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总结与计划 > 贷款风险集中度问题整改措施

贷款风险集中度问题整改措施

  

   从贷款人角度来考察,贷款风险是指贷款人在经营贷款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贷款风险通常是对贷款人而言的。贷款风险是可以度量的,贷款风险具有可测性,可以通过综合考察一些因素,在贷款发放之前或之后,测算出贷款本息按期收回的概率。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贷款风险集中度问题整改措施

  1.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准入管理。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

  2.加强预警监控。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加快信贷调整。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

  4.加强贷后管理。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5.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

  2.信贷风险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第三章贷款风险防范措施为强化贷款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根据《贷款通则》、《合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做好以下防范措施:1、公司信贷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贷款通则》、《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及自治区金融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信贷管理制度,熟悉和掌握其内容,要求从思想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信贷人员充分意识到只有遵守法律、法规及公司信贷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贷款的放款质量,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贷款的产生,只有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办事才能保障贷款的安全,更好地清收不良贷款,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信贷风险。2、找准市场定位,分散信贷风险本公司立足“三农”,按照“小额、分散、安全”的原则,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本公司信贷员一定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农村种养殖户生产和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贷款结构,分散贷款风险,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3、严格办贷程序,健全制约机制,控制信贷风险的产生根据公司有关信贷管理制度规定,认真审查贷款的发放对象,对照贷款的基本条件,确保贷款投放效果。严格办贷程序,要做到:一是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提高放款质量;二是要实行“三岗”分离(三岗:调查岗、审查岗、决策岗),制度健全,相互制约,控制人情贷款和低质量贷款的发生。贷款调查岗负责贷款调查评估,承担调

  3.信贷风险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1、加强准入管理。

  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2、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

  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3、加快信贷调整。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

  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

  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

  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中国,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4、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

  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5、培育合规文化。

  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4.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范贷款风险

  企业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为强化贷款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根据《贷款通则》、《合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1、公司信贷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贷款通则》、《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及自治区金融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信贷管理制度,熟悉和掌握其内容,要求从思想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信贷人员充分意识到只有遵守法律、法规及公司信贷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贷款的放款质量,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贷款的产生,只有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办事才能保障贷款的安全,更好地清收不良贷款,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信贷风险。

  2、找准市场定位,分散信贷风险本公司立足“三农”,按照“小额、分散、安全”的原则,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本公司信贷员一定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农村种养殖户生产和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贷款结构,分散贷款风险,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3、严格办贷程序,健全制约机制,控制信贷风险的产生根据公司有关信贷管理制度规定,认真审查贷款的发放对象,对照贷款的基本条件,确保贷款投放效果。严格办贷程序,要做到:一是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提高放款质量;二是要实行“三岗”分离(三岗:调查岗、审查岗、决策岗),制度健全,相互制约,控制人情贷款和低质量贷款的发生。贷款调查岗负责贷款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也是第一贷款清收责任人。贷款审查人员负责贷款风险的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贷款审批人员负责最终决策的责任,也是第二贷款清收责任人。

  4、建立审贷会审批制度,层层把关,严格控制信贷风险一是公司开业初期,贷款金额不论大小一律报公司审贷会审批;二是公司业务正常运转后,按授权范围,信贷员经调查核实后报总经理审批;三是超出公司授权范围的大额贷款,由公司审贷会研究审批,确保新投放贷款的质量。

  5、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降低信贷风险实行贷款岗位责任制,把贷款管理的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各环节的责任明确到岗位、到人,对违规违纪贷款按调查人、责任人追究经济的、行政的和赔偿损失责任。具体根据有关规定执行。

  6、做好贷后检查降低贷款风险贷后检查是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信贷人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定期和不定期对借款人(企业)贷款用途的使用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对有可疑因素的应尽快采取预警措施,保证信贷资金合理运用和贷款本息按期收回。

  5.银行信贷风险应怎样防范和化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

  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一、信贷风险的成因第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

  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

  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

  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

  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

  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

  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

  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

  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

  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

  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

  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

  比如:有的银行采取放贷收息;有的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发放高额贷款等。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与对银行的利润指标管理存在矛盾。

  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困难,从而使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

  因此,目前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既有银行内在原因,。

  6.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主要有哪些措施

  2005年,银监会还实施分类考核,进行监管的差异。具体思路如下:不良贷款

  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好地监测和评估的股权分置改革后,应特别注意的新的不良率贷款,看它是否能够达到国际较好银行水平,也应对新成立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不良贷款。同时,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中心,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信贷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相对较小,应特别关注集团客户,以及相关的贷款和风险管理情况。对于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差,历史包袱沉重等工作条件,应加强信贷资产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同时,切实按照相关的标准和准确的贷款分类,基地搞准不良贷款在不良贷款“双降”的标准,而固利,增加经费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充实资本金

