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范文大全 > 浅析如何做好教育新闻的报道

浅析如何做好教育新闻的报道

时间:2021-04-08 13:36 范文大全
报道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或指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浅析如何做好教育新闻的报道,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如何做好教育新闻的报道

  1教育新闻的概况

  教育新闻则是对新近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教育方面事实的报道,以达到教育事业最优化为目标。它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其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出当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教育,然后将教育中的问题和困难反映给相关政府机构促使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教育新闻还不是新闻各类题材中的一个独立种类,甚至在革命时期,教育还带有浓厚的政治革命色彩。目前,我国教育新闻的平台有很多,各省市的教育新闻平台作为党和国家一个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更是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的教育文化素質、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使命。

  2教育新闻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教育新闻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人们关注自身利益以及与他们相关的群体,于是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和教育新闻的关注显得尤为迫切。教育新闻也开始在上个世纪末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教育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

  2.1.1教育新闻报道对象和内容被人为的窄化

  如今,一些媒体缺乏对教育新闻内涵的思考,将教育新闻的采写集中在与大、中、小学生相关的新闻,特别是与高考和中考的新闻上,使教育新闻关照的人群缩减,也使得教育新闻的内涵缩水,最终造成了教育新闻传播宗旨的偏离。从长远角度看来,对他们的忽视不仅会造成媒体教育功能的缺失,也将造成社会中所有媒体总的人文精神缺失,严重背离了媒体的社会职责。例如,在大多数媒体的教育新闻版上刊登的新闻,大部分是关于大、中、小学生的信息,这其中包括他们的考试新闻、就业信息及其学校招生信息,只有极少数内容涉及到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普通市民的教育及职业教育。

  2.1.2缺乏对于教育热点的新闻策划

  目前,由于市场份额的压力,各个媒体纷纷在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上花费时间和大力气,为的是吸引受众的眼球,于是就造成了媒体普遍缺少对转型期城市人口教育状况的深入研究。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新闻与其他领域的新闻相比,缺乏引人注意的、能引起社会反响的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教育新闻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2.1.3报道程式化,缺乏新意

  新闻报道对象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教育新闻很多时候都是常态隐性的新闻,如很多与学生、家长密切相关的升学、考试政策变化、教学改革的最新消息等等都隐藏在一些会议或文件通知里,于是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成为教育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的教育新闻大多是教育部门对于教育阶段性重点工作的规划、方针政策、工作进展的公布,教育政务工作定期的公布,临时性事项的及时公布,阶段性工作的逐步发布等等,甚至改写材料也成了教育新闻稿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这些会议新闻、材料新闻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教育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程序化,缺少变化,难以吸引读者兴趣。

  2.2教育新闻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各个媒体的教育新闻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2.1报道对象的特质与教育新闻媒体的盈利模式给新闻报道造成困难

  由于教育新闻的报道对象都是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本身就有稳定性、长期性、周期性、类似性等特点,所以教育新闻也很难出现引起眼球的爆炸性新闻,这就需要记者编辑在这规律性的常态中慧眼识宝、发现新闻。另一方面,教育活动的周期性也特别明显,开学、考试、家长会、放假等等,似乎每个学期都差不多,校园活动也大同小异,使教育新闻的多样性受到限制。教育新闻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教育政策、文件的解读,而讲解政策中也会出现一些比较生硬的词语,这会使新闻报道看起来生涩、难懂,缺少阅读趣味性、娱乐性,这也造成了教育新闻报道难以吸引广泛读者的原因之一。

  2.2.2落后的新闻报道模式制约着新闻的创新与发展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新闻视角狭隘。很多人都认为教育新闻就是给老师给家长给学生看的,这种“教育新闻就是给教育系统内的人看的”的观点自然就会让普通读者对教育新闻望而却步,这正是由于新闻视角狭隘造成的。当前,教育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教育了,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等一些新兴概念的兴起,早就不断丰富着教育新闻的内涵。

  (2)受众定位不够精准。只有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精准定位,分辨清楚自家的教育新闻是给谁看的,才能真正从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打造“三贴近”的教育新闻,而明确受众后,即使相同题材的新闻,不同媒体考虑到自身读者的需求,切入的视角也会不同。

  (3)对教育研究不够,使新闻缺乏深度。目前教育类新闻的报道给人一种流于表面的感觉,缺少深度的思考,这样的新闻生命力就有所欠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编辑、记者等对教育的研究不够,没有掌握教育的根本规律。比如近年来,不少媒体喜欢报道各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常常出现的内容就是,学校有不少同学在各项科技、艺术竞技中夺得大奖。这种报道非常容易将大家带进一个误区,那就是“素质教育就等同于特长教育”。

