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总结与计划 > 禁毒案例

禁毒案例

  禁毒是指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第一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禁毒案例,供大家参考选择。

  禁毒案例

  案例一:

  小丽从小聪明伶俐,4岁学钢琴,5岁学跳舞,并多次在市里比赛获奖。上学后,小丽先后担任过班长、学生会主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她就读于某名牌大学,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这玩意蛮好的,很刺激,吸后的感觉很好,不信你试试看!”在大学,小丽被一伙“朋友”带着学会吸毒。

  “第一次是在深圳的一家KTV,和一伙朋友在一起。”小丽说她开始还十分犹豫,但看到朋友都乐此不疲,心里就对毒品充满好奇,又羡慕他们的“潇洒”,于是动心了。

  “吸吧,没事的,好玩嘛。”朋友都说吸完后再好好玩一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说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在朋友的劝说下,她开始了第一口的尝试。

  之后,小丽渐渐成瘾,不仅精神萎靡,身体更是逐渐消瘦。不久,身陷毒害的小丽不得不退学,被家人送进了戒毒所。原本一花样女孩的锦绣前程被“朋友”的劝说给毁灭了,人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案例二:

  小化今年28岁,已有8年的吸毒历史。第一次吸毒是在他最失意的时候。当年就读于重点大学,因为女朋友和他的分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毒品成为了他最好的安慰。

  吸了毒之后,他靠蒙骗父母,吸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后来开始到处借钱、骗钱。到家人、亲戚、朋友手中骗取不到后,则到某酒店做男公关。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第一口”竟是此时的同事王某所导致的。两人相聊甚欢,同事王某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老客户张姐。

  张姐也是吸毒者。至此之后,小化靠出卖肉体,从张姐那获得一点毒品,甘愿为她做牛做马。六年多来,小化对张姐唯命是从,从不敢有半分异议。

  “六年多来,你是怎么过来的?有没有想过这样太没有尊严了?”有人这样问他。

  小化苦笑:“还谈这些做什么。自从跟着张姐后,我从未想过尊严这两个字,想的只是不能没有她,也不能得罪她,否则不知道从哪搞到白面。”

  小化说他6年多来,在她面前一直是俯首贴耳,却免不了遭到她的谩骂和毒打。对他来说,只要能满足他吸毒的欲望就可以了,其他的无所谓。

  当公安机关将其送到戒毒所,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严惩时,小化才结束了过去那种没有尊严的生活。没有人会相信,小化这个一大学生,为了毒品会在一个半老徐娘面前做六年的奴隶。

  案例三:

  某医学院的一位大学生,品学兼优,曾被评选为“全国优秀三好学生”,本应该学成后回报社会。但在一次偶然的浏览网页时,发现了毒品的暴利,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财迷心窍,竟然与吸毒者合作,导致吸毒者变为毒贩子。自己靠着学生的幌子,在学校实验室里研制冰毒,并提供给吸毒者进行买卖,从全国优秀三好学生成为制毒、贩毒者。

  东窗事发后,他被判处了死刑。

  案例启示:警钟长鸣——毒品,吸一口毁一辈子

  不久前,某劳教所对全所的吸毒型劳教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吸毒人员在“抽第一口时”是出于好奇心,结果没有人能逃脱毒品的诱惑。

  小丽就是这样走向吸毒道路的,第一口:为了满足好奇心,为显身份;第二口、第三口……不得不吸,吸了舒服,吸了有精神。吸一口误入虎口,不仅吸低了成绩,吸坏了身体,吸光了财产,最终还把自己吸进了人生的深渊。“三好学生”蜕变为“瘾君子”,让人感叹不已。

  专家认为好奇行为表面是对毒品作用感兴趣,存在想认识清楚的心理倾向,但实际上却是吸毒者对自身行为放纵的托辞和借口。在好奇的背后,是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有效控制力。国内外的调查研究都显示,吸毒成瘾者在吸毒前多数具有人格缺陷,这使他们更容易走上吸毒道路,甚至有的走上“以贩养吸”一条龙的犯罪道路。

  的确,我们应该正确的把握好奇心,抑制诱惑。好奇是人的共同特点,对于没有体验过得东西,人们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但是,面对毒品,一定要态度鲜明,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以好奇为由去尝试,否则,一辈子往往就会毁在那一口上。

  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的专家治疗过不少大学生吸毒者,他们说,有的大学生自以为不会上瘾,或者认为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力,即使成瘾了与别人不一样,是能戒掉的。还有的抱着“你说危险我偏做”的逆反心理,结果成了毒品的俘虏。

  专家说,除了“好奇、试试”之外,精神空虚是吸毒的又一大原因。精神空虚也给了毒品可乘之机。“成长的烦扰”谁都逃避不了,成绩下滑、家庭矛盾、恋爱受挫……于是,为了寻找安慰、派遣烦扰,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毒品。小化就是为了精神上的刺激才沾染毒品的,继而精神和肉体上都产生了对毒品的强烈渴望和依赖。