  贷款风险集中度问题整改措施

  一、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贷业务是目前我国银行的主体业务,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也不例外,“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也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由于银行信贷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

  (一)信贷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个人道德而产生的风险。农发行的信贷道德风险,主要是信贷工作人员,因个人道德修养不高或是非标准不清,违反信贷规范,主观故意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受理和调查评价阶段时。信贷人员不按照规定受理贷款申请,不严格执行贷款准入条件和限制性条件要求。在审查贷款申请资料时,不认真审查,甚至帮助贷款客户弄虚作假,人为忽略材料的完整性、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夸大客户经营业绩,隐瞒事实真像,只反映借款人合规性信息,而对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提及较少,甚至主观回避主要风险点。决策者只是在调查人员提供的信息上分析决策,无法掌握借款人的风险信息,从而在贷款审批和发放时,难以对贷款风险全面掌握、客观评价和有效控制,致使信贷项目从开始就有损失的可能。二是贷后管理阶段。在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忽视对借款人贷后经营情况变化的跟踪了解,没有对贷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缺乏对经营风险的理解,因而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风险,导致贷款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道德风险还客观存在于借款人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法人代表、主要股东和重要管理者不讲诚信、恶意骗贷、抽逃资金、转移资金等。我行金玉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的贷款风险就是这样的例子。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有关人员素质低下,同时还与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等之间的矛盾,有关人员的不良嗜好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二)信贷操作风险。县支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监督不力、责任认定不到位。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农发行内部及有关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而非内在性的和制度化的检查,由于这种检查不能从体制上查找原因并加以整改,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二是关键岗位制约制度执行乏力。尽管先行制度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但这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制度的执行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借口而大打折扣。从目前看,认真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主要有贷款前调查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抵押担保风险、贷款使用中的风险、清收中的法律障碍、受偿中的风险、处置风险等等。从考查、发放、管理整个过程梳理分析,半数以上是由道德因素造成的,另外主要就是操作风险。三是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控制滞后。农发行与各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依然严重,借款人往往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授信,导致各家银行竞相通过放松担保条件等手段进行竞争,既不利于信贷市场竞争环境,又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处置。农发行自身内部信息也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的问题。目前的信贷监测工作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各种监测方法和对象相对独立,只注重重点监测,全面监测较少,这样就有可能出现监测死角和盲区,有些风险就不能及时发现和揭示。

  (三)信贷体制风险。县支行信贷体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风险识别体制存在缺陷。一是判断客户贷款风险的手段比较单一,通常仅依赖于客户提供的会计报表、帐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因素,而由于多种原因,企业通常会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误导银行,导致银行无法掌握客户真实的经营及财务状况,贷款从受理审查之日就处在高风险之中。二是缺乏行业研究和客户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从长远看,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贷款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预计的系统性风险。信贷风险监测存在缺陷。一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内部上下级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从银行内部体制看,总行与分支行在信贷管理中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信息不对称,上级行将贷款权限上收,下级行在审贷和信贷管理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不会在贷款的风险控制中投入更多的成本,信贷人员因惧怕贷款责任终身制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惜贷”等策略。另一方面银企信息不对称。从银行与企业看,银行贷款主要依据客户提供的综合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等识别和认定贷款风险,由于所掌握和愿意披露的信息的多少和内容的不同,容易影响贷款的发放和风险的防范,从而绕过银行相关制度的约束。二是监测制度不完善。农发行没有建立有力的贷款客户信息反馈系统,不能对每一贷款客户进行经常性的跟踪检查,无法准确掌握贷款的使用情况及企业的经营效益状况,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没有进行差别管理,贷后管理重心不突出,资源配置不足与浪费并存。

  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是农发行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实施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工作、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我们应该从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入手来加强防范信贷风险:

