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范文大全 >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写了哪些诗词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写了哪些诗词

时间:2021-06-04 17:13 范文大全 青少年18业余带毛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写了哪些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写了哪些诗词

  南朝钟嵘《诗品》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古往今来,叹春、咏夏、悲秋、悯冬的诗词不计其数,四季不同景观引发文人骚客万般感慨,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与互动。诗人毛泽东善于咏物抒情言志,对春夏秋冬不同景致情韵有诸多吟咏,与历代诗家既有同声相应,更有别样格调。春:春风杨柳万千条

  毛泽东标明写于春天的作品有三首,其中《贺新郎·读史》属咏史之作,与季节无关。《菩萨蛮·黄鹤楼》中“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勾勒了1927年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描绘内心难以平复的激荡心潮。《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漫龙岗千嶂暗”,正值冬春交替,但因第一次反“围剿”战果辉煌,并无冬日肃杀,却有温馨如春的暖意。毛泽东没有对春花春雨的细腻描写,但四季之中,带有“春”字的诗句最多。《四言诗·祭母文》“养育深恩,春晖朝霭”中的“春晖”,源自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古·挽易昌陶》“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采桑子·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春江浩荡暂徘徊”,这些“春”字寓意着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暖。《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春”既指轮回交替的季节,又寓指自然美景和人世繁华。而《念奴娇·昆仑》中“阅尽人间春色”以及《七律二首·送瘟神》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则完全超越了对自然的咏叹,赋予春天新的蕴涵、新的立意。“春色”是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春风”是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形象代言。夏:热风吹雨洒江天

  毛泽东标明写于夏天的作品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浪淘沙·北戴河》四首。前三首作品侧重描绘中央苏区武装斗争的紧张与凝重,但“赣水苍茫闽山碧”“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等诗句也表达了毛泽东对根据地壮美河山的一片深情。《浪淘沙·北戴河》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写出了北戴河夏天大雨倾盆,雨声如鼓、浪声如雷的恢宏气势。《七律·登庐山》中“热风吹雨洒江天”,是夏天独有的气象。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中,毛泽东对夏日景象作了详尽描写,“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参天万木,千百里”,真是“旧貌变新颜”“江山如画”。《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中,“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夏日风情如此婆娑多姿,诗人寄情山水,快慰欣然。1955年夏,毛泽东登临杭州附近山峦,接连写下《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尽情领略“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回首峰峦入莽苍”“此中听得夜莺啼”的闲情雅趣。1956年夏,毛泽东写下《水调歌头·游泳》,肆意抒发“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与从容。秋:万类霜天竞自由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尽管也有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那样盛赞秋景的《秋词》,但悲秋无疑是中国古代文人吟秋作品的主基调。毛泽东对秋天情有独钟,有多首标明写于秋天的作品。《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暮云愁”并非个人愁苦,它是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的诱因,也是意欲彻底改变的社会现实。《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天高云淡”,表达红军过了岷山之后“柳暗花明”的心境。《五律·喜闻捷报》中的“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西北野战军连获大捷,秋风淡定,秋景壮美。《浪淘沙·北戴河》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见半点悲凉凄怆,只有新社会日新月异的豪迈与激越。

  毛泽东诗词脱尽自古文人悲秋的窠臼,展现寥廓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出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词章。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纵横捭阖,大气磅礴。特别是身处逆境时写的《采桑子·重阳》,有沉郁的思索,但绝无怨天尤人的牢骚与哀叹。“战地黄花分外香”,将诗的主题升华为对革命战争的礼赞。“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充满“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战斗激情。冬:梅花欢喜漫天雪

  毛泽东戎马倥偬,历尽千辛万苦,但反映最多的却是雪天。“满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刻画出红军高昂的战斗激情以及冒雪行军的雄壮气势。长征途中红军所遭遇的雪更加威猛,但《七律·长征》中只有简约的一句话,“更喜岷山千里雪”。“更喜”二字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念奴娇·昆仑》中,常年积雪的昆仑山“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毛泽东誓言剑劈昆仑,决心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理想。《七律·冬云》折射了毛泽东对雪的复杂心态:一方面是“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恶势力来势汹汹,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是“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寓意共产党人坚贞不屈,风骨凛然,而反动派贪生怕死,不堪一击。

  毛泽东读陆游《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陆游眼里的梅花消极退缩、凄凉愁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盛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俏”一“笑”令人耳目一新,反出了骨力遒劲、伟岸飘逸的艺术神韵。“飞雪”是迎春使者,是险恶环境,是严峻挑战,是困难局面,是搏击战场。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巅峰之作,被柳亚子称赞为“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千里坚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扬,山峰绵延像银蛇舞动,高原相接似白象飞奔。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忆起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毛泽东激情澎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从指点江山到评点人物,一气呵成。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写了哪些诗词