  从小化的例子中,我们应该悟出,必须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情都是正常的,要正确对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因为恋爱使得自己的学业成绩下降、交际范围缩小、思想意识受挫等。遇到问题要多和家人、老师、同学、朋友沟通,或者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来排解烦扰,绝对不要用毒品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回避困难。当别人用毒品来引诱你、安慰你时,一定要意识坚定,坚决拒绝。请相信:挫折和困难是暂时的,战胜挫折和困难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毒品的危害是长久的,一朝吸毒将终身遗憾。

  可悲的是,有的大学生觉得摇头丸之类的根本就不是毒品,甚至把吸毒看成时尚、有个性。更有甚者,一些女孩子居然听信吸毒可以减肥、美容而毅然下水,殊不知吸毒是违法行为,是在往绝路上走!

  吸毒与犯罪的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吸毒者每月耗费的毒资起码在1万元以上,而且一旦成瘾,剂量还会越来越大。吸毒者为购买毒品耗尽收入,继而变卖家产,甚至偷窃、抢劫、拐骗、卖淫、杀人,祸及家人,危害社会。

  正因为如此,国家对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额大小,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对大学生而言,这绝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毒品,我们永不能沾!

  大学生远离毒品的最好防线之一,就是:牢固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一是对自己负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要走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是苦,也许是甜,也许是喜,也许是悲,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但你都要勇于负责,不能逃避,更不能用毒品来麻醉自己。

  二是对家庭负责。我们是否清晰地认识到:你就是家庭的希望,就是家庭的中心,家庭都以你的荣辱为荣辱,以你的得失为喜悲……对家庭责任来说,你要尽奉养孝敬父母的义务,尽关爱家”的义务,尽教育子女的义务,尽勤于家务的义务……

  三是对社会的责任。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属性,这样就决定人必须对自身所存在的环境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关心国家大事,要关心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要关心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关心文化教育,要关心环境保护……对社会,我们应该要尽献爱心的义务,尽尊老爱幼的义务,尽共铸中国梦的义务……应当恪守各种公共道德的义务,应遵守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等。

  尽责任,为他人着想,这会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远离毒品,让自己的生命如花般美丽,如山般稳健!

  禁毒案例

  近日,芷江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贩卖毒品案件,被告人肖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被告人杨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二千元;被告人李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二千元。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肖某安排被告人杨某、李某为其贩卖毒品海洛因,肖某则为杨某、李某免费提供食宿和毒品吸食。2020年1月,杨某、李某在芷江县某大桥下以90元的价格将一个重约0.09克的毒品海洛因零包贩卖给张某,并将所获毒资交给了肖某。让肖某等三人没想到的是,他们当日便被公安民警来了个“一锅端”。民警从肖某、杨某、李某身上或家中查获毒品海洛因疑似物零包共计28个,总净重1.71克。经鉴定,被查获的毒品海洛因疑似物中均检出海洛因成分。法院审理后,遂作出上述判决。

  法官说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法官提醒:人民群众要时刻警惕毒品危害,牢筑禁毒防毒思想防线,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本案中,公安民警能迅速抓获贩毒人员,就得力于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与参与,我们坚信,在全国人民共筑的禁毒防线下,毒品犯罪将会越来越少。

  禁毒案例

  一个22岁的青年,从第一次接触毒品至今已经有11年了……是什么让他小小年纪就沾染了毒品?又是为何他愿意来到自愿戒毒中心?听一听他自己的诉说吧。听说在其他国家是合法的?大概在我五年级的时候吧,当时成绩不好,也不愿结交新的朋友,就过的很不开心也没什么乐趣。我的一个表哥就跟我说有个东西可以让我放松,让我开心,就是大麻。我在云南,大麻随处可见,很容易买到。

  我当时还小,也对新的东西感觉到稀奇,就想尝试一下。我哥还告诉我,这个东西在其他国家是合法的,因为年少无知,我也没有过多去了解,就想着国外那些人过得酷酷的潇潇洒洒的,其实我并不知道他们背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刚接触的感觉就是在听音乐、玩游戏的时候会更加投入、更加敏感,会感觉到很兴奋很有代入感。那个时候可能几个星期碰一次,一次量也不多。