  (一)加强员工教育,防范道德风险。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贷人员的思想防线。信贷人员只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信贷活动中主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必须加强信贷人员“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岗位工作的保证,对信贷人员尤为重要。要从熟悉业务、顾全大局、秉公办事、恪守信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六个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融入信贷管理工作、贯穿贷款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二是遵纪守法教育。重点学习金融违法犯罪的种类、构成要素、处罚及量刑,使信贷人员明白哪些信贷行为是违法犯罪,触犯了会受到怎样的刑罚,达到不越“雷池”的目的。加强案例警示教育,通过组织信贷人员学习上级转发的案件情况通报、举办法制教育培训班,剖析案件根源、历数犯罪危害、反思自身问题,不断增强信贷人员的守法合规意识,自觉规避和抵制信贷不廉、不法行为,防范道德风险。严查贷款违纪违法行为,通过采取向社会公开承诺、设立举报电话、建立贷款回访制度、加大信贷检查监督频率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信贷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对违规违纪的,给予限期收回贷款、退回违规所得、经济处罚以及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诈骗等违法行为,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三是爱岗敬业教育。爱岗敬业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员工只有爱岗敬业,才会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会积极作为并追求工作的完美,并将个人行为与单位目标保持一致性。因此,要把培养信贷人员爱岗敬业意识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理论探讨以及“行业树形象,岗位树标兵”等活动,用正面的典型引导人、激励人。同时,要强化制度约束和责任追究,用反面的教材警示人、告诫人,使信贷人员自觉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在信贷管理活动中,时刻坚守道德防线和法律制度防线。

  (二)提升员工素质,防范操作风险。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全体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风险意识,防范信贷风险。一是要对进入信贷岗位的专业人员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信贷员一般须有正直、踏实和谨慎的素质;二是要注重信贷人才的培养,既要做好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法律诉讼知识、心智技能的培训和锻炼;三是要通过以老带新,实施师徒帮教制,使每一位信贷人员都具有识别风险、把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四是要实行奖勤罚懒考核,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业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业绩差的给予处罚;五是要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按照《基本信贷制度》的规定,实行行长(经理)负责制,同时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凡是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力度,防止出现“踢皮球”现象。

  (三)加强授信管理,优化贷款结构。一要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评级把信贷风险防范的重点从事后监督转为事前防范,以风险分类的标准衡量潜在客户,优化客户选择。二要运用信贷组合原理,分散贷款风险。通过对授信业务的对象风险评级组合、行业类别组合、业务品种组合、业务回报率和期限组合,来防范和分散授信业务在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上的集中风险,也要尽可能规避社会经济环境和周期的风险。同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变化、资金往来情况等,适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从而保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统一。三是要注重搜集分析主要股东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诚信信息,防范个人道德风险。加强与税务、海关以及司法部门的联系合作,多渠道查询有关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纳税信息、诉讼信息等;要引进并利用好个人征信系统,强化同业合作和信息共享,查询是否有有信贷违约等不良记录和信用劣迹。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一是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度,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在信贷员开展定期调查中既要根据借款人的经营效益,更要重视其现金流量,还要了解和掌握非财务因素、信用支持情况等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风险评价;二是充分利用CM2006系统、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和人民银行的征信查询系统,了解借款企业在所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付息情况、企业大事记、财务状况等信息,预测分析借款人下一阶段的经营趋势,对有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三是我行要与法院、工商、税务、经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

  总之,对信贷风险防范管理来说,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是前提,构筑以人为本体制是保证,明确业务市场定位是方向,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手段,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结合,转移和规避信贷风险是目的。

  贷款风险集中度问题整改措施

  1浅谈高校贷款的必要性

  高校之所以必要贷款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自身收容学生增加,开设业务增多。正如《红楼梦》中王熙凤所说:"大有大的难处"。高校维持日常的正常运营的开支量很大;第二,国家的财务拨款支持鞭长莫及或者不足。在我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分到的中央财务支持十分有限,根本不足以维持高校的日常运营;第三,高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高校想要做大做强,没有充足的资金后盾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第四,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分灵活,为高校向银行借贷提供了多种优惠的政策,很多地方高校有当地政府做担保,比较方便且容易从银行借贷到资金;第五,现代社会,高校可以经营很多盈利性业务,也就是说高校可以通过作为独立的法人进入到市场经济中获得经济收益,高校具有偿还银行债务的经济实力。

  2高校贷款具体风险详谈

  高校贷款存在的具体风险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校外在环境存在的借贷风险,这类风险往往难于控制,对高校借贷的影响比较根本,而且该种风险本身的风险性就很大;另一个是高校自身经营管理导致的借贷风险,此类风险是高校内部产生的。中国有句古语说:"外界的忧患可以抵御,内部的问题才最难解决也最致命"。因此,高校因自身原因所承担的借贷风险往往容易演变成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高校的破产。接下来,笔者将就这两种风险进行具体的介绍。

