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范文大全 > 谈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

谈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时间:2023-05-23 11:48 范文大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谈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中非要做永远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非携手共进,有助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方向发展。

  ——2015年12月1日,习近平致2015中非媒体领袖峰会的贺信

  我们要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以及地区热点上的协调沟通,共同行动,推动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携手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传染病疫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

  ——2016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倡导“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就是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2017年12月3日,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

  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要继续同世卫组织保持良好沟通,同有关国家分享防疫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坚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转。我们要为人民福祉着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2020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建设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坚持走团结合作、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之路,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6月23日,习近平向“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发表书面致辞

  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理念,为国际关系发展开辟新愿景

  2015年的金秋九月,全球瞩目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75年前,世界各国人民建立了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确立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掀开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篇章。然而,从当今世界现实看,国际关系中各种强权政治、单边主义行径依然频繁发生,地区冲突、恐怖袭击等乱象此起彼伏。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才能更好贯彻和落实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是中国对这一时代命题做出的系统回答。习近平主席就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的全面阐述,彰显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和崇高使命,展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包容万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阿根廷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认为,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只是中国对于当前世界关系格局的一种立场或看法,更是这个大国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智慧总结”。

  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这一理念高度契合当前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现实。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亚洲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沃尔洪斯基认为,中方倡议主张指明了国与国交往的发展方向。“各国都要重视交往中的平等原则,在合作中寻求共同利益,在沟通中增进理解互信,在对话中提升双边关系。”

  5年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次次被写进联合国文件,在全球引发共鸣。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中国行动,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2017年,马达加斯加新版纸币印上水稻图案。该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部长吕西安·拉那利维鲁表示:“这是马达加斯加人民向中国表达的特殊感谢,也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珍贵友谊的见证。”得益于同中国的农业合作,马达加斯加计划在2024年实现粮食自给。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5年来,中国积极行动,以实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同各国的合作共赢关系不断推进,给整个国际体系带来了新气象——

  截至2019年9月,中国同世界各国建立110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带头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缅甸、中东、叙利亚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参与30余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4万余人次维和人员,目前派出人员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位居首位;

  中国积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内落实工作,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向深入,同138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展开2000多个项目,进博会、服贸会等开放发展重大举措为全球合作打造了新平台;

  中国坚定促进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中法文明对话会、文明古国论坛等众多活动为推进全球文明交流凝聚更多共识;

  中国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前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作出重要贡献。

  执大象,天下往。中国的真诚行动,收获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阿富汗总统加尼指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是21世纪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中国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丹妮拉·施瓦策表示。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赞同中国着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认为“各国应该通过建设性对话,消除分歧与矛盾,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担当,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动力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在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梶田幸雄看来,中国的这一重大承诺,有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在全球抗疫中发挥领导作用,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不断加强与各国的抗疫合作——

  中国向世卫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并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努力确保抗疫物资供应链,建立运输和清关绿色通道;

  中国同其他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70多次,为超过180个国家举办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

  中国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

  从3月15日至9月6日,中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

  中国在短期内控制住疫情,经济率先企稳,并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信心。“中国境内企业不仅迅速复工复产,还帮助境外供应商恢复产能,带动国际供应链恢复。”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指出。

  法国共产党全国执行委员会委员莉迪娅·萨马巴克斯指出:“中国向遭受疫情打击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为促进国际交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开了一个窗口。”

  沧海横流显本色,乱云飞渡仍从容。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将坚定与世界各国一道,以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为重要契机,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新的出发点,重温联合国的初心使命,凝聚世界各国的共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谈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外交在21世纪的地位、角色和战略内涵,进行了准确、清晰、科学的定位。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向世界亮明了中国外交的大方向,把中国外交战略提升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应着重把握五个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总目标的具体内涵。

  (一)明确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传统国际关系不同。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了明确阐述,包含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相互尊重。强调的是要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尊重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国家内政。

  第二个关键词是公平正义。强调的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要尊重彼此关切、照顾彼此利益,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制定平衡反映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国际规则,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三个关键词是合作共赢。强调的是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二)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做了明确阐述。这个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里面包含了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持久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构建持久和平,世界各国都应该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第二个关键词是普遍安全。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单打独斗搞“独自强大”或者“自扫门前雪”不行,迷信武力以损害他人的安全福祉,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结盟对抗的老路更不行。各国应该走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的新路,着力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第三个关键词是共同繁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在考虑自身利益,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必须同舟共济,努力加强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在普惠中追求共赢。

  第四个关键词是开放包容。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挑战的利益相同,实现共同发展的憧憬相同。在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的时候。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损人不利己。世界各国应该坚决避免以邻为壑,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第五个关键词是清洁美丽。就是要坚持环境友好,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总目标?

