也就是后来的龙骨水车。这种翻车用起来比较省力,功效却很高。对当时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在世界上,翻车也称得上是一种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有一天,大将军曹爽在洛阳郊外游览时发现了这一革新成果。曹爽兴致勃勃地下车策马来到马钧用“龙骨水车”浇溉的菜地,结识了这位当时的机械革新家、发明家。从此,马钧的名字和他杰出的才能,深深地映入了曹爽的脑海之中,这为更多的人了解马钧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同时,也为朝廷重用发挥马钧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后来,马钧入朝当一名给事中的官。

  公元235年,也就是魏明帝青龙三年,马钧在洛阳又有了一项震惊世人的发明。原来,传说在上古时候,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正遇上大雾,难以辨别方向。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就取得了胜利。又相传在西周初年,越裳氏的使者从遥远的南方来贡纳珍禽,周公怕他回去时迷路,就造了辆指南车送他们。这两件事史书虽有记载,但车的制造方法没有传下来。

  有一次,在曹魏的朝房中,一部分官员就到底有没有指南车争论了起来。散骑常侍高堂隆和将军秦朗都认为,古时没有指南车,史书记载不可靠。马钧则认为,古时已有指南车,史书讲的没错,因为就原理来说指南车并不是不能制造的。

  这一来给高、秦二人抓住了口实,上朝明,高堂隆和秦朗竞把这件事奉报给明帝曹杈。曹杈当即下旨:“令给事中马钧制造指南车!”

  马钧接受的明帝的命令以后,就组织了几位能工巧匠,一边翻阅文献,一边刻苦钻研,过不多久,指南车果然造成了。马钧造的指南车,装有齿轮传动的机械,车走起来,车上木人会自动指示方向。这同利用磁铁制造的指南针不同。

  他把造好的指南车献给皇帝,曹睿十分高兴,众官员都交口称赞,就连高堂降和秦郎也不得不表示对马钧的佩服。

  指南车造成了,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

  魏明帝接受了贡品中有一套木偶,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是精美的手工艺品,但美中不足的是,木偶不能自己活动。于是想起西汉时东方朔曾造过木偶人,外饰衣裙,内藏机关,无人操纵,木偶便能翩翩起舞。魏明帝便召马钧来问:“你可以使这些木偶自己活动吗?”

  马钧仔细地看了木偶,沉思了片刻,回答说:“能!”魏明帝听了非常高兴,叫马钧把木偶带回去研究改制。

  不久,马钧就将一组木偶呈现在皇帝与廷臣面前。机关一动,这组木偶就活动起来,有的打鼓吹箫,有的跳丸掷剑;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攀绳倒立;还有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很多人物进进出出,热闹非凡,变幻无穷。魏明帝看了心中大喜,围观的人无不连连喝彩,赞叹马钧的绝技。原来,马钧在这台木偶的台板下装上了个原动轮,用水车旋转原动能,木偶均与原动轮关连着,便可做出种种表演,被称作“水转百戏”。这可说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机器人,现代机器人的始祖。这不仅在我国古代的木偶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卓越的创造;而且也说明马钧在传动机械方面的研究,有突出成就。

  马钧的改革与发明很多,对兵器的改进与发明,也颇有贡献。当时,以聪明着称于世的诸葛亮改进制作了一种新式连弩(又称元戎),箭用铁制,长8寸,一次能射出10支,威力比旧式连弩大得多,号称“摧山弩”。

  1964年,在成都附近的郫县出土的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制作的铜弩机,就是经诸葛亮改进的。这是一个“十石弩”,有人特地送给马钧去看。马钧说:“巧是很巧的,但还有不精到的地方。”他提出了改进方案,可以提高效率五倍。

  马钧又想到了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曾用“发石车”轰击过袁绍的射箭台。但他觉得旧式发石车的威力不大,一是只能单发,不能连发;二是速度太慢;三是射程不远。他设计制出了一台连续抛石机,请来一位好朋友、文学家傅玄看他的试验,只见一个能转动的大木轮,轮边上是一根根绳子,绳上拴着砖瓦(应该是大石头,马钧用砖瓦来作试验),以机械带动木轮,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远的飞了几百“步”(一步约合今1.45米)。他想请求继续试验和创造,傅玄特地托人转告大将军曹爽,可是曹爽之流只知道玩乐,对此毫不重视,马钧的建议只能落空了。

  不但如此,我国封建社会把科技发明当作“奇淫技巧”,形成了一种鄙视科学技术的风气。马钧一生的研究成果,指南车被作为陈设搁置起来了。水转百戏等自动机械的先声也悄然泯灭了。改进连弩与制造发石机的方案也被束之高阁。只有织绫机的改进,被织工们一代代相传下来,而龙骨水车借助农民的生产需要,才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