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范文大全 >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人物:孔子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孙武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领主制正在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新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斗争激烈且复杂。在这个的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已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局面。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提到了战国主要的思想学派,称为“十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汇集的《七略·诸子略》,将《汉志》中提到的“十家”改为了“九流”,去除了小说家这一学派。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儒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法,崇尚“仁义”和“礼乐”,主张“德治”和“仁政”,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准则是“礼”。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关爱他人,并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关于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文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荀卿”,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既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又受重农、重法、重战等思想的影响,主张“仁义”、“王道”,提出了“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并著有《荀子》一书。孟子和荀子不仅对儒家的思想加以了总结和改造,而且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家学派的体系更加完整,使儒家学派的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学派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大家。

  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学派除了儒家,还有墨家,当时有“非儒即墨”的说法。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前468一前376),主张“兼爱”(平等地爱一切人)非攻”(反对战争)“尚贤”(选拔贤能之人)、“尚同”(推举一位最贤能的人管理国家)。代表墨子思想的著作是《墨子》,由墨子的弟子根据授课笔记编撰而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前571—前471),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天地万物的本源、构成、变化,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

  到了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基本立场,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境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哲学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庄子和门人著有《庄子》一书,又名《逍遥游》,以故事的形式解说了道家学派的思想。法家学派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人,主张以法制代表礼制,他们在各国的变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尤以商鞅变法影响最大。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前281一前233),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吸收了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理论。韩非子认为,“法”是处理一切政事的唯一准绳,“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主的政权、威势。韩非子著有《韩非子》一书,总结了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

  兵家学派主要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武(前535-?)是兵家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出自这本书,代表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并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兵家的军事思想不仅影响着当今社会,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学派,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学派,比如,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虞初为代表的小说家,等等,都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大繁荣。在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活跃了当时的政治和学术风气,促成了思想界的大解放,推动了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

  2、释义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3、时代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荡和战乱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可是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文化发展最为丰富的时期,以至于每当提起这一时期,人们首先的印象便是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文化竞相开放的情形。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丰富的文化思想最终汇聚融合成了今天博大精深,既包容又开放的文化传统。这一时期的百家思想几乎对我国各种活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翻开历史,随处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历史发展到今天,两千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的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可是新的文化轴心时代却并没有出现,历史也很难有同这一时期相提并论的文化繁荣时代。

  4、现代启示意义

  春秋战国时代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