  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实践已经证明,单边主义、零和博弈的全球扩张即使能得利于一时,也终究不能抵抗历史兴衰的“周期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使然。过去,由发达国家和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虽然在推动产业和技术革新、塑造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明高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利益分配在国家、阶层之间的严重失衡,引发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合力推动的“逆全球化”潮流,世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探索遭受了挫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堂。报告开宗明义亮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国家政党的重要区别,也是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国际形象。

  三是国际国内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客观可能。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地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已经有能力做更大贡献。中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为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三、提出这一总目标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国际意义。

  一是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也正因为如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载入联合国决议。二是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提供巨大的稳定性,为人类社会追求更美好未来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三是为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亮明了新旗帜,将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催生新作为,开辟新境界。

  四、明确了国际社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担当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是在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是在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是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是在生态环境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五、宣示了中国将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表率作用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愿意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更多的历史职责,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愿意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从外交方针、外交布局、外交重点、国际治理等多个角度做了重大部署。

  (一)外交方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外交的底线所在。中方承诺:一是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二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以强凌弱。三是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四是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坚守底线,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敢于亮剑、勇于担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鲜明底色。“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原则,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对所谓南海仲裁案坚决回击,维护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

  (二)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既是对中国外交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新的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布局的系统阐释,是未来中国大国外交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他既是积极发展伙伴关系的最高谋划者,也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坚定实践者。5年来,他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走遍五大洲共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均衡、整体推进,使我们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做了系统部署,要求从各方面用力:

  一是抓住大国这个关键,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二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三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四是利用好多边这个重要舞台、着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五是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

  (三)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这既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大背景下,展现出的中国胸怀、中国风格、中国立场、中国贡献。

  一是着力打造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这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注入新的强大活力。二是承诺承担更多国际义务。主要是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三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重点是通过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四)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一是将继续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二是将继续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三是将继续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四是将继续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紧紧围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重视策略运筹,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牌”、牵住“牛鼻子”,把握战略主动权,不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谱写人类美好未来新篇章。

  谈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对外政策的内容,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回应。其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何处,十九大报告有非常清晰的表述。一是相互尊重。即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以及先进与落后,都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处理好相互关系,坚决摒弃传统的“弱肉强食”法则;二是公平正义。即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富国剥削穷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制度,按公平公正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不但反对别国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而且自己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三是合作共赢。即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各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分享机遇,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国家间关系“结伴而不结盟”。坚持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发展和繁荣。

  可以看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了对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模式的超越。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模式,主要是由西方国家主导构建的,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利益诉求,也折射出其狭隘的价值观及国际行为模式。在贯穿其中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强者为王”、“赢家通吃”理念推动下,实力、结盟、战争成为贯彻国家政策的工具,侵略扩张、殖民掠夺、大国欺负小国、强国欺负弱国等各种不公平不公正,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模式的基本内容。其导致的后果,必然是不断升级的国际矛盾和国际冲突,甚至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等,都与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应对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必由之路。理论产生于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解决上述这些全球性问题,克服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模式的弊端,只能诉诸于世界各国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平等协商,以合作求共赢。

  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现中国国际塑造力的不断提升。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站在各国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高度,站在促进全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高度,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必将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这不仅是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塑造力不断提升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具体体现。

  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基于自身的经历。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今天的中国,与数百年来许多国家通过建立殖民地、对外武力扩张实现强大截然不同,其发展壮大完全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后,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论种族、民族,都要平等相待、平等协商,不让“弱肉强食”的历史悲剧重演,就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也是基于自身的传统、实力与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天下为公”,讲的是“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的DNA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但是中国大国情怀和国际担当的体现,也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利益。

【谈谈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关文章: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3篇

2、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制度

3、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4、新时代文明实践及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

5、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三篇

6、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感悟

7、新时代新征程征文

8、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9、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三则

10、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11、新时代好少年自荐材料

12、谈一谈你对建党百年历史成就的体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