  上了初中的时候有两年没有接触,因为哥哥被抓起来了,那两年我过得很不开心,经常被同学欺负,也没有人帮我安慰我关心我。直到上了职高,发现班里一些同学也抽大麻,感觉好像遇到了同类人,就想融入他们。我主动去跟他们讲话,跟他们一起玩,出去玩的时候就会一起抽。结交他们之后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社会人,就不会被其他同学欺负了,后来玩着玩着又认识了他们的朋友,就开始接触到了一些新型的东西。我开始不想只抽大麻了,想接触其他类型的(毒品)。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想法。那时候接触到了化学大麻(碾碎的香料喷了化学致幻物质制作出来,也叫香料和k2),效果比以前的浓很多,又便宜,我就开始用,但没有感觉到太大差异。再后来就开始接触一些更新鲜的东西,例如LSD,就是致幻剂,我当时有去查一些信息,但只是了解了它带给人的感觉,而没有了解过它的副作用,于是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它贴在舌头上,之后能看到米老鼠和唐老鸭那些动画人物,或者是一些神秘的像哈利波特之类的,会感觉自己能出神入化,想到什么场景都能身临其境。我觉得它不会上瘾,又充满了好奇,都说“好奇害死猫”是真的。LSD会让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会上天堂有的人会下地狱,上天堂就是会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下地狱就是会看到一些不好的恐怖的东西。而我因为心态很不好,第一次用的时候看到了一些骷髅、贞子之类的,并且思维是极其混乱的。到第二次用的时候,我就很害怕,会跑去跟妈妈一起睡,但是又不敢跟妈妈说自己出了什么情况。

  当时还是年轻不懂事,感觉新鲜,也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觉得自己可以控制,不会有依赖性,也不会做出恐怖的事情。只是想体验一下,得到放松,希望自己想什么场景就到什么场景中去,但其实并不会这样的。我只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幻觉,还有被迫害妄想,思维混乱,甚至记不住自己刚刚做过的事情。有一次差点要去跳楼,感受到严重的副作用之后我非常害怕,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再碰了。从觉得“不会上瘾”到“想要戒掉”后来认识的朋友带我接触了麻黄素,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从之前的恐惧变成了一种很兴奋的状态。我感觉自己精力充沛,在社交上都变得很自信,变成了一个什么都能做得好的很厉害的人。但是在那个效果之后,整个人就全身无力,极其的不安和烦躁,让人非常恼火。可我当时依然认为,自己是不会成瘾,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开始,我使用的频率确实不高,但每次用完之后都觉得自己像开了外挂一样,待人接物收放自如,我开始喜欢上这种感觉,剂量越来越大。然后,副作用又出现了:除了不抽的时候,整个人无精打采,我的脸开始不断出现脓包,非常严重,整个脸像烂了一样。那时,家人开始怀疑我,但是他们也不知道我具体是什么情况。

  之后,我去当了兵,也想借这个机会戒了。但退伍后,我哥给我带了提纯的那种大麻,我重新接触之后的感觉跟以前又不一样了,一旦不抽就浑身没力气,大汗如雨,心痒,脾气大。那时,知道自己上瘾了,但是觉得上瘾就上瘾吧,因为它已经麻痹了我的心智了,脑子已经不清楚了。到了工作的时候,我在工作中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肯定的,这给了我一些自信心。但是回到家,我爸酗酒后会冲我发脾气,我又感觉很烦躁,很想得到放松,所以一直都没有戒掉。我把我的退伍费全都买了毒品,没有给自己买过好看的衣服,没有谈过恋爱。工作中认识的人,在知道我接触毒品之后就会跟我疏远,我工作也做不下去了。现在来到这里(戒毒所),我希望自己能够戒掉,之后可以重新开始。因为之前的工作中,我的能力也是受到过肯定的,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很强大的人,能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成家立业,并且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很好的表现。

  专家解析:警惕“入门毒品”:每个20出头的男孩心理都有一个英雄梦,意气风发,想要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成家立业。然而这个青年11年来的路途却实在“特别”,本该是按部就班的求学之路,然而,孤独、难过与毒品一直伴随着他。在其他的同龄人处于家长、学校、社会筑造的纯真象牙塔中之时,他却在五年级时就开启了其他人无法想象的“大麻”之门。无独有偶,在《中国禁毒报告2017》中显示,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明显,当年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有2.2万名为未成年人。大麻作为“入门毒品”,加之其在其他国家泛滥程度、部分国家及地区有条件地合法化让大众对其认识不够深刻,轻易的接受诱惑。故而从教育层面上来说,应当生动、形象的进行禁毒教育,警惕大麻类入门毒品以及伪装包装的新型毒品。

  大麻等成瘾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成瘾易感性,会在长期服用这类物质后改变大脑内奖赏环路,易使吸食者陷入“戒断-复吸”的循环中。然而,毒品并非吸食一次必定会成瘾,对于成瘾的人群来说特定的心理障碍、人格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出现情绪问题或者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来说,吸食毒品很容易成为其自我毁灭的开始。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阶段,容易盲目追求着“新奇”“独特”“像大人一样”,而大麻类毒品刚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追求变化、特异性的人格特征心理学中称之为“感觉寻求”。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要加强农村及边远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尤其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关注。如果说生理因素是无法撼动的特性,心理、人格因素是成长中遗传与环境长时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则是行为发生的诱因。无论是成瘾预防或是治疗,都应当从这三方面着手,合力而为,方是回归社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