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党风廉政建设 >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3篇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3篇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般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全会通过的《建议》,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总结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清晰展望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一年来党和国家工作,深刻阐明了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要考虑、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作出的重大部署,顺应时代和实践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和期待,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奋力书写新发展奇迹,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全会《建议》起草工作。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同志、王沪宁同志、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今年4月上旬,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起草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强调要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成立7个月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反复进行讨论修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4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文件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在全会上,根据中央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又对建议稿进行了认真修改。

  这次全会文件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四五”规划编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对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认真研究、逐条分析,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可以说,全会《建议》是一个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成果,是一个充分反映社会期盼、专家意见、基层经验的成果,是一个生动体现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成果。

  《建议》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一、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有利条件和重要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这个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加以把握。

  (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他还警示,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完全展开。尽管如此,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21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十三五”时期累计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今年年底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肯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将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如期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

  (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一点,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第二点,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点,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点,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第五点,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也要看到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准确认识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从国内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关键是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既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解决起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深刻认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信心。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可以说困难前所未有。疫情的冲击是一时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外部冲击倒逼我们加快了自主创新步伐,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当时提出来时指的是本世纪头20年。在20年后的今天,对战略机遇期如何判断,是一个重大问题。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过去大环境相对平稳,风险挑战比较容易看清楚;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一个典型例子。回想年初疫情刚刚暴发时,情况是多么危急、压力多么巨大。现在大半年过去,我们不仅没有被疫情击倒,反而成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范,今年我国将是全球唯一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反而实现更快跃升。总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二、准确把握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建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应当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建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需要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这“五个坚持”,是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建议》提出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建议》对“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对上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都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这样表述,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建议》从12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建议》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等等。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议》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等等。

  3.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建议》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比如,强调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等等。

  4.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议》从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等等。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议》从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调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等等。

  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建议》从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3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调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粵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等。

  7.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议》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3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比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等等。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议》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等等。

  9.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建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议》从3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这其中提出了一些重要举措,比如,强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等。

  10.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建议》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议》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一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等。二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强调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调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等。五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六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调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培育养老新业态等。七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

  11.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议》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金融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等等。

  《建议》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12.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议》提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建议》围绕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出了一些重要举措。比如,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等等。

  三、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和重要着力点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

  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面对严重的外部危机冲击,我们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环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最高时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有实践基础的。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我国商品零售额即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今后还有稳步增长空间。从供给看,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只要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

  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党中央作出构建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已有5年,各方面已形成高度共识,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使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促进,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把握工作着力点。

  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渠道和平台,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

  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为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从事研究开发、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保障,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效力。

  三是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即使向外转移也要想方设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四是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五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坚持问题导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要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团结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建议》从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做到令行禁止。要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古人讲,“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历史教训深刻启示我们,一切脱离人民、偏离人民、背离人民的政治力量,终究会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失去人民的支持。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要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要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并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就提到了如果发生了非典那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我们怎么办的问题。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9个方面强调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着重要求领导干部肩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证明了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要密切关注那些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综合研判、统筹谋划、有力应对,尽最大努力避免其发生。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既要敢于斗争,勇于碰硬,又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团结大多数,搞好大联合,不要四面出击,不搞关门主义。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善于利用多边机制,更好利用国际体系的力量遏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要做好宣传特别是外宣工作,树立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次党中央制定规划建议,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要根据《建议》制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地方规划,注意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各地区编制本地区规划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能搞层层加码。要坚持和完善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完善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开创我县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十三五”时期莘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过去的五年,很不平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全县经济稳中向好,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社会大局和谐安定,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难度较大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16.8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5.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达到10.9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79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达到28700元和16300元,较2015年年均分别增长9.35%、10.93%。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6.6:46.7:36.7调整为2020年的31.6:17.7:50.7(预计),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聊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高效集约蔬菜基地达到300处,“三品一标”品牌达到296个。莘县化工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综合性化工园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3家,预计2020年总产值可达170.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25%。全县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农村电商服务半径村庄覆盖率达到70%,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预计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将由2015年末的36.7%提升至50.7%。

  三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支撑能力持续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青兰高速、莘南高速、范辉高速、德上高速穿境而过,形成三横一纵“丰”字型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86公里,农村公路达3425公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步实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35千伏以上变电站达30座。

  四是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就。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高铁新城概念性规划、各镇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等工作。累计启动实施棚改项目28个,完成投资47.84亿元,实现了5800户17000余人迁入新居。城镇建设品质持续提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气代煤”“电代煤”4.8万户,15万户农村居民“气代煤”工程正在实施,村庄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初步确定5个特色小镇示范点,大张家镇红庙村、古城镇前山里营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预计2020年常住人口镇化率达到46.5%,比2015年提升8.7个百分点。城乡建设日益完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五是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态文明加速推进。深入开展“八个清零”“利剑斩污”等系列专项行动,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预计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将超过220天,比2015年明显增加。水域环境明显改善,徒骇河、马颊河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建制镇驻地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固废、土壤污染防治稳步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中心项目有序推进。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6.7%。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精准脱贫成效显著,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7061人,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更加均衡,中考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和优质初中学校数量进入全市前列,高考本科上线率实现全市“二十连冠”,20年间,我县累计考入清华、北大名优生40余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完成医院新扩建项目8个,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验收,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末,全县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9万和90万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将降至1.76,比2015年收缩0.09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

