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祝福语 > 腊八节 > 腊八节是几月几号_乡村的腊八节

腊八节是几月几号_乡村的腊八节

  一个农村人在城市里呆久了,便觉得过年没滋没味。刚进腊月,几乎是一夜间的功夫,大街小巷,超市店铺,到处都在播放傻根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以下是zw234作文网http://www.zw234.cn 分享的乡村的腊八节,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乡村的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也是民间过“年”的开始。有句民谣:小孩小孩你甭馋,过了腊八都是年。意思是从腊月初八起,民间就开始备年货。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平时压在箱底舍不得花用的血汗钱,这时也要拿出来花一番。而备年货,对乡下的孩子来说,那简直是天天过年。再穷苦的人家也要为孩子备些礼物,那怕是几颗糖球,也会圆了一个乡下孩子一年的梦想。

  我国民间过腊八节,缘于这样一个传说,即佛祖吃了牧羊女用各种杂粮煮的粥后,在腊八这一天得道成佛,从此,腊八节就成为佛教的节日。但在家乡广为流传的还有另一种版本的民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好吃懒作的夫妻,父母在世靠父母,父母过世就坐吃山空,他们吃馒头不吃皮,吃饺子不吃边,很快吃尽家产沦为乞丐。有一年腊八节,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夫妻二人挤在一间透风漏雨的破灶房里,看着破锅里讨要的各种杂粮粥,不思悔改,一边互相指责对方,一边争抢锅里的粥。谁知抢夺间土墙倒塌,砸死了二人。世人为教育子孙后代勤劳为本,节俭过日就吃起了腊八粥,并把懒夫妻的故事讲给世人听。

  在家乡做的腊八粥都是就地取材。把一年四季所产的各种杂粮,干鲜瓜果,各类蔬菜,收集一些,不易存放的要提前做成干菜备用。甚至有的人家还要采一些鲜花,做粥时一起熬煮。

  记得小时候为了做腊八粥,母亲从开春树发芽就做起了准备,无论家里哪棵树都要采集一些东西,该存果的存果,该存花的存花,就连既不开花又不结果的树,也要采一片嫩叶收藏,做粥时每样放一点。母亲说:吃上这样“全”的“腊八粥”,百病不入。同时也表示一年到头,所有草本植物的丰收。为了表示对这些植物的感谢,在吃腊八粥时,要为所有的花草树木抹一点粥,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随着生活的提高,家乡的腊八粥越做越讲究,不但保留了采用北方本地五谷杂粮做原料,还加进了南方所产的莲子、桂圆、菱角米等,做成了集南北风味于一体的豆、米、果品腊八粥。吃起来不仅清香甜美,还能畅气生津,利于消化,更有和胃、补脾、通便之功效。宋代诗人陆游写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看来古人早把食粥做为延年益寿之法了。

  (二)乡村的腊八节

  人老了总爱怀旧。久居城中难免思乡。

  早起,妻子端来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独坐桌前一口气喝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不免想起了儿时在故乡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情景。

  故乡在眉县城西,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人称“任家洼”,概村中皆为任姓之故。一条大路东西横穿村中,房舍便坐落在路的南北两旁。皆为土墙,单凭屋顶的覆盖物,便能辨别出庄户人家的贫富。屋顶盖青瓦的,必为殷实人家,房头覆茅草的,便是贫困户了。一条清溪流过村西,村庄便有了灵气,绿树成荫,鸡鸣犬吠,孩童喊叫,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便是满村疯跑孩童中的一员。

  腊八粥是早上喝的。家庭主妇们鸡鸣即起,泡豆淘米,洗菜做粥。黎明,晨曦未露,天色尚暗,家家烟筒上便升起了袅袅白烟。米是西河滩自产的珍珠细米,据说曾被眉县知县选为贡米,进贡皇家享用过。豆是五色豆,黄豆、黑豆、红小豆、白芸豆、还有一种色彩斑斓的,人称“腊八豆”。豆米下锅,慢火烹熬。大锅熬粥,后锅里便炒菜。大肉丁、红萝卜丁、豆腐丁,加上姜、葱、蒜苗一锅炒来,等粥熬得差不多了,加入炒好的菜,再熬片刻,香喷喷的腊八粥就成了。顿时,满村飘起了腊八粥的香气。

  腊八粥熬好,先要敬神。土地爷堂堂前,灶神爷牌位下,牛圈里的马王爷画像前、井台上的龙王爷神龛下,粮仓里的仓神爷,门口的大桑树下(树有树神),都要摆上一小碗,让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家宅六神”,也都闻闻腊八粥的香气。

  村有村俗。任家洼腊八粥熬好后,首先不是自己吃,而是全村互相交换着吃的。平时一家熬粥,最多半锅,够吃就行。腊八熬粥,要尽边尽沿地熬上一大黑老锅,除了自己吃,能每家送一碗才行。粥熬好后,先按全村户数各盛满一碗,用红漆描金的木盘端了,挨家挨户去送。先送辈份高的家族,再送平辈的,后送晚辈的,一户也不能缺。平时有磕碰、有隔阂的人家,此时也都不计较了,腊八粥一送,哈哈一笑,前嫌尽释,缝隙也就泯平了。于是,腊八节早上,村头巷尾,碰到的都是端着木盘送粥的人,个个满脸堆笑,步履匆匆,东家进,西家出,将一碗一碗的腊八粥,送了出去。