  (一)外界环境中高校贷款的风险

  外界环境中的高校贷款风险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高校的信誉风险。在我国,具备公共事业性质的单位一旦爆出丑闻就特别容易导致一边倒的舆论攻伐,高校尤其明显。一旦高校有负面新闻被爆料出来将会引发社会对高校的普遍批评,造成高校声誉扫地,再难借贷到银行的贷款,而且正在借贷的资金合同存在很大的会被解除的风险;第二,高校与政府、经融机构的关系存在的风险。当下高校向银行贷款往往是由地方政府做担保人,原本借贷人,经融机构,担保人三者的关系明确而且稳定,但是,如果政府是担保人,高校是借贷人,银行是提供贷款的经融机构,那么原本纯粹的三者关系就会变得十分复杂。政府对高校的经营事业难免指手画脚,而且政府与高校中涉款人员往往会中饱私囊一部分,造成高校贷款存在亏空,高校对借贷资金的管理缺乏绝对的自主性,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督。三者的关系很多时候不明确,这对于高校借贷有害无利,增大了借贷的风险;第三,外界经济环境的风险。高校所经营的营利性项目承担着较大的经济风险。

  (二)高校自身经营管理存在的风险

  高校自身经营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需要承担财务部门容易贪腐的风险。对于高校从银行借贷来的资金,由于监督管理不善,管理资金的财务部门人员往往无法抵御诱惑,从中挪用或者直接贪墨,这是高校需要承担的最大的内在风险;二是高校承担资金投资使用的风险。高校如果缺乏理财高手或者善于投资的人才,就无法充分利用从银行借贷来的资金,不仅无法发挥资金的作用,反而使高校在投资活动中担负更高的债务,最终债台高筑导致破产。

  3降低高校贷款的风险,科学管理高校财务的若干建议

  (一)明确借贷活动中的关系

  高校应该提出明确借贷活动中的三方关系,将三方的义务内容与权力范围明确地写明在合同契约之中。通过合同限制政府部门作为担保人的权力,其应只有监督的权力而无涉款的权力以及干涉款项使用的权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样有监督借贷资金使用的权力,而无中间撤资的权力,否则承担高于借贷资金的赔偿。明确借贷活动中三者关系的同时,高校应该尽力搞好与担保人以及经融机构的关系,降低借贷的风险。

  (二)优化高校的财务机构

  高校自身应该优化其财务机构,并建立廉政监督小组,以监督所贷资金的使用去向。优化财务机构,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一笔资金的去向明确,数目明确。高校首先需要启用具有资金管理能力的人才,并对所用之人的品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成立资金监督小组,严格监督资金的用度。

  (三)慎重向银行贷款

  高校要对贷款之事慎重再慎重,贷款虽然好,无奈风险大。向银行等经融机构贷款之前首先需要有全面严密的规划,要对借贷资金的数目,资金的使用方向,借贷资金未来靠何种方式偿都必须有全面的规划。高校要有未来稳定的可偿还资金来偿还贷款,这一点十分重要。比如,某一高校有一个附属医院,该附属医院每年的稳定经济收益为五百万元。那么该高校就可以向银行借贷五千万,期限是十五年。在未来十五年,高校有附属医院作为银行贷款偿还的稳定收入。如此做,是降低高校贷款的风险,避免债台高筑而导致破产。

  (四)妥善经营高校的盈利业务

  高校要妥善经营其所开设的盈利性业务,确保高校的经济收益健康,稳定。高校盈利业务稳定收益为高校按时偿还银行等经融机构的贷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高校贷款的外界风险。

  (五)引进社会资金,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要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一些业务项目上建立校企合作经营的模式。在今天,校企合作具有美好的前景,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企业为高校提供管理经验、经营方法以及资金。高校可以将一些项目交给企业去完成,获利后按合同分配利润,也可以与企业共同经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的互惠,平等的原则。

  (六)引进政府资金

  高校毕竟是研究学问之所在,培养人才之所在,所以工作重点还是应该在于学术研究。高校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工作,承揽更多的国家科研研究项目,从政府那里获得资金支持。政府资金的引进可以减少高校借贷的金额,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校贷款的风险。此外,政府的资金投入更加稳定而且是无偿的,所以更有利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4结语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日渐强盛,高校终有一天会摆脱向银行贷款维持经营的枷锁。但是,就目前的教育发展形势而言,贷款维持高校的发展仍有其积极的作用,要远大于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只要高校科学预算,妥善经营,就可以降低贷款的风险,最大化的发挥从银行中借贷来的资金优势,不仅推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还能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