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 > 语言文字校本课程

语言文字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下面是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语言文字校本课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言文字校本课程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

  校本课程(school-base)的含义是:它以学校为本,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总称。其特点是来自最基础的、来自教育底层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特色直接的具体体现。一个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否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自行设计、编制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高低的标志。

  美国田纳西州曼非斯市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有选修和必修学科,每个学科又分成不同级别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语言文学的能力,使学生能胜任日常生活中的任务,交流思想和意见,扩散思维过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曼非斯市的选修课安排在第四组,设有“戏剧文学”、“黑人文学”、“新闻”、“基本演讲技能”、“初级辩论技能”、“高级辩证技能”、“讨论”、“大众媒体”等八门课,大都开一个学期,各计半个学分。在国内,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早就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并率先实行“选修学分制”的管理办法;湖南长沙一中、湖南师大附中的校本课程由学校自己设计方案,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不同课程在不同地点开设。如湖南师大附中上国家统编课本的课时数为每周3~4节,每周有一节图书室课、二节兴趣课,兴趣课设有“古典诗词”、“《论语》今谈”、“影视作品欣赏”、“金庸武侠小说”、“湖湘文化”等课程。

  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殊路同归。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它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能力,从而养成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18~19世纪欧洲的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人的理论。20世纪美国的杜威、布卢纳等人是它的倡导者。这一学习理论与“接受性学习”理论相反,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鉴于以上因素,校本课程的研究思路为:

  一、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①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②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③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④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⑤其它主题:如同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二、多渠道采集信息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三、利用社区资源

  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②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③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④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四、形成系统化的语文选修课体系

  七年级(上)选修课:书法、古诗诵读、小记者训练。

  七年级(下)选修课:书法、演讲、小主持人集训。

  八年级(上)选修课:书法欣赏、社交礼仪、小主播训练。

  八年级(下)选修课:影视欣赏、唐诗鉴赏、口语交际。

  九年级(上)选修课:宋词鉴赏、辩论技巧、名著推荐。

  九年级(下)选修课:评论员技巧、活动策划、甲骨文探究。

  保证每周一个课时,进行活动探究,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

  如火如荼的新轮课程改革,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入每一所中小学,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得与之共存、与其共舞。它与教改关系重大,它与教师生活密不可分,它留给我们耕耘的土地太多太多。由于教育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家长和社会乃至学校对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缺乏应有的认识。就语文课程而言,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有“课程”这个概念,认为它就是语文课本;或认为它就是教师教读国家统编的语文课本,每堂课40~45分钟,教师站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讲,学生得认认真真的听;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老师是权威,学生是傻子;教师讲完以后考,学生听完以后练,练完以后再考,如此反复,没完没了。这样的语文课程,教师是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是考试的机器。这些传统的“语文课程”影响和制约了这里的老师和学生,扼杀了他们语文教与学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语文课程背景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因为它是对国家课程的片面的单一的理解,它没有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参与。这种语文课程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语文人才。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结构必须是多元的,课程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应当发生变化。从课程结构看,过去那种“国家课程包揽一切”的做法将被淘汰,“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将勃勃而生,共同参与课程大军。从教师的角度看,他将由讲授者的角度转入指导者和研究者的位置。教师如果还象过去那样,四平八稳地信奉统编语文教本,倚赖统编教参,一个讲台,一支粉笔,一味灌输,那将永远落后于时代。走出语文学习的禁地,拥有广阔的生活天地,语文的花树才会枝繁叶茂。

  语言文字校本课程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积极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改进21世纪课堂评价和培养模式的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结合远程研修,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加强关于课堂中的评价的学习和研究,将21世纪技能评价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深入探究双向三段五环高效课堂模式,促进XX县一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幅度提高我校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我校的科研教育水平,为创办特色名校贡献力量。

  二、研修目标

  1、深入总结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校本课程研发的具体有效途径,继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三段五环课堂教学研究;

