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教育 > 论文 > 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改革开放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 ,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 政治勇气, 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 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 不断扩大开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 大成就,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改革并非 起自中国。苏东各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但由于复杂 的内外原因, 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中国的改革, 历经艰难曲折, 取得 巨大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必 须长期坚持。”[1](p6)为此, 需要认真总结和研究改革开放的成功 经验。

  一、始终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方向 正确, 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方向错误, 改革开放必然 到处碰壁、遭到失败, 甚至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和灾难。苏联改革 因方向错误, 而遭到失败, 由此导致亡党亡国。中国改革开放始终坚 持正确方向, 虽有困难和挫折但终能克服千难万险而取得成功和伟大成 就。其关键是:

  第一, 坚持党的领导, 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社 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那么它首先是共产党思想、观念和理论的自我革新 .是共产党而不是其他什么力量, 自觉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紧迫 性和伟大意义, 并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共产党为改革开 放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为改 革开放指明方向。共产党具有崇高的威望, 深受人民拥护。只有共产党 才能把握改革开放的大局, 掌控改革开放的方式、方法、步骤和举措, 保证改革开放富有成效、取得成功。因此,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没有党的领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必须坚 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 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才能确保正确 的方向, 积极稳步推进, 取得实际成效。

  第二,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 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改革开放必须 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必须坚持社 会主义道路。“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 那就是不论怎么 改革、怎么开放, 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p15)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和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坚持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 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 、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第三,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 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方 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 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始终坚持把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实践,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p14)封闭僵化的老路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 已被历史证明是走 不通的。改革开放是开拓创新, 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曲折。对 此, 中国的经验是努力克服困难, 积极探索前行之路, 坚定不移地沿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决不走回头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 始终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开放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 , 其中包括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乃至有益 的政治文明成果, 但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如果不顾 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 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仅不能解决 任何问题, 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2](p21)

  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之所以取得成功, 首先在于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改革开放, 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党充分 认识到,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活力之源。

  第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历 史发展转折关头提出来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 临困境, 中国结束“文革”, 百废待兴, 也面临向何处去的挑战。邓 小平坚决反对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主张进行改革开放。他说, “如果 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 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 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 , 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 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 我们的事业才 有无限的希望”.[3](p333)正是由于邓小平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 的历史性决策, 才有了改革开放事业;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开 放不动摇、不放弃, 才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邓小平不愧为中国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 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习近平总结 历史的经验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 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 招”.[2](p3)

  第二,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就 “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4](p81)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p113)他认为, 改革开放同革命一样, 对中国发展进步起到 根本性推动作用,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 改革 开放也同革命一样充满艰难险阻, 将要付出巨大代价。他激励我们党要 像干革命一样, 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极大干劲努力推进改革开放。此后 , 我们党反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 中国,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 社会的转型, 阶级阶层的变化, 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 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相继出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成为最大的 挑战和考验。习近平坚定不移地指出:“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 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2](p3)“改革开放是 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2](p1)党的十八大 以来,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取得 新的伟大成就。

  第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活力之源。马克 思主义认为,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 相适应。这些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 义社会,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总体适应, 但由于 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的问题, 从而形成体制上、机制上的一些弊端, 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改革开放就是调整乃至废除那些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旧体 制、旧机制和旧具体制度, 破旧立新, 创建新的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 , 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 习近平说, “改革开放是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强大动力”.[2](p3)

  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断深化,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 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勇于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 提和基础, 思想不解放, 就不可能推进改革开放, 也不可能有真正的 改革开放。如果说4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的起点, 那么正是由于这次会议本身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才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