  3如何进一步做好教育新闻的发展

  3.1要有创新精神

  教育新闻具有很鲜明的行业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3.1.1内容上讲求创新

  注意发掘内涵,增强教育新闻的感染力,内容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到受众群体在转型期的增多,重视扩大教育新闻的报道面。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为教育新闻提供了除城市市民外的其他几类受众:进城务工人口、城市再就业群体和大学生这三大群体,这些都是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阶层的新生力量,也恰好是媒体的核心受众群体,同时,媒体的核心读者层还包括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阶层等干部、知识分子。只要服务好这些群体,是各个媒体们的新亮点,同时也是一个新看点,更是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珍贵法宝。

  (2)应该认真思索教育新闻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受众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的变化,拓展教育新闻的报道内容。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文化设施还很不健全,这就造成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县县都有图书馆、乡乡都有文化站或者其它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这种广泛的文化载体覆盖程度,于是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人民在精神层面带有一定程度的空虚,缺乏独立见解与人文精神,因此媒体就可以针对这种局面做一些弥补工作。因此,教育新闻应该加强人文科学新闻与社会科学新闻的报道,从精神层面入手,培养高素质的市民。

  (3)加大教育新闻策划的频率与力度,促使教育新闻成为市民最关注的新闻。媒体应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教育热点和问题展开新闻策划,比如高校校园的学风、校风以及教风建设问题、素质教育普及问题、城市外来人口受教育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职业培训问题等等,通过新闻策划来引导全社会群体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关注教育、重视教育、完善教育的良好氛围。

  3.1.2形式上力求创新

  很多观众都认为新闻看起来很无趣很乏味,觉得教育新闻无非就是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或者是哪个学校组织了那些教育活动而已,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们应该拿出我们的新思路,把我们的新闻做得更生动更吸引注意力而又不浮夸不虚假。要善于运用多种题材进行报道,做有思想有内容的有层次的专题报道;多做新闻目击、记者观察、新观点、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多种形式,让新闻更加的丰富立体。

  3.2讲求开放透明,增强教育新闻的公信力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现代教育也是开放的教育,只有将观众关心的我们媒体所做的报道公开化,才能得到受众的支持,这样媒体也才有影响力,也才能提高教育新闻的公信力。做到开放透明,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把握时效性,将教育新闻的事实尽快的呈献给受众;把握客观性,一定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坚持用事实说话,这也是新闻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把握表现手法,不要对新闻事实做过多的渲染,表现手法要直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新闻的真实性,注意不要夹杂个人的情感。

  3.3要有“包装”概念和“品牌”概念

  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所有媒体都应该有“包装”的意识,否则便很难吸引观众,也无法满足观众的求新心理。在新闻报道的制作过程中,媒体也要树立自己品牌意识,生产精品,策划作为一种设计、决策和组织的手段,它贯穿于整个新闻活动的全过程,大到整个媒体的文化风格、版面设计、栏目定位、板块设置,小到每一篇稿件或者报道拍摄时的结构思路、制作方式、拍摄手法、人员安排、采访话题等等,这些都是新闻策划的基本范畴。栏目的包装主要是着重于形式的完善,强调的是内容的最佳表现结果,在包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栏目的整体节奏。

  3.4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是守望、监督社会舆论。开展舆论监督也是未来促进社会秩序保持健康稳定,但是假如监督不当,就会造成一些新闻失去了报道的价值,甚至失真,导致受众失去对媒体和记者的信任。对于记者来说,应该做到:要加强自律,并且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失去新闻记者本身应有的科学严谨和客观的态度,要对报道的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处理好用事实说话和主观判断的关系,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

  同时教育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和道德为准则对待报道内容,同时要以高品位的水准为广大受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新闻产品,从而提升教育新闻在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价值。

  3.5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很大一部分的教育问题,其实都是社会问题,因此教育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待教育问题,如果就教育论教育,很多教育问题根本无法说得清,比如资金投入问题、校园安全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等等。21世纪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大,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小阶段,所以,我们的头脑不应该让教育系统的狭隘的“教育”给框死,应該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下去寻找教育新闻。采写教育新闻时,也要尽量避免只跑学校和教育局,只采访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师生,这样的教育新闻太表层化。