  杜甫《解闷十二首》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清代诗人袁枚《遣兴》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作既当真,又较真,总是本着对艺术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一改再改,精益求精。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其绝大多数作品都历经多次修改,从作品标题、个别措辞、整个诗句,到篇章结构,乃至标点符号,他都一再推敲。这才使得毛泽东诗词用词精准、对仗工整、韵味十足,意境高远,成为千古绝唱。

  用心打磨:艺海无涯乐作舟

  1958年3月,毛泽东视察三峡,随行的梅白写了一首《夜登重庆枇杷山》。毛泽东帮他修改之后,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个时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1963年11月24日,他在会见外宾时说:“有些诗不能用,要经过修改,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

  1956年底,中国作家协会筹办《诗刊》杂志,编辑部搜集到社会上流传的毛泽东的8首诗词,主编臧克家致信毛泽东:“因为它们没有公开发表过,群众相互抄诵,以致文句上颇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要让这些诗流传,莫如请求作者允许,发表一个定稿。”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对作品逐一进行校正,还另外提供了10首作品。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回信说:“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37首,文物出版社则以集宋版书字体出版了线装本,两个版本内容相同。毛泽东对这本诗集十分审慎,他给发表过的27首作品署明了写作日期;补上了一些词的题目,如将《浣溪沙》改成《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改动了少数题目,如将《游仙〈赠李淑一〉》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对部分诗词正文和附注作了订正;为一些和词附上了原作。“六三年版”是毛泽东亲自参与审订、编辑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据曾担任毛泽东保健护士长的吴旭君回忆:从1963年3月至1973年冬,毛泽东对全部诗稿反复看过数次,对有些诗词作过多次修改。修改都由吴旭君作记录,等到推敲好的句子定下来之后,毛泽东再亲笔写到手稿上,然后叫她把修改记录烧掉。1973年冬天,他又叫吴旭君把全部诗词抄写一遍。毛泽东又作核对。如此反复,足见毛泽东对修改作品的严谨程度。

  随意而为:无心插柳柳成荫

  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毛泽东诗词手迹也不断公之于世。《念奴娇·昆仑》有5件手迹,《沁园春·长沙》有6件手迹,《沁园春·雪》有10件手迹。这些手迹蕴含着作品修改和流传过程的重要信息。毛泽东写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将手稿扔进纸篓,是田家英将其捡回并留存的。1956年12月4日,在致黄炎培的信中,毛泽东抄录了《水调歌头·游泳》,“以答先生历次赠诗的雅意”。1961年毛泽东将《虞美人·枕上》书赠给卫士张仙朋时说:“这个由你保存。”1962年2月,毛泽东把《卜算子·咏梅》抄赠刘思齐作为新婚贺礼。

  毛泽东的诗词手迹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心境状态下书写的。他并不是对照诗集一字一句照录,往往是凭记忆,凭印象,加上他书写时已时过境迁,文字感觉和内心情感都可能发生了微妙改变。毛泽东诗词作品字词句篇的丰富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在手迹当中,未必都是刻意修改。

  《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写成“层峦尽染”,“到中流击水”写成“向中流击水”;《七律·长征》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写成“万水千山似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写成“最喜岷山千里雪”;《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牢骚太盛防肠断”写成“牢愁太多防肠断”;等等。这些字词比较接近,诗句含义没有实质性变化。有的时候,诗句的变化比较大。《贺新郎·别友》“人有病,天知否”一句,有的写成“曾不记:倚楼处”,有的写成“重感慨,泪如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句,就有“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挥长戟”两种写法。

  专家润色:采得百花酿成蜜

  毛泽东的诗词成就举世公认,但他却很低调,与诗友平等交流,切磋诗艺。柳亚子、黄炎培等人每有新作,都会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则以诗回赠,而回信中常有“录呈审正”这样的谦辞。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写道:“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1959年6月底7月初,毛泽东写了《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9月7日他致信胡乔木:“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日、10日致信胡乔木,反馈自己的意见建议。9月13日,毛泽东再次写信给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七律·登庐山》“跃上葱茏四百旋”一句,原先是“欲上逶迤四百旋”,郭沫若认为“‘欲上逶迤’四字,读起来似有踯躅不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而“热风吹雨洒江天”一句,原先是“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协谐。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似较鲜明”。后来的定稿,显然是参考了郭沫若的意见。

  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词六首》之前,毛泽东将其寄给臧克家等人征求意见,1962年4月24日,毛泽东致信臧克家:“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我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出版之前,毛泽东委托田家英邀请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郭沫若、臧克家等诗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臧克家提了23条意见,毛泽东采纳了其中13条意见。