  第一,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粉碎“四人帮”后, 百 废待兴, 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一些人主张继续贯彻执行 毛泽东生前所制定和实行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不能改变。他们甚至提出 “两个凡是”的主张。 (1) 显而易见, 如果这一主张占据指导地位 , “左”的错误及其严重后果就不可能纠正, 党和国家的工作将继续 沿着错误的道路进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敏锐地觉察到这个 问题的重要性, 以极大的政治勇气, 旗帜鲜明地指出, “‘两个凡是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3](p38)坚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牢固树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为从根本 上清除“两个凡是”错误, 为正确认识和评价党和国家的工作奠定了思 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 准问题的讨论, 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 端正思想路 线, 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用实践检验党和国家的 工作, 逐步统一思想, 真正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乱党乱国害民, 必须 予以否定, 永远引以为戒;“文革”前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极左路线完全错误, 危害极大, 不能再继续贯彻执行。与此相联系, 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 也是难以规避的。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 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强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 (p42)另一方面也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强调要“完整地准确地理 解毛泽东思想”, [3](p42)不能把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 更不能搞“ 句句是真理”那一套。这就为纠正错误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确定正确的 路线和方针政策, 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之初, 中 国一方面要拨乱反正, 纠正极左错误, 另一方面更要开拓前行, 并为 此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 想就是正确面对中国的实际问题, 从解决问题中寻找前进的道路。中国 当时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极左错误造成的, 这比较容易解决;有些是传统 社会主义机制、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只有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些问题, 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条件。只有解 放思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 邓小平强调,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思想解放了, 我们才能 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 解决 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3](p141)粉碎“四人帮”后, 我们党经过 反对“两个凡是”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逐渐在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方面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指出, 只有“解放思 想, 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 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正确改革同 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5](p10-11)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大胆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积极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第三, 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 次伟大觉醒, 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2](p2)40年来, 我们党形成了三次比较集中的解放思想和理论 实践创新。

  一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极左路线,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了“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确定了经济体 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方式方法。科学地把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土地的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全面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逐步推广企业 责任制。容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二是,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如果说,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解决了正确看待传统社会主义的问题, 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革, 那么邓小平南方谈话则解决了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 促进对资本主 义先进文明成果的借鉴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他说:“社会主义要赢 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 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 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计划多一点还 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p373)这个精辟的论断从 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 束缚, 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 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突出特点, 但由于其具体实现形式过分单一、僵化, 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邓小平主张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又要容许“外资”、“三资”企业发展。他强调既要坚持共同富裕, 又 不能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 党的十四大 解放思想, 实现新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为 补充的分配制度,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十四大后, 社会主义改革按 照这一新的理论和方针积极推进。

  三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进一步解放思想, 在一系列重 大问题上实现了理论创新,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历来重视制度创新和建设, 但把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1](p3)无疑是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改革 实践的重大发展。《决定》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 态文明。《决定》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 设,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 化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加强反腐 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加强和改善党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在《决定》精神的指引下,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 化。

  四、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看似简单的问题, 我们却 长期没有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由此产生了一 系列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 就在于从 根本上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始终坚持促进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 切实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国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不能脱离这个 最重要国情、最大实际。过分单一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脱离实际的公有 化程度, 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反而会挫伤劳动者的生产 积极性, 降低生产效率,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改革突破传统所 有制的束缚, 建立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调动了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深化, 我们进 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 济,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推进城 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中国的 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 逐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企 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 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中国根据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 转变政府职能, 让政府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第二, 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 就是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反复强调, 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改革开放要着力于发展、促 进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 国家才能强大, 人民生 活水平才能提高, 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化,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出口贸 易、外汇储备、工业制造、吸收外资和海外投资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中国正在崛起, 而推动中国崛起的正是改革开放, 是我们始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经济发展, 增强了 国家综合实力, 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 经济健康稳 定发展, 也为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文 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 验。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 重大战略判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推 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 健康发展”.[1](p5)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突破一道又一道难关, 取得巨 大成功, 一个重要经验是, 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坚决 支持。而其根本原因, 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使广大 人民群众从中收益、受惠, 得到激励, 看到希望。

