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党建工作计划 > 2021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

2021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目的及建议

时间:2021-07-15 16:24 党建工作计划
  “减税降费”具体包括“税收减免”和“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两部分。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21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目的及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目的及建议

  税费是企业运营的主要成本之一,减税降费是促进企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经济复苏,我国相继出台了增值税税率下调并档、放宽小微企业标准并加大优惠力度、提高科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

  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减税政策的执行成效显著:2020年上半年约九成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了增值税,2019年749.1万户小微企业受惠于所得税优惠政策,重点税源企业研发支出“十三五”期间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速……这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让我们对2021年的减税政策充满期待。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减税政策主要有三项:一是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二是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该部分所得的税负仅为2.5%;三是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的政策,并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对比不难发现,今年的减税政策在变与不变中发挥着税收调控的积极作用。

  不变的是,税收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和促进科技进步的初衷。在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总基调不变的背景下,从2016年的减税降费,到2017年的进一步减税降费,继而2018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2019年的实质性减税降费……今年的减税政策在充分保证制度性减税的持续性的同时,回应了市场对减税降费的预期。

  变的是政策组合的调整和力度的加强。2020年,受疫情影响,政府强化了阶段性政策,主要是延长前期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今年的减税政策,强化了制度性减税,并加大了优惠力度。以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起征点为例,从2018年开始的每月3万元,到2019年每月10万元,再到今年的15万元。起征点的逐步提高会大幅度扩大减税政策的覆盖范围。

  小微企业在我国占到企业总数的70%以上,是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扶持好这部分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的局面就会基本得以保证。但小微企业抵御经济波动和行业竞争冲击的能力较弱,因此,新“政策红包”的主要接收者以增值税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企业所得税中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表明国家对市场中小微主体的关注与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创新仍然是税收激励的重要取向。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减税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助于保持创新的原动力并实现创新的快速转化。面向创新,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了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多项政策。新出台的政策强调了两个要点,一是延续执行研发费用75%的加计扣除政策,二是对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给予100%这样一个更大的优惠力度,体现出国家对创新研发的支持以及对特定行业的关注。不难发现,这一减税政策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目标高度契合。

  企业活则经济活,企业优则经济优。企业队伍的扩大和经营效益的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和发展质量的不断优化,实现经济发展和保证就业的目标。

  2021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目的及建议

  在2020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突破2.5万亿大关后,2021年减税降费的重点任务也从规模转向提质增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

  相比之前中央对减税降费更多使用“加大”或“强化”等词来概括,2021年的减税降费在强调政策持续性的同时更注重其完善性。在财税界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未来税费调整继续扩大规模的改革力度有限。

  伴随着减税降费作为一项制度性政策安排后,财政手段将更多在收入再分配上做文章,而通过税收来调节收入结构以促进消费,成为2021年减负目标的一个主要改革内容。

  2.5万亿减负任务

  自2019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中我国一直坚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以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在政策连续实施两年后,2020年减税降费规模达到了2.5万亿。

  2020年12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前11个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已达23673亿元。其中2020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6408亿元,2019年年中出台政策形成翘尾而新增的减税降费7265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从目前情况看,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全年为企业减负超2.5万亿的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对比前一阶段减税降费目标,2020年的财政政策在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同时,更多强调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的举措。

  税费减免方面,疫情防控期间,中央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增值税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0年年底。同时允许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至2021年缴纳。对除“两高一资”外所有未按名义税率退税的出口产品,全部实现足额退税。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曾表示,疫情期间,实施社保助企“免减缓”行动后,2020年2~6月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共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5769亿元,缓缴431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费1.6万亿元。

  然而和疫情期间出台的阶段性政策相比,减税降费还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安排,让纳税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以增值税改革为例,2019年我国把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同时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澳洲会计师公会中国华北区委员会委员吴嘉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我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随着企业减负规模不断增加,这项改革也发展成一项制度性政策。“相比以前部门出台的阶段性政策文件,制度性政策的约束性更强,对企业而言,稳定的政策更有利于企业制定稳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发现,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新出台了7批28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监测,我国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下降1.2个百分点,2017年下降1.9个百分点,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后下降了6.9个百分点,2020年这一数字的下降幅度更大,1~11月份的数据显示,已经下降了9.2个百分点。

  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表示,减税降费是一项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财税政策抉择。目前税务部门从税务总局到各省、市、县税务局,均成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减税降费办公室,对各项减税降费任务逐一分解细化,一茬接着一茬干,对标对表盯着抓。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新增的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其中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2.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减负要提质增效

  随着税费负担持续下降,市场主体活力在持续增强。然而“十四五”开局之年,减税降费如何在2.5万亿基础上实现提质增资,成为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落脚点。