  浅析如何做好教育新闻的报道

  文化是什么?《大辞海》(政治学、社会学卷)中的解释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由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更宽泛的报道范围,除文学、音乐、美术为主的文艺新闻外,考古、科学教育、新闻出版以及近年来涌现出的多种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等文化领域也应成为文化新闻的报道对象。例如,《人民日报·科教周刊》的文化类专版专刊,满足党报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服务需求的重要内容,科技、教育、文学等都曾广泛报道,拉近了社会大众与这些专业性很强领域的距离。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者可以根据新闻信息内容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新闻媒介和信息实现更好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化记者将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从文化信息整合和发掘、创新文化新闻的报道方式、从大文化视角做文化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报道文化新闻。

  一、文化信息整合和发掘

  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有很多碎片化的新闻,新闻性较弱。如果在一个时间节点上整合信息,形成深度报道和集成报道,挖掘文化内涵,能够令读者不只是被动地停留在接收信息的层面,而是给他们带来深入的思考。

  例如,2005年10月17日,中国文坛巨匠巴金与世长辞,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中国青年报》针对这一事件大胆构思、周密策划,推出连续报道。

  2017年,《乌鲁木齐晚报》推出元宵节系列策划报道《那年元宵节——从上元佳节看新疆百年习俗变迁》。元宵节起源于唐朝,新疆的元宵节民俗是随着中原汉族迁移定居新疆后传入的。

  记者通过采访博物馆研究学者、民俗摄影家、民间社火表演艺人、新疆文艺家协会等,了解并讲述新疆人过元宵节的民俗、变迁。这组策划除有大量史料照片、专家解说之外,还融合了乌鲁木齐各类民俗庆祝活动的新闻报道。

  首篇稿件记者从博物馆的火树银花、狮舞俑文物看古代新疆人如何闹元宵开始采访,新疆博物馆专家介绍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的一幅1400多年前的对鸡对羊灯树纹锦里;唐代吐鲁番的曲艺和舞蹈艺术,有狮舞、马舞、顶竿倒立等多种形式。

  其外,还通过民俗摄影家用摄影作品讲述元宵节文化,采访了新疆文艺家协会、哈密民俗学者、石河子

  大学专家、社科院学者等,讲述从清代至今,新疆人过元宵节的民俗和饮食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社火表演中,有舞龙、舞狮、威风锣鼓、扭秧歌等节目,其中还融合了阿凡提骑毛驴等新疆元素。新疆民间艺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又融合了本地特色。

  二、创新文化新闻的报道方式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中提到,在报道的立意上求新,受众不仅对新鲜的新闻事实感兴趣,而且对新闻事实背后蕴含的新思想、新见解、新思路同样感兴趣。

  现代舞、爵士舞等较为冷门的舞蹈,受众面并不广泛。为了推动高雅文化的普及,新闻媒体人可以选择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运用动态报道和专题系列报道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报道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应突出文化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2017年7月,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乌鲁木齐市开幕,20多个中外艺术团在新疆人民会堂、新疆人民剧场等献上60余场演出。

  除了常规的演出报道外,还关注到艺术形式的普及、舞蹈节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深层意义。

  在《波兰凯尔采舞剧院爵士和现代舞晚会》中, 新疆观众较少关注爵士舞和现代舞。在采访中发现, 很多观众难以理解这种舞蹈形式所表现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通过采访该团队的专家和本地艺术学院的老师,将采写的重点放在如何欣赏爵士舞上。

  观察类稿件《以舞为媒展新疆美好形象》写作角度避开就演出写演出,通过观察与思考,关注国际民族舞蹈节的带动和引领意义,采访专业人士,解读舞蹈节在新疆乃至中国对外文化艺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记者采写的《新疆原创剧目里的时代脉搏》一

  文中,从节目主线中梳理出特色、观众的观后感、专业人士的解读,诠释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迸发出的时代魅力。这既表现了较强的思想性,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其中既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精品之作,又有对新疆文化创新发展有借鉴意义的新创剧目,充分展现了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等发展成就。

  三、从大文化视角做文化

  根据文化的定义,除了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历史文化、教育文化都可以纳入报道范畴。文化新闻采写可以进行“跨界”思考。

  比如,重大历史题材由于它的周期性长,易出现堆砌史料的现象。此外,大量的历史资料、回忆录也让报道的新闻性和可读性减弱。

  但是,重新回到现场,让历史和当下产生关联,资料和史实一一落地,这个过程对于历史发生地的读者来说,会产生一种关联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6年时逢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西路军征战河西80周年。本报特派记者重走红西路军的“西征路”。一路走来,深入挖掘红西路军留下的红色资源、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色传承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忘历史,是为了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借纪念两个80周年的契机, 回望西征之路,既是为了回顾过去、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也是为了面向未来、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