  第一,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长期以来, 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似乎都对这一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为此, 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 也把改善民生, 特别是把解决温饱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邓小平从社 会主义本质和改革开放根本战略目标的高度, 强调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他说,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应当尽快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改革 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 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也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 供应越来越丰富, 民生很快得到改善。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民心, 更加 顺利推进。

  过去, 由于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片面、僵化理解, 分配中的平 均主义比较严重, 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 象。这就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降低了生产和经营效率。针对这 种情况, 我们改革分配制度, 使按劳分配制度能够更好地体现多劳多 得的原则。既坚持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方向和基本分配原则, 又容许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此, 我们确定并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带动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同时, 我国社会基本保障体系逐步改善,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 人才培养水平显着提高, 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民覆盖, 住 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进一步下大力改善民生。习近平强调, 要 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相应得到改善, 要让人民群众更多分 享改革开放成果, 有更多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大力推 进精准扶贫工作, 使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 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第二,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人们收入分配差距开始出现, 影响了一部分人生活改善和 积极性的发挥。因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 进一步深化改革, 调整相关 的方针政策, 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 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公平配置,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 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医疗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着力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通过税收等 方法调节社会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 配格局。从政策和投融资等方面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实现各地区共 同发展、共同富裕。

  第三, 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改革 开放始终根据人民的需要推进, 最终要落实到改善民生。改革开放是为 人民谋幸福, 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每项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 , 都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真正做到从人民中来, 到人民中去 .人民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而且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和强大动力。 党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 坚持党的领导, 有赖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 同时, 我们党又高度重视 群众的智慧, 及时总结和推广群众的实践经验。

  第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 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为引人注目。但这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 一个方面的成就, 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 成就。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作为推 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始终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 向努力。中国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 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 人民群众拥护党和社会主义, 坚决支持、积极 参与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教 育水平、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社会道德水平都明显提升。这既是改革 开放的成果, 也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条件。

  六、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各种关系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 处理不好就 会影响乃至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 甚至导致改革开放的失败。中国改革 开放的一个重要成功经验, 就是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各种关系 .

  第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是加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不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 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中国有了空前的大发展。从长远和全局来说 , 改革进程中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改革旧的体制机制, 精简机 构, 下放权力, 转变政府职能, 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有利于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在一些领域部门, 短时间内, 新旧制度过渡、新 老机构交替,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工作程序和发展速度。这样 , 就可能出现改革和发展相互矛盾的现象。如何处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 是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相互关 系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中国强调, 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 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促进发展为出发 点, 以实现发展为落脚点, 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实事求 是研究和解决问题, 尽最大努力减少因新旧制度的过渡、新老机构的交 替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 我们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坚决反对 以发展经济、维持GDP增长为借口阻碍、打压改革。

  改革、发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 持。但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 以及各种社会群体之间, 在经济发 展水平、改革开放程度、面临的实际问题等方面难免存在差距。改革、 发展有时也难以满足所有地区的利益和要求。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受 益者, 但在一些具体改革措施的落实时、在一些具体发展项目推进时, 也难免触及他们的具体利益。这样, 一些改革和发展的具体举措可能会 暂时遇到阻力, 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同时, 改革中老的矛盾 尚未完全解决, 新的矛盾又产生, 新老矛盾交汇会形成不稳定因素。 社会稳定出问题, 就会影响改革发展。要顺利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正 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们始终强调稳定是改革开放根本保 障,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在积极推进 改革开放的同时, 注意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持各地区、各民族之间、 城乡之间均衡发展, 克服改革、发展带来的差距, 以及因此而产生的 不稳定。我们妥善安置下岗、转岗人员, 以及因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而 离开土地的农民,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努力使 退休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低收入人员生活有保障。