  业界观点认为,作为一项制度性政策,减税降费一定是围绕着企业减负的目标继续向前推进,但规模上可能不会像2020年那样强调更大力度,而是转为稳定发展。

  2020年受疫情影响,减税降费政策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更强调市场主体的复工复产复销,通过政策调整帮助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税务部门一项重要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程俊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新发展格局下,税务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是收税,提升服务效能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是“十四五”期间税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税务人员应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税务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作为逆周期调节政策,2020年减税降费政策在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让市场主体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根据政策安排,我们把税收优惠减免节省下来的资金,用来持续改进和升级数字化控制系统,这提升了企业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重庆三峡电线电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电缆”)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人士介绍,2019年以来,三峡电缆分别享受了增值税税率由16%降至13%、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等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在202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仅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综合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就让企业累计减税150余万元。

  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重庆新增减税降费454亿元。然而相比减税规模的持续增大,2021年减税降费应进一步巩固其成效,比如要在小微企业减税,以及社保费减免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未来减税降费的趋势将不再是一味扩大规模,而是提质增效,要在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开展结构性减税降费,使受益主体集中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一位财税人士对此分析称,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2021年做好“六保”工作的重要性突显,而通过税收政策调整中小微企业的税负是助力企业纾困的关键。

  改革转向消费驱动

  减税降费如何提质增效?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特殊时期的减税降费需要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以往通过减负实现的改革效果,现阶段可能更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事实上,为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此前我国对间接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增值税税率下调成为企业减负最明显的一个举措。截至目前,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后,国务院又把原适用16%税率的调整为13%,而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后,又统一把原适用10%税率的调整为9%。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测算,增值税税率下调为企业减负规模超过1万亿。对于2021年增值税税率的调整预期,多位税务人士认为,基于2021疫情还将持续存在,大规模减税降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间接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并加大了财政收支压力风险,因此2021年增值税税率简并以及继续下调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此背景下,对直接税进行调整成为改革预期,其中通过税制调整促进消费,成为新发展格局下减税降费的新目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推动消费扩大内需,从短期看就是让大家放心消费、愿意消费。“要让大家愿意消费的前提是得有钱,这需要扩大和稳定就业,并提高就业的质量,然后才能改善收入预期,刺激消费”。

  尽管增值税税率下调后,企业账面利润会增加,这为企业给员工涨工资提供了可能性,但最终能否实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仍需要持续关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收入,而减轻其所承担的税负其实就是在增加收入,2021年的减税降费应该从直接税改革切入。”一位财税人士如此分析。

  基于新个税法已经引入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内容,未来改革可能更多是完善抵扣项目。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认为,新个税法已经平稳过渡两年,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也应该和经济增长实现挂钩或做出适时调整,这才能最大程度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负。

  以子女教育为例,根据个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但现实中,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远远超过这个水平,未来扣除标准是否可以实现浮动调整也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让个税体制更加公平也成为“十四五”期间个税改革进行结构调整的根本。上述财税人士认为,基于个人所得税和民生最贴近,因此个税的调整也具有更多的政治意义,从目前看,个税调整的重点不再是大规模减税,而是要让税制更加公平,让更多纳税人有获得感,这是改革最有效的部分。

  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在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适时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修法,合理扩大纳入综合征税的所得范围,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当前改革应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也就是个税的覆盖面,只有这样改革,效果才能让更多人享受。

  对于未来要扩大综合征税所得范围,施正文预测,从计税模式上看,经营所得与目前施行的综合所得比较接近,两者都采取累进税率,未来并入综合计征的可能性较大。

  2021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目的及建议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政策是保持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出新一轮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减税降费举措,是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有为之策。

  增值税改革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实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将增值税由工商业扩大至服务业,通过消除服务业重复征税等弊端,使税收制度顺应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发展、适应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分工协作发展以及跨国服务贸易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崛起,有利于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把减税降费作为稳增长、稳预期的核心来讨论,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虽然我国经济增长态势持续向好,但内外部发展风险持续加大。在此大背景下,财政政策的作用备受关注。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进入长周期。虽然新产业革命浪潮快速发展、创新全球化不断深化,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加之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新兴经济体经济脆弱性加大,2019年全球经济走势不确定性有所加强。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经过长周期的高速发展后,既有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近期,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同时面临内外两个转型市场的挑战,营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遭受考验,需要相应的财政利好政策来保驾护航。

  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长期利好。那些企图动摇企业信心、唱衰中国经济的图谋注定不会得逞。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规模减税降费必将为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打造有定力、有韧性、有温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增长定力。

  针对全球经贸动能回落、国内周期下行、贸易战拖累外需等周期性因素,2019年宏观政策强调逆周期调节,通过减税降费,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为此,尤为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把握主动。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增长韧性。

  减税的目的不仅是缓解企业压力、保持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经济结构。要通过减税,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的同时,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新动能和新供给。

  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活微观主体活力,挖掘传统动能增长潜能。

  要加强制造业自主创新,培育经济新动能,着力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最后,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保持经济增长温度。

  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引导市场更好发挥主体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要做好对民营企业的引导,确保减税降费的“三个受益”:

  一是小微企业受益。

  实施更大规模的普惠制减税降费,为的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二是大型民营企业受益。

  大型民企是国家产业体系和制造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收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通过减税降费,有助于推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多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创新型企业受益。

  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结合近期科创板推出,政策对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望增强。相信通过包括融资、减税、补贴、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将有效改善科技型中小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