  《重走西征路》系列报道基于本报特派记者重走西路军路线上的节点战役所在地,每篇稿件在写作上讲究人物与史料相结合,每篇稿件由战役现场、史料揭秘、人物专访、观瞻体验几部分构成。在这样重大历史题材的策划报道中,虽立足本地但又不拘泥于此,以历史事件发生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

  《重走西征路》系列报道在前期策划中,重点放在本土的人和事上,突出本地元素。此外,联系与本土重大历史有因果关联度的人物和事件。

  文化报道要凸显地方特色,以本土视角报道文化活动和现象,这样的报道才有贴近性。除了战役的发生地外,本地稿件《新兵营:第二个抗日军政大学》《西路军在新疆的光辉岁月》《新疆航空队 曾经走出14位空军将领》《解读西路军对新疆发展的意义以及影响》等以一个主题贯穿,立足新疆本地的文化资源,找准契合点,以一条主线牵起来,增添了报道的厚重感。

  而考古类的新闻报道要做好“翻译”工作,化深奥为浅显。只有内容通俗易懂,看的人才多,传播效果才好。对于生僻的专业名词、数字、术语,只有做好“翻译”,才能使读者看懂。另外,使用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才能将晦涩的内容化为通俗的语言表现形式。

  浅析如何做好教育新闻的报道

  一、新闻报道也是战斗力

       新闻宣传工作是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防火、灭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消防部队舆论阵地建设,反映消防工作的伟大进程,营造全社会消防舆论环境,是消防部队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客观要求。

      新闻报道不是一件小事,好的稿件会鼓舞官兵士气、增强消防部队战斗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新闻宣传工作是消防部队一项特殊的工作,又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有着特殊的要求:就是紧紧围绕部队党委的工作意图,结合部队开展的工作做好宣传报道。因此,政治性要强,要严格地遵守纪律,特别是做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不该泄密的不能泄密,对于审稿,就是要坚持“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这是硬规定。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站在消防部队党委的立场考虑问题,坚持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符合时代特征、体现消防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要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激发消防部队上下的创造力,着力营造有利于推动部队科学发展、促进部队和谐的舆论氛围;准确全面阐释部队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官兵间的良性互动。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要注意改进报道方法、创新报道形式、以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新闻宣传报道更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

  二、新闻的定义和六要素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阐述开来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和传播。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2、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且有价值的。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对“5W”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和“1H”How怎么样?如何/结果)的报道。5W1H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原来教科书里只有新闻五要素,即5W。

      大家知道,一篇新闻报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是事件本身,其它五个要素都是围绕事件在讲述、在补充。最后出现的是结果,有些新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新闻系列报道的单篇新闻,所以1H有时有,有时没有。

      新闻六要素,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必须有鼻子有眼,有嘴巴又耳朵,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一项,就感觉不能让人信服,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要素,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知道如何写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我们就基本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三、怎样写好新闻消息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它始终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消息的写作,就是要回答读者急于知道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英文字母开头皆为W),有的教材还补充了一个要素:如何(英文字母开头为H),所以又称为五个W+H。一条完整的消息包括七个部分: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背景、主体、结尾、作者署名。消息导语的写作非常重要,在新闻界有一个说法,报纸编辑最见功力的重要方面是制作标题;记者和通讯员写消息最见功力的是写好导语,导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辑对稿件的取舍。生动的导语相对于新闻好像蝴蝶相对于花丛,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四、怎样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和技巧

      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修养。二是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三是重视综合素质尤其是新闻传媒素质的训练。四是关键在于不断实践和反复训练。五是勤奋敬业精神,养成善于积累资料的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朋友”。为让大家更好地里认识新闻的定义,所以必须把新闻与其它相关文体学科在这里进行必要的区别,以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外延,从而更好地定位新闻。新闻报道不是重复历史(旧闻)。过去的已知已发生的事实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近期)发生的未知事实,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如:比如3月份发生的新闻,你4月份才去写,或者别人都知道了,你再写,就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了。所以说,新闻必须要及时。新闻稿件不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常见的,比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文学作品讲究修饰、形容,甚至虚构、夸大;但新闻明晰(尽量少用形容词、心理描写、合理想像,多用动词)。新闻通讯是饭、文学作品是酒。新闻不是公文。公文引经典,重重复,有倾向;新闻引“今典”,重差异,求平衡。新闻有新闻的结构、公文有公文的格式。