  第二,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改革开放是 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 化体制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基础,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对其他领域的改革起“牵引作用”.[1](p7)这是由经济体制改革在整 个改革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 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而经济体制改革则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 的好坏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关键相适应, 经 济体制改革也必然处于各项改革的中心地位, 发挥关键作用。经济体制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 也涉及政治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要求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行使国家权力,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 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的成功经验是, 要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化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不能脱离经济体制改革孤立地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脱离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就失去正确的方 向和准确尺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上层建筑也会对经济基础产 生反作用。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变革, 对经济基础既可以发挥 积极作用, 也可能发挥反作用, 产生消极影响。一些政治体制改革脱 离经济体制改革和具体国情孤立地进行, 不仅它本身难以推进, 而且 还会伤害到经济体制改革, 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一直强调要积 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都与经济体制 改革有着密切关系。一是, 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其中包括推动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发挥它根本政治制度作 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这些制度的完善, 为经济体 制改革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 激发人民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的第一因素, 生产关系的调整 、经济体制改革,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营者 经营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除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还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 大力发 展基层民主。其中包括, 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 述职、问责等机制, 扩大人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开展形式多样 的基层协商;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 度, 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 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 利。三是,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不断提高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坚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 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 充分 发扬党内民主,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保证政令畅通, 坚定不移实现中 央决策部署。同时, 我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其中包括, 健全宏观调 控体系, 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设置,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 方式, 规范各级政府权限, 加快简政放权,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 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第三, 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 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发展的大局离不开深化改革, 国际大局 离不开对外开放。改革和开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加快经济发展, 需要引进海外的资金、技术。中国的产 品、设备、技术和资金也需要走向世界。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积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深化改革, 需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又进一步引领国内改革。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改革开放 既是改革的进程, 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一带一路” 建设把中国对外开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也为中国国内发展创造了前所 未有的机遇, 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论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继而又连续提出一系列支持发展农村经济的意见。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支持农村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农村发展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并且愈来愈好。

  路路美。从一条条泥泞的乡间土路到水泥路、柏油路,从出门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再到如今的通畅整洁连到家门口的通村公路,改革开放40年来,政府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一条条掩映在鲜花绿树中的农村公路,成为群众满意的致富路、幸福路。

  收入好。过去“一年做到头,两个空拳头”、“一天十分得,分红四角八”,这是一些贫困生产队对当年收入低微的口头禅。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政策放宽了,农民挣钱渠道多了,只要身体好,肯动脑又勤奋,处处有钱挣,农民收入快速增加。一些民营企业主、个体专业户、物流经贸大户的收入更为可观,年收入数百万、数千万元不在少数,上亿元的也并非鲜见。

  服饰靓。过去,农民穿的衣服大都是由自己种的棉花经纺纱、织布,再由缝纫师傅上门制作而成,脚上穿的布鞋也是妇女自己粘门布、剪鞋样、纳鞋底等手工制作。兄弟姐妹多的农户,所做的衣服往往是阿大穿了,阿二、阿三接着穿,最后补丁连补丁,家境特别艰难的直至是衣不蔽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旧社会对贫苦农民穿着的真实写照。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的穿着逐步有好转,而改革开放至今,农民的穿着更是大大改善,穿土布衣服的早已成为历史,现在也只有在村民俗风情馆才能看到。眼下,农民所有穿着基本都是从外购买,剪布定做的已很稀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穿着上尤显多姿多彩,靓丽时尚。

  住房变。建国前,一些贫困农户因住房破旧简陋,又长年失修,导致“晴天屋里晒日头,雨天屋里张钵头”。过去农户家庭成员多,住房紧张,多数农户一个房间中要搭好几张铺,老的小的几代人同居一室,十分拥挤不便。建国后,农民住房逐步有所改善,也有少数将草棚改造成瓦房。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加,手头有钱,改善居住条件的力度更大更快,广大农民兴奋地说:“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民住房变四变。”哪四变?一变由草棚改成瓦房,二变由平房建成楼房,三变由二层楼改成三层楼,四变由分散居住到集聚点或城镇居住。