  七是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动力活力不断激发。制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双招双引”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鲁西经济开发区和莘县化工产业园深入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园区开发运营模式。

  八是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得到保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县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和创新,坚持扎实推进和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查办了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违法违纪案件,政治生态更加清朗。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全县上下认真落实省委“重点工作攻坚年”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和“十二项攻坚行动”,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核三极多带”为布局,深入实施“十大计划、五个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顶住了冲击、稳住了大盘,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势头良好。

  一是强化担当,攻坚克难取得了新突破。全县上下正视问题不回避、面对矛盾不遮掩、直面困难不低头,锐意创新、大胆探索,以硬核举措和硬核担当,攻坚克难、狠抓落实。98天完成“两河拆违”,89天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收尾,115天完成化工产业园敏感点村庄搬迁,70天完成高铁新城片区19个村庄开发改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堡垒,形成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新时代莘县精神。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实现了新升级。努力克服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实行以资源引项目、开放市场换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建项目、盘活闲置资产上项目,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建设智能化育苗基地、创新云端展会和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农业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存在的弱项短板加速补齐。全面推行“亩产效益”改革,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抢抓疫情催生的线上消费机遇,大力培育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着力培育智慧物流小镇,峰松无车承运项目顺利投入运营。

  三是求新求变,改革创新取得了新成效。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扎实推进“九大改革攻坚行动”,探索实施了“一把扫帚扫全县”“一张网格管城乡”“交房即办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通了关节、畅通了堵点、理顺了机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更加彰显。

  四是聚焦发力,民生福祉获得了新提升。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脱贫攻坚成效得到省委巡视组充分认可,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大幅度改善,化解“大班额”工作成效显著,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更加普及,高铁新城建设强势开局,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提升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五是凝心聚力,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创新干部选拔使用方式,变“关门点将”为“沙场选将”,主动到项目建设、脱贫攻坚、河湖拆违、土地增减挂钩等工作一线选人育人、识人用人,形成了“能力在一线锻炼、实绩在一线考察、干部在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最大限度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干部保证。坚持专班化推进、项目化运作,发挥农村、两新组织、机关和城市社区、县管国有企业4个党建专班作用,夯实了基层基础。

  (二)系统科学谋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县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键五年,要继续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继续发扬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咬定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建设活力莘县。“一核三级多带”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初见成效。高铁新城建设对提高城镇化率、带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引领效用逐步凸显。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之上,力争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市位次大幅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二是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建设创新莘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精细农品之都”初步建成,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优势产业集群培植、新动能培育和两大工业园区能级提升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智慧莘县建设取得新成效。

  三是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建设幸福莘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居民就业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立起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格局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高。

  四是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建设绿色莘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以无烟莘县建设为依托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五是社会治理步入新阶段,建设和谐莘县。“一张网格管城乡”逐步成熟,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向纵深推进,以信用莘县建设为依托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平安莘县、法治莘县建设取得新成效。

  六是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建设开放莘县。唯有开放才能进步,唯有包容才能让进步持久。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稳增长的艰巨任务,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宏观政策、产业转型、区位交通、人口红利、历史文化等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化冀鲁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创我县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今年的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中国,遇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这次全会的召开有何特殊意义?中共中央和党的全会在提出制定规划建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2035年远景目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要谈两个大问题。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问题并提出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规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集中全党智慧,汇聚全社会共识,全面总结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清晰展望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奋斗,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奋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一年来党和国家工作,深刻阐明了制定《建议》的主要考虑、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讲话总揽全局、把握大局,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关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可梳理为以下七个大的方面。

  一是全会审议通过了一个重磅文件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二是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四是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五是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六是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城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七是全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团结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两个根本”,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布局谋划,以人民至上的情怀担当尽责,提高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能力,凝聚人民的力量形成强大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人民的立场谋篇布局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全面促进消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和富有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这些新提法、新部署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从事的一切有益于人民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动,都是在战略目标上向最终理想的必然性趋近。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持之以恒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把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人民的利益担当尽责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就是要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确定性,为中国人民谋划可以预期的未来。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担当尽责,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也相应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脱贫到共富,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坚实的综合国力,是中国人民的深厚底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创造论”,就是植根人民之中,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做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始终。

  以人民的情怀解难排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阶段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切实解决一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推动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大突破,必然要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回应人民日益多样化、差别化、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求。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以人民至上的厚重情怀,以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解决“急忧难盼”等实际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把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创新、精神文化的进步、生态系统的平衡等内容作为基础性因素加以吸收,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

  以人民的力量推进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抢抓机遇,下好先手棋,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遵循人民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定,凸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理论内核,“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凝聚人民力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以人民的需求落实举措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四五”时期,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领域最终消费逐步上升、服务业占比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增大的现实,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通过各项战略举措持续增强国民经济运行的韧性,以强大的市场驱动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既为我国产业发展拓宽广阔空间,也给全球提供巨大的中国机遇,推动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构建符合人类发展前景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