  五、新闻语言的应用和表述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1、客观。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2、确切。确切,就是准确,贴切。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除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

      3、简练。新闻语言应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写新闻提倡写短句,说短话,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要用两个字,强调简捷直叙,少曲迂回,尤其忌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4、朴实通俗。质朴无华、通俗具体、客观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新闻语言讲究朴实,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而不能用生僻字、生僻词    另外,在新闻语言表述中,还应该把握“两多两少”,即:“多用中性词,少用修饰语;多用陈述词,少用褒贬词”。

  六、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四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大队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例: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法定职能。为此,公安部提出,公安消防部队必须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走在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前列,要打造一支铁的队伍,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玉环大队官兵们巧妙利用海涂地的特殊自然条件,先后策划出打造强劲的“铁军”体魄的《士兵突击》、《铁军雕像》等稿件)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官兵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官兵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

  七、什么是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受众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闻栏目、新闻报道进行有效策划,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方需求。

      新闻策划,是近几年来在新闻界和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新闻策划几乎已成为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

      任何事实(或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对事实进行策划,也就是为它的形成提供某些必备的条件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事实。对新闻事实的策划,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新闻由头的策划,另一种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策划。

      新闻策划是一种由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依据新闻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新闻策划所依据的题材大都意义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能在较高程度上满足受众的正常认知需要和新闻需要。精心策划过的报道,对事实的揭示是恰到好处的。一篇能解决问题就绝不多言,如需要整版资源,一切视实际需要而定,力求准确、全面,且善于提炼或是升华主题。

  八、对新闻由头的策划

      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策划,某些事实就不可能面世。明显的事件性新闻事实不过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之一角,更多的新闻资源存在于水面之下。社会生活丰富了,受众的要求与口味提高了,媒体挖掘新闻资源的能力也须相应提高。对于那些蕴含在日常事物或是平凡人物上的有着潜在新闻价值的事实,加以充分挖掘,给它们以一定的条件使之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潜在变为显在。这时的新闻策划所起的作用,就好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般不直接参加化学反应但又是此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媒体在一些具有潜在的新闻价值的事实面前,就应当起到这样的催化剂作用。

      再说对新闻事实本身的策划:在一定条件下,为新闻事实的发生创造条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确实也有这样的情况:对于某些新闻事件,在它尚未发生之前,参与过策划,并为它的发生发展努力创造过条件。新闻事实可以说是经过策划最终成为事实的。

  九、新闻策划需要注意“五性”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增加和扩容的直接结果,使得有限的新闻资源由当初的“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而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新闻资源共享性也随之提高,独享新闻资源已越来越变得不可能。于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在新闻界悄然流行起来:新闻策划制胜。    新闻策划只要能够遵循时新性、合理性、时宜性、可受性和前瞻性这五项基本原则,新闻策划就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追求时新性。新闻的本质是新,新闻策划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当然也要新,要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新性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应该是创新,是否有独特性,不同凡响。    二、讲究时宜性。是指新闻策划的最佳时机,具体说就是以新闻事实的时间性为依据,研究寻找新闻策划的最佳契机,使新闻策划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策划前,必须对当时的背景、舆论导向作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三、注意合理性。 新闻策划的强大作用和意义在于它能将一些分散、无形的事实充分调动和集中起来,从而使潜新闻得到开发而成为显新闻,产生一种“宣传性现象”。    四、强调可受性。 可受性是新闻策划对于读者的可接受的程度。由于新闻策划是有目标指向的新闻筹划活动,是一种主观行为和“议题设定”,很容易出现一厢情愿和读者不买账的局面。新闻的可受性取决于读者的共同心理要求,因此,策划人必须要了解读者喜欢什么,对新闻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在确定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策划。    五、要有前瞻性。随着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策划已为越来越多媒体所重视。因此,谁能领先一步,占得先机,也就成了新闻策划的成功与否之关键,所谓“快手打慢手”。新闻策划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照搬模仿别人的做法或延续传统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意,才能一招制胜。 

  十、要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单说,它就是我们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人。”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警营里、训练场上处处皆新闻了”。

      新闻敏感性的培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然后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认知,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学习中获得的。新接触新闻的战友们,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

  十一、虚心请教,多看多写是写好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基层消防大队干部,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导致常常写出来的新闻或者格式不对,或者主题不突出,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同时,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只要大家吃透了报纸的版面专栏和报道风格,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去写、去投稿,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件见报率。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多看多写(看新闻,看报纸),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就一定能掌握这项技能,就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消防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