  精神爽。四十多年前,农民整天泡在田里与泥巴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业余生活非常贫乏。改革开放后,农村经营体制变了,农民自由了,特别是土地流转后,更加轻松了。农民离田上岸,摆脱了往日田间劳作的负担和压力,有时间到村(社区)享受文化生活、到集镇和美丽乡村看看、到河边绿道及城乡公园散步休闲,既观赏美丽环境,又强身健体。据旅游部门反映,现在农民外出旅游已成为他们的主要客源,国内著名景点游、出国游的农民每年大幅度增长。广大农民通过旅游,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振奋精神,愉悦心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甜甜蜜蜜。

  细细观察、体会,其实农村这四十年来的变化还有许多,举不胜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应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证明。

  改革开放论文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耳旁回想着这首《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总指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形象似乎在我眼前浮现。

  回顾40年前的中国,我们努力挣脱了思想的束缚,我们焕发了新的活力,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一路走来就是40年,40年来,无数人用青春,鲜血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用高瞻远瞩,排山倒海的气魄,从争取了独立自由的胜利走向了新的辉煌。如果说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那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40年的征程,如今的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重新屹立于世界。改革开放的中国40年间,正悄然无息的发生巨大的变化。

  还记得小时候,常常问爷爷他们小时候是啥样子的生活。所以78年前的样子,零碎的概念都来自爷爷的唠叨和一些书上记载。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所有人都放下手头的事情,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大家满大街德发传单、搞武斗,吃大锅饭,忆苦思甜,大炼钢铁,用各种各样的票买东西……而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生活是异常艰苦的。据爷爷说,那时候,一家六口人挤在两件破草屋里,一天三顿吃的都是臭地瓜和烂菜叶,根本就吃不饱,更别提白米饭了。家里养只鸡鸭都是违法的,属于资本主义尾巴,要被揪出来批判的。当时,为了贴补家用,爷爷偷偷养了一只鸡,下了几个鸡蛋舍不得吃偷偷拿去卖,有一次,年幼的爷爷不懂事,跟买主说家里只有一只母鸡,结果人家嫌不够新鲜不要了,爷爷因此被太爷爷狠狠地打了一顿。

  就这样一个农民家庭,在40年后的今天,出了两个大学生,这是爷爷当初远不敢奢望的。每每看到我和弟弟,爷爷总会感慨的说:“没想到我们也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家也能出两个大学生!”说完这些,爷爷总不忘说:“多亏了改革开放啊!”

  是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一切都是天方夜谭。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全国各地的上空轰隆隆响起来了,它惊醒了每个人的灵魂,惊恐、担忧、兴奋、愤怒……什么样心情的人都有。随着改革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在全国汹涌澎湃地涌动,打破铁交椅、砸烂铁饭碗;在农村分田到户,实行一家一户生产,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和过度到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种想法、各种心情的人都有,担心者,害怕失去自己的官位、舒适的工作,怕动脑筋、不思进取的一些机关干部,怕再也不能“一张报纸,一杯茶,吊儿郎当混一天了”。农村的一些懒汉二流子,怕再也不能“干活不出力,动动嘴,伸伸腰,舒舒服服拿工分了”;欢呼兴奋支持改革者,觉得改革给他们废除了一道道“紧箍咒”,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真正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可以甩开膀子大干―番事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人民,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大陆一隅的这个小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让我感叹不已。不久前的一个月夜,当我漫步在村道旁林荫下的时候,远处广场那边隐隐传来优美的音乐声,我不由得加快脚步,以图瞧个究竟。接近广场,只见男女老少一群人正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洋溢的笑容,把人带到一个诗一般的美妙世界,广场上仿佛有一股脉脉的欢乐气息正在弥散,感染了周围的人们。月色美,歌声美,舞姿美,人也美,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人们:生活是甜蜜的!

  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更多的不是为了回忆昨天,而是为了面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