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范文大全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赏析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赏析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 - 1631)的著作。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赏析 ,以供大家参考!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赏析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欧洲就会失去一角,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庄园,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书名就出自刚刚这段文字,海明威还用它作了书的开篇。不过很少人知道,这段文字出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之手。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成都广播电视台听堂FM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 “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今天我们一起赏析约翰.多恩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先来认识一下诗人吧。约翰.多恩,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多恩的诗作摒弃了传统意象,其作品风格极具智慧,引人深思,善用引申的暗喻来对比极其不同的事物。他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还影响到艾略特、爱伦·泰特等二十世纪的诗人。

  1623年,伦敦爆发瘟疫, 51岁的多恩也因为感染瘟疫而陷入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按常理,他会被巨大的恐惧压倒,但是他却凭着信仰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这就是《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其中有一段就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诗人一开始就用比喻和辩证的角度来阐述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它需要一些外界事物来辅助。但与此同时,每个人又很重要。接下来,诗人又讲述了整体与部分的密切关系,整体的亏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个体的利益。最后,他阐述了个人命运和他人命运的联系。整首诗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从头到尾给人感触最深的,是从开篇一直延续到结尾的比喻。这听来是伤感的比喻。因为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的紧紧栓在一起,所有人的命运是不可分割或者息息相关的小陆地,别人的伤痛也是自己的,别人的死亡之声也是变相的,自己的末日。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这是自然界的蝴蝶效应——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紧紧相连。与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道破了人类血脉相连的真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赏析

  著作《丧钟为谁而鸣》里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一种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纵是人心难测,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独立于尘世之外。

  尽管如此,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依然令我咋舌。不久前在复旦大学发生的一起事故,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位学生,因与其室友发生了一点矛盾,便在饮水机内投毒,最终导致室友死亡。且不论这一事件引发的后果如何,但这确实反映了如今一些学生的人性的残缺。这一事件发生后,更是有网友戏言:看来我得发一条短信给我曾经的室友,感谢他们当年的不杀之恩。这是玩笑吗?是,这俨然是一个笑话,一个严肃到不行的黑色幽默。于我看来,一室不处,何以处天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总是要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形形色色的事,因此,我们要学会的,并非逞一时之快,被一时的冲动冲昏头脑,而是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在包容中成长,在包容中蜕变。

  青春年少的我们,好比一群激情大于理智的水手,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需要燃烧的激情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但请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理智,否则便只会渐渐迷失自我。人与人的相处也一样,在矛盾来临时,按下冲动的火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如此,孰是孰非便自有定论。正如前人所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这众多的个体中,偏偏只遇到那些特别的人,我想,这便是缘分了。因为有缘,所以格外珍惜。与我本身,感情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一直都很享受和朋友一起手牵手在操场边散步,看运动场上同学们挥汗如雨,或是一起嬉笑怒骂,肆意喜忧。每当此时,心中总是被一股浓浓的满足填满,我想,这就是感动。当然,我不否认在我们的相处中,也会有摩擦,也会意见不合,发生争执。可是,人生的美德是包容,因为在乎,所以允许彼此的一些小情绪,这也是一种相知吧!

  我一直坚信,无人分享、无人支持的个人奋斗无法长远,因为孤立的人生是难以自全的,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令人无法靠近。善待他人吧,从中,你也可以收获很多。既然无法“遗世而独立”,那便接纳他人吧!

  评语:文章以名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为中心展开论述,分析了近来发生的令人痛心的事件,认为无人分享、无人支持的个人奋斗无法长久,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分,学会理解与包容,才是人与人之间长久相处之道。文章中心突出,层次明晰,首尾呼应,文笔娴熟、流畅,语言朴实,读来余味无穷。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赏析

  “宝兴不再孤独”。日前,随着医疗队到来、道路抢通、通信恢复,乃至救援从县城向乡镇延伸,芦山地震中那些令人牵挂的“生命孤岛”陆续走出险境,人们稍微松了口气。从危难到重生,抗震救灾中的“孤岛现象”让人感慨不已。

  灾难是一面镜子。大江大海,大风大浪,一枝一叶的浮沉,往往映照一个时代的精神。地震猝临,山河破损,转瞬之间,家园顿成危地。地图上触目惊心的地震带,屏幕上风雨飘摇的房屋,电波里声泪俱下的哭诉,拷问着一个国家和社会对生命的态度。

  危急时刻,从国家领导人提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确保一个不漏”,到救援人员“边边角角都搜到”的日夜搜救,再到社会各界积极为救灾铺路、为救援让路,不仅彰显了生命至上的理念,也为之写下了注解——珍视每一个个体,就是尊重所有人。

  诗人约翰·邓恩曾有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生命诚可贵,每个人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个体价值的呵护,并不意味着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更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就是“一袋互不相干的土豆”。每一个个体,只有扎根于息息相通的“生命大地”才能生长与绽放,获得抵御风暴的力量。五年间,面对地震,从“我们都是汶川人”到“我们都是雅安人”,变化的呼声中,蕴含着不变的信念:13亿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要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共渡难关。

  连日来,从解放军到武警,从地方政府到社会组织,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水陆空并进,不遗余力向“孤岛”挺进,打通条条生命线。从机关单位到工厂企业,从团体到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汇聚股股爱心暖流。当“一切为了生命”成为最大公约数,团结协作就会变成普遍自觉。网友们纷纷拒斥谣言“帮忙不添乱”,互为竞争对手的电信运营商共同打破“信息孤岛”,互联网企业摈弃门户之见共建寻人平台……

  “要是没有大家守望相助,我们一个都活不成!”在宝兴县灵关镇,党员干部带领乡亲们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受困群众。在芦山县城,政府、企业、志愿者、僧侣纷纷尽其所能,为人们免费提供食物,使这里成了一座没有饥饿的灾后小城。就像煮大锅粥一样,一起拿点米、拾把柴、添点火,一起吃这锅粥,大家抱团取暖,就能度过生命的寒冬。这是朴素而深刻的生存智慧。

  记者在震区采访,发现一个现象:不少受灾群众表示,地震来时非常害怕,过后就没那么慌乱了。这种面对灾难的“淡定”心态,相比几年前“范跑跑”式的惊慌失措,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成熟与坚强,也折射出时代前行的印记。从汶川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生死救援的考验,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我们体验过“小悦悦”事件的阵痛,也振奋于“最美中国人”的涌现。一路走来,尽管有波折、有纠结,但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合作共济,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这就让“不抛弃,不放弃”成为难以撼动的心理预期,成为风浪之中的精神压舱石。

  穿越灾难,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难兴邦,每个人都是梦想的一个支点。这是中国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是这个世界可以更好的坚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