  读者建议:听取溪流动地声

  毛泽东不仅虚心听取名师大家的修改建议,对陌生读者的合理意见也非常重视。1952年元旦,东北大学教授罗元贞看到新中国的可喜变化,给毛泽东写信表达感激之情,信中还建议将《七律·长征》“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改为“水”。1月9日,毛泽东给他回信说:“1月1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1957年《诗刊》创刊号发表《菩萨蛮·黄鹤楼》时,“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写的是“酎”字。这显然是笔误,“酎”是名词,指经过两次或多次酿制的酒;“酹”是动词,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和起誓,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中的“酹”字即为此意。复旦大学一名学生、江苏省泰县一个小学校长、福建省南平县的读者陈治等人,分别致信毛泽东,指出“酎”应改为“酹”。毛泽东看完后,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他们回信,告诉他们所提意见是对的。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无比敬仰的伟大领袖,普通读者发现毛泽东诗词存在瑕疵,能提出修改意见,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错别字,需要有学识,更需要有勇气。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和为民情怀。1957年3月12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说:“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他这样说,更这样做。正是这种态度使毛泽东能够从谏如流,认真听取读者建议。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写了哪些诗词

  《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这些名闻海内外的经典诗词,出自毛泽东主席之手。他不仅自己饱览群书,吟诗填词,还鼓励全国人民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60年前,1958年春,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亲自选编了咏四川的古诗词,结集成书,名为《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2018年4月11日,记者从四川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川人社”)获悉,本月底,该书将再版发行。哪些唐宋明朝诗人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推崇?他选了哪些歌咏四川的诗词?诗词里的古代四川,又是何种模样?

  赞杜甫杨慎荐两大才女

  《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一书,虽然川人社分别在1977年和1979年出版过两次,但他们的样书室已经遍寻不着了,年轻的编辑冯珺好不容易在旧书网上花高价买回一本。书不厚,毛泽东主席还亲自题写了书名,是他最擅长的行草,遒劲刚健。

  本书收录了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圈选的28位唐宋明朝诗人歌咏四川的诗词,共计65首。已故作家刘开扬为每首诗作了注释,诗词依唐、宋、明朝顺序编录,包括诗词原文、作者简介、题解、注释等部分。书中还印刷了毛泽东主席为编选的诗词集书写的标题和题下说明,“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和“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还特别解释“其中有咏曹操一首,不关四川,放在咏刘备一首之后,因连类而及。”其严谨细致的态度可见一斑。

  全书分两部分,一是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收录了李白、杜甫、高适、岑参、唐玄宗、王勃、张籍、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罗隐、李贺、温庭筠、韦庄、苏轼、陆游的47首诗词。而其中,毛泽东主席很欣赏的一位诗人,正是在四川旅居的“诗圣”杜甫。从剑门关写到白帝城,从草堂写到武侯祠,毛泽东主席圈选了14首杜甫咏四川的诗收录其中,是所有诗人中最多的。第二部分,收录了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18首,其中有6首都是明代文学巨匠杨慎的作品。川人社责任编辑石云说:“我在重编这本书的时候得知,当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结束之后,特别称赞过杨慎的诗,说他是很有才学的人,因为议论朝政被流放云南以致老死,很可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部分,毛泽东主席还特别圈定了两位才女的佳作,一位是杨慎的妻子黄娥,写给杨慎的一首诗《寄外》;另一位是明代末年苏州府通判黄议的女儿,才貌双全的黄幼藻,毛泽东主席推荐的这首《题明妃出塞图》,描写了绝代佳人王昭君离乡去国的悲剧,是“昭君诗”中难得的佳作。

  咏蜀地风光寻市井万象

  就内容来看,毛泽东主席的选择很全面。这些诗词,或描绘巴山蜀水,展现风土人情,或怀古咏志,送别思乡,内容丰富多彩,题解注释简明易懂,将唐宋明不同时代四川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人物风貌和地理环境悉数展现。石云说:“总的来说,这是唐宋明三个时代诗人对四川人文历史、物候景观的抒情写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李白咏四川的诗歌非常有画面感。而杜甫咏四川的诗歌,涉及的地方就更多了。他写《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在刘开扬的注释中,这样评价:“以天设剑阁之险,来夸张地表现其地的壮观。”他写武侯祠,一首《蜀相》,描绘出“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的岁月静好。除了这高山流水的风雅颂,市井民间的烟火气也在这些诗中展现出生动的画卷。张籍的《成都曲》就写道:“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根据刘开扬的注释,得知,万里桥边有很多酒家,唐朝时,成都的酒家就可以留宿了,哪家酒好,态度好,游客就喜欢去。陆游在他的《楼上醉书》中,更是描绘了成都古时“酒吧”的盛况:“酒酣博簺为欢娱,信手枭卢喝成采。”好一番热闹!而通过这些诗作,还能看出峨眉山、剑门关、武侯祠,在唐宋明三个时代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李白、杜甫、唐玄宗、李商隐、陆游、杨慎……都在诗中咏叹过这些名胜古迹。

  “看山看水看四川,四川山水之韵都在这诗里了。”石云直言:“这些诗词,是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关四川地方的经典荟萃,对于学术研究、艺术感悟、风土探索、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