  2、结合远程研修,积极推进学校、学科组和教师个人教研,努力提升学校、学科组和教师的研修水平,积极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始终关注学生学习,深入探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方式,构建学习小组下的高效和谐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4、努力探究出一条将“21世纪课堂评价”融入到常态课堂教学中研究之路,设计出符合我校特色的具体可行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具有21世纪技能和素养的世界公民而奋斗。

  三、时间安排

  本学期整个学期

  时间段:20xx年9月10日~20xx年1月22日

  四、研修内容

  (一)以备课组为依托,深入开展每个教师继续研读1-3本教育专著活动,继续研究远程培训的内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要求每位教师至少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书籍自选,学科组提供参考书目。继续研究远程培训内容,深入体会。学期末提交一篇个人研究总结,并在学科组qq群中发表。

  (二)认真搞好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结合21世纪技能和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备课和授课水平。

  (三)制定教研计划,加强集体教研,学科组内部实行分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重点研究如何把21世纪技能和评价贯彻到课堂中去和我校三段五环学习小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继续执行学校“青蓝工程”,学校骨干教师与教龄不满三年的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在师傅的备课、听课指导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同时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深入研究,获得自身更快发展。

  (五)继续实行学科组每周听评课制度和推门跨学科听课制度,开展全校性公开课和学校开放周活动,通过听评课集思广益,在评课和讨论环节,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契机,资源共享,运用理论分析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备课组研究水平。

  (六)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学习交流制度,开展校外交流,倾听讲座,学习专家经验,开阔视野,改进理念,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研究。

  (七)实施海量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举办语文节,通过活动落实教研,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

  (八)深入研究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培训学生,改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语言文字校本课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魂,而经典则是中国文化的根,它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笔者选择有东方《圣经》之称的《论语》作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因为它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代表。希望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在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一、基于“三重标准”的课程设置

  (一)基于“整体综合式思维”的课程设置

  “整体综合式思维”是相对于片面的“点状式分析思维”而言的。整体综合式思维强调整体的视角,它主张把某一部分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进行思考。我开设《论语》这门校本课程,就是将之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这个整体的背景框架之中。学校新开了《以传统文化为通道,提升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那么在这个大课题的带领之下,我们语文科的校本课程也都与之有关,除了《论语》,还有《唐诗鉴赏》、《对联文化》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基于主流价值的课程设置

  中华文明绵延流长,积淀深厚;传统经典言近旨远,内涵丰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在《论语》当中有诸多体现。学习《论语》,也是对我们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一次探源。此外,作为校本课程,自然也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主流价值。我校的校训是“爱、诚、笃、美”,跟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

  (三)基于学生立场的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研究的魂魄在于学生立场,所谓学生立场,并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并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或发展需要”。在确定这门课程的达成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时候,我先是对报读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共问了五个问题:1. 你为什么要选《论语》?2. 你想在这个课堂上学到些什么?3.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你知道他哪些弟子?你了解他们的性格吗?5. 你最喜欢《论语》中的格言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我基本摸清了学生选这门课的目的。针对这些实际状况,我制定了自己的授课方向和内容,这种站在学生立场上形成的教学之思和教学之行,正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最终意义。

  二、“古字・人物・思想・句读”的课程实施

  在尊重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制订了以“古字・人物・思想・句读”的实施方案,四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简单有效却充实轻松的课堂。“古字”是我在导入时经常用的一个环节,我会从当天讲的内容中抽出一个最核心的字或者是在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用甲骨文或者金文、篆文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是什么字或者哪一个成语,这是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不仅如此,学生也会对用来导入的字词本义产生深刻的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内容上我以“人物”为经、以“思想”为纬。至于“句读”,则是增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即将当天学习的几则论语投影出来,只是没有标点符号,也就是所谓的“白文”,让学生试着在下面朗读,并且试着加标点,然后提问。谁有不同意见均可以发表,最后由我引导出正确答案。

  三、无用就是大用的课程效用

  国学不像实实在在的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带来现实的利益,但是却起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如是说:“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现在看似无用的由《论语》这些国学经典所浸润出来的文化,将来就会发现它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指导我们去洞察宇宙天地,品味生活真谛,享受人间温情。而这些,不正是我们活着的要义吗?此即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