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范文大全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学前教育(Preschool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第一文档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儿童成长为一个有()、有教养、有德行的人。

  2、儿童看到别人成功的行为得到肯定,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反之,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处罚,自己就会避免那样做。

  3、自我是人格中多半意识到的、理性和适应部分,它介于()世界和本我之间。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完整、健康的儿童。()

  5、张宗麟指出:“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倾向于()性。”

  6、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的。

  7、一个感受到美与善的人去()的可能性很小,这正是艺术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所在。

  8、教学目标的结构:通常由()3个维度构成。

  9、依恋本质上是一种融()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进化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进父母的需要(获得关爱、安全感等)。

  10、艺术活动能帮助儿童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与()自己的不良情绪与情感,同时,也陶冶自己的健康情感。

  11、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12、多伊思认为,个体的智力首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然后独立化到其他()中。

  13、个体的行为违犯了()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

  14、在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尚未具备前进行学习,不仅学习难度大,成绩不巩固,而且会伤害()。

  15、“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飞蝗拘检。”()

  16、相倚性探究:18个月左右的幼儿,照镜子特别注意镜子里的()与镜子外的东西的相应关系。

  1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18、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

  19、教育必须为变化做好准备,使人民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并从中得到好处。()

  2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21、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项:社会性微笑、()。

  22、行为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言行,而个体的智力、态度、动机等则能称为行为。()

  23、对儿童的规则要求一定是必要的,而且是主观任意制定的。()

  24、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说是()教育。

  25、社交焦虑体现为在公众场合幼儿会脸红、不说话,依附父母或想躲起来。()

  26、《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27、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情感。( )

  28、鸦片战争前,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践行第一,学文第二。()

  29、自我效能感与人的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将来行为的预期。

  30、用社会教育涵盖品德教育,使我国幼儿德育课程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影响、开始向更人本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1、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大多数时候是在幼儿()的名目下进行的。

  32、明末的《幼学琼林》涵盖了()等34门内容。

  33、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性品格与()是教师有效进行社会教育的基础。

  34、寻根的需要;人的存在意味着脱离自然与母亲的襁褓,对失去()的恐惧,产生了寻根的需要,人需要得到母亲的爱和自然的庇护。

  35、行为问题和正常行为是一级相对应的概念,行为问题需要在与()行为的比较中来判定。

  36、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延续与发展是通过()的代代相传来实现的。

  37、儿童掌握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掌握有效()与调节技能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38、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相关的学科主要有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

  3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其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是()。

  40、消极意义的良好环境指教师言行举止的( )作用。

  41、教育必须培养人的一种能动的、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

  42、幼儿的需要未被满足不会导致行为问题。()

  43、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和()性。

  44、强化不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45、自制,即自知与节制。中国古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强”。自知的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明白自己的追求方向。()

  46、王阳明认为,童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是伦常之心的内在表现。( )

  47、埃里克森不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行为既是性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是二者的统一。()

  48、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体在某领域取得的成就,二是对他人活动()的观察。

  49、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

  50、产生焦虑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幼儿自身的气质、遗传和()风险

  51、教学活动目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5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涉及:人与自我、()四个维度

  5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关于人、社会与()的学科。

  54、相关后果法是对幼儿施加其行为的强加后果的方法。()

  55、主动对内疚:儿童学会检验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感到内疚。()

  56、社会理解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理解他人并采取明智 ()的能力。

  57、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8、儿童是直觉形象思维者,他们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而认知社会的。

  59、古希腊人将人的气质分为()、抑郁质四种类型。

  60、从儿童的社会性学习,尤其是品德学习来说,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远比教师()什么更为重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

  A.助人行为B.分享行为

  C.合作行为D.安慰与保护

  2.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原则的要求。

  A.情感支持B.生活教育

  C.正面教育D.实践性

  3.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这种方法是()。

  A.陶冶法B.角色扮演法

  C.共情训练法D.行为训练法

  4.与教学插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A.自主性B.计划性

  C.娱乐性D.目的性

  5.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

  A.问卷法B.指标体系法

  C.观察法D.社会测量法

  6.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

  A.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B.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评价重点在于它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

  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依据

  D.从“学”的方面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

  ()。

  A.正强化法B.自然后果法

  C.负强亿法D.代币疗法

  二、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8.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替代性强化。()

  9.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2阶段的特征。()

  11.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12.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

  13.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14.观察法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

  15.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

  16.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17.幼儿的不良品德行为属于行为问题,但行为问题不一定是不良品德行为。()

  18。由于认知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年幼的幼儿基本上无法严格遵守规则。()

  19.对于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教师必须进行惩罚。()

  20.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l_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22.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C2.B3.C4.A5.D

  6.C7.B

  二、是非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8.√9.√10.×11.√12.×

  13.×14.√15.×16.√17.√

  18.√19.×20.√21.×2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

  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6、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

  (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

  (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