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稿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稿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及天才的艺术创造,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人类文化遗产可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无论是“中国京剧欧洲行”的顺利开展,昆曲和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就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越来越多世界认同的同时,许多的国家将许多本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纳入本国家的文化产业战略,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已经久远的“敦煌”艺术的流失,景泰蓝、宣纸技术被窃,到近年来美国《花木兰》的高上座率,韩国的皇家音乐“申遗”(韩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以及韩国欲夺我们的“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商标在美国抢注等事件屡屡发生,这在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独特地位的同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行动迟缓,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将被他人“端走”,我国优秀的文化将被肢解。

  二、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定了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工作给予扶持的方针。各地政府对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些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普查力度不大。由于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政府部门的普查工作力度不大,至今对于我们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缺乏深入和广泛的了解。

  二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如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资金不足,一些小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自生自灭。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的廉价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如对古代的科技、工艺、音乐、舞蹈、历史声音、历史图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没有科学的界定和权威的说明,也未能列入《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之下。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是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传承渠道不畅。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如大学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极度缺乏,不能培养提供保护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充斥着网络、选秀、圣诞节的环境中,而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三、关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认识与支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高度重视,方向明确,把保护和开发优秀非巷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尽快成立鉴定和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查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分阶段制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划,编制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要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四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五是各级政府应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支持。

  (二)实行分级保护制度,负责统一协调、指导保护工作

  一是地方政府应明确实施保护单位及各自权利和责任,负责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是要建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帮助一些地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三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尚未系统建立之前,由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培训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才队伍

  一是在相应的高校增设有关方面的专业学科,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包括本科生、代培生、进修生等;二是将民间艺术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三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要吸收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水准。

  (四)开发和保护并重,避免开发活动时文化遗产的破坏

  一是避免地方政府因利益驻动,不顾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去“开发”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必要的开发必须由专家学者论证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严格实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入制度;三是政府必须倾听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及时纠正有损文化遗产的行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五)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二是建立相关的博物馆、民俗馆和民间艺术资料库等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存和保管;三是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群众艺术工作者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特别要注重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四是推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制。借鉴“世界文化遗产”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做法,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逐级中报、专家机构或权威部门评估、政府审批的程序,给予相应级别的命名,把保护、开发、“申遗”、利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六)推动民间非物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之后不能仅仅停放在博物馆里,应积极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在认定和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它们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稿

  同志们,朋友们:

  非常荣幸在“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上和大家一起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我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几点对策,希望我的发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保护我国已流传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而软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硬法制、硬观念、硬措施。

  ——制定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相关保护法是首要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历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广泛性和历史性,而这些无形的软特性需要以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和权威性的硬态度才能更有保障的传承和发扬。只有在法制的强硬指挥棒下,才能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响乐悠扬响亮!

  ——转变狭隘粗俗的观念,发扬开放科学的发展观念是紧要环节。

  广大群众应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保护“非遗”工作,而不仅仅只有国家和政府的参与。温家宝曾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也应集合全社会的力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采取科学而客观的态度,转变绝对的原生态保护观念和极端的商业性经济观念。组织研究队伍对“非遗”进行探究,在发掘其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保护措施。充分利用现代的经济发展平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落实宣传工作、财政投入、传承人培养、文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

  加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和意义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生态博物馆、公益性演出等手段推进普及工作。挖掘文化的目的不能“锁”在柜子里,而应开放的“展示”出来,提高民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豪感。

  足够的专项保护经费是保护工作必需的经济支柱,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落实“非遗”保护转校经费预算,及时如数发放经费投入,充分购置保护、普查设备,组织开展保护项目。并建立专门经费监督管理部门,透明有效的管理经费使用工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态”保护,更要注重“活态”的传承人保护工作。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都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所以对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关键。面对传承队伍严重老年化、传承人生活困窘和发展空间受制约等现实困境,政府要实行鼓励年轻人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给予充裕的资金补贴、住房保障等生活扶持政策,并营造文化遗产长远的发展前景。

  合理的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的产业化新路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潮流。《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艺术经典《刘三姐》这一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代传媒的手段使刘三姐和她的民族山歌,以及漓江风情创造性的糅合起来,扩展了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当然,现代文化产业的快捷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净化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需坚定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最经典的文化内涵,适当的运用多元表现形式,才能保持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坚持不懈的传承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广泛活动,更是一项创造更新的文化事业。让我们怀着自豪坚定的使命感,让这项软性文化遗产强硬的发展下去!

  谢谢大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稿

  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人人保护 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并发布了加强遗产保护的通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保护-紧迫性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书籍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