  腊八粥不光敬神、人喝,还要人畜共享。家畜猫狗、飞禽走兽都不能落下。天亮了,鸡儿下架了,婆给鸡喂腊八粥。她一边把腊八粥舀在鸡食盆里,一边念叨:“鸡儿鸡儿吃腊八,吃了腊八下疙瘩(鸡蛋)”。婆把腊八给后院的猪食槽里倒半碗,嘴上念叨:“猪儿猪儿吃腊八,吃了腊八长膘呀”。婆把腊八粥给门口卧着的黑狗倒半碗,念叨说“:黑狗黑狗吃腊八,吃了腊八摇尾巴。”婆把腊八粥给牛槽倒半碗,念叨着:“黄牛黄牛吃腊八,开春耕田力气大。”婆给花猫喂腊八,念叨说:“花猫花猫吃腊八,吃完腊八把老鼠抓。”家禽家畜喂完了,婆还要给天上飞的喜鹊、老鸹和麻雀们送腊八粥。她舀一勺腊八扔上屋顶,念叨“野雀老鸹吃腊八,吃了腊八叫喳喳。”。

  腊八粥熬得多,加上各家各户送来的,一顿是吃不完的,母亲便用大瓦盆盛了,放在案上。寒冬腊月,腊八粥是不会坏的,。于是每天早上炒一些,全家分吃,这样,腊八粥一直要吃好多天。这种掺合了各家腊八粥的饭,成了“百家饭”、“团圆饭”,别有滋味。

  婆告诉我,旧社会,腊八粥一吃,给东家扛活的长工、给店铺帮工的伙计,出门揽活的手艺活人,便都辞别了掌柜的,卷起行李,怀里揣着一年的工钱,乐滋滋地踏上返乡的路,回家过年了。

  乡村腊八节,是一个阖村共庆、人神共享、畜禽同乐、皆大欢喜的节日。腊八一过,浓浓的年气便在乡村弥漫开来,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刷房扫舍,一切都围着准备过年而忙乎。我们小孩更是掰着手指头,计算着还有几天,才放鞭炮、过大年呀。

  (三)乡村的腊八节

  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来临了。清晨起来,母亲说要回一趟乡下的老家,取些花生和小豆做腊八粥。我很是诧异,现在超市里,五谷杂粮应有尽有,年近花甲的母亲何以非要回老家去取?但旋即便醒悟——母亲是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情啊!

  母亲的话,勾起了我对腊八节的甜美记忆。在老家有句民谣:小孩小孩你甭馋,过了腊八都是年。意思是从腊月初八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备年货。腊月初八也就成为庄户人家头一个“年节”,称之为“腊八节”,家家户户吃完腊八粥就开始忙年了。腊八粥,又叫五味粥、七宝粥、八宝粥,以“品多者胜”。在旧社会还分为“细腊八”和“粗腊八”两种。有钱人家以莲子、红枣、桂圆、荔枝、板栗之类的高档果品为粥料,称为“细腊八”;穷苦人家则以青菜、豆腐、黄豆、萝卜、花生之类普通蔬果为粥料,称为“粗腊八”。

  老家人做腊八粥都是就地取材。把一年四季所产的各种杂粮、干鲜瓜果、各类蔬菜,收集一些,不易存放的提前做成干菜备用。进入腊月初一,各家就开始准备腊八粥的配料了,腊八粥的配料并不是固定的,夏天晒的芸豆粒、豌豆粒还有豇豆这时候都要拿出来,和高粱米、绿豆、小豆混在一起,再加上平素舍不得吃的小米作为主料。到了初七晚上,家家户户还要把红、白萝卜切成丁,在开水锅里汆一下,像年三十一样熬夜煮腊八粥。自己家吃上腊八粥只能算腊八节过了一半,老家的风俗是要给家中长辈送一碗并和邻里互相送粥品尝的。清晨,我们这些小孩子端着粥给自家长辈去送,相遇时互相打着招呼,身后跟随的小狗欢快地叫着,构成一幅和谐的乡村风俗画。我至今清晰地记着给一位远房老奶奶送粥时的情景:我双手接过母亲盛好的热粥,匆匆奔向老奶奶家。看到我的到来,老奶奶脸上饱经沧桑的皱纹舒展开来,乐呵呵地从抽屉里拿出糖果给我吃。老奶奶尝一口腊八粥,啧啧赞叹母亲熬的粥好喝。我则坐下来,吃着糖果,听老奶奶给我讲懒夫妻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好吃懒做的夫妻,父母在世靠父母,父母过世就坐吃山空,很快沦为乞丐。有一年腊月初八,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夫妻二人挤在一间透风露天的破房里,看着破锅里讨要的各种杂粮粥,不思悔改,一边互相指责对方,一边争抢锅里的粥。谁知抢夺间土墙倒塌,砸死了二人……老奶奶告诉我千万不要学懒夫妻,只要以勤劳为本,节俭过日子,就吃得起腊八粥。也让我明白了千百年来,香甜的腊八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那就是通过勤劳的双手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如今,老家过腊八节的习俗还在延续。只是随着生活的提高,家乡的腊八粥越做越讲究,不但用本地五谷杂粮做原料,还加进了莲子、桂圆等,喝起来更加香甜味美。我想,母亲如此钟爱腊八粥,绝不仅仅是为了喝碗 “腊八粥”这么简单!它体现出的是母亲对来年生活的美好希望、对我们的亲切祝福,更是一种亲情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