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 >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3篇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3篇

  人才引进 指因工作需要,当地的单位录用一个外省、市的在职的,且就业至少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学历高于当地人才引进的最低要求的人才来当地就业!下面是第一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供大家参考。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一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人才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可以说西部人才开发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以政府为主导、结合市场机制的进行区域人才开发的最重大的实践尝试。

  1、政策扶持

  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政策研究和宏观指导工作。2000年3月,中组部召开“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组织人事保证工作座谈会”,会后向中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西部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做好西部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等10点建议。2000年底,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1年,中组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十五”计划和中央关于“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的要求,起草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的观念,围绕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培养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04年10月,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部门还就稳定边疆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与人才队伍、开展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干部与人才交流、积极引导和促进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继续组织好智力支援西部地区的活动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人才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在研究制定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2、培训优先

  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紧紧结合干部与人才队伍的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大教育、大 培训的要求,各地以党校、行政院校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县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大力培训各级干部。2003年,西部地区共培训党政干部50多万人。

  3、稳定人才

  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把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作为人才开发的当务之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现有人才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通过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进一步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努力盘活现有人才;通过规范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打通各类人才的流动渠道,推动了人才队伍的结构调整;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使人才贡献与收入相适应。各省区市制定和实施了提高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工作生活待遇的具体办法,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目前,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两院院士的津贴平均提高了5-10倍。

  4、引进人才

  在稳定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注意综合运用组织调配、市场配置、政策引导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西部各省区市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有的把人才柔性流动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参与开发等方式引进人才;有的对来西部工作的人才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依托有关科技建设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帮助西部地区集聚人才。2000-2002年,国家为西部地区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投资额达17.3亿元。国家实施的“863”等科技攻关计划为西部地区集聚了5800余名优秀科研人才。有关部门还通过组织“博士服务团”、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运用社会化和志愿服务手段,为西部开发广纳人才。2000-2002年,共有243人参加“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服务。

  5、交流干部

  根据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西部地区交流、选派干部与人才,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党政干部任职交流和挂职锻炼。2000年至2003年5月,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交流省部级干部76人次,其中到西部地区任职38人。2001年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选派了12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加强对西部地区干部与人才的实践锻炼,2000-2003年来从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共选派1 7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2003年7月,中组部、人事部、团中央、中编办、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派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的通知》,集中组织选派了600余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乡镇工作。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也启动了选派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计划。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二篇

  一、西部地区县域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调研情况:

  1.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在调查的单位中,共有专业技术职称的889人。从学历上看:研究生2人,占0.2%;大学:217人,占24.4%;大专414人,占46.6%;高中、中专及以下256人,占28.8%。从专业上看:农林类147人,占16.5%;宏观经济管理类119人,占13.4%;文科类IOK人,占12.3%;意识形态类93人,占10.5%;理科类85人,占9.6%;法律类71人,占8.0%;医学类44人,占4.9%;工科类40人,占4.5%;高新科技类7人,占0.8%;没有专业的1743.,占19.6%。从职称层次上看:高级职称160人,占18.0%,中级职称411人,占46.2%,初级职称318人,占35.8%。

  2.县人才交流中心库存人才情况。在全县人才库里共储备各类人g'218人,从学历上看:大学37人,占17.0%;大专78人,占35.8%;中专103人,占47.2%。从专业上看:农林类18人,占8.3%;宏观经济管理类273,,占12.4%;文科类2人,占O.9%;意识形态类71人,占32.6%;理科类63.,占2.8%;法律类19A,占8.7%;医学类24人,占11.0%;工科类23人,占10.6%;高新科技类28人,占12.8%。

  (二)存在问题: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从调研单位人才队伍的情况看,干部职工中30周岁以下人员352人,仅占i7.7%。在职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偏低(仅占23.3%)。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各类电大、党校、函授学历,而且专业分布以农林、经济、师范类为主,紧缺专业的人才比较少。二是行政机关大多缺乏懂电脑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和擅长写材料的办公室文秘人员。事业单位极度缺乏精通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面临断层的危险。三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四是大学毕业生回流率和就业率比较低。如林业局由于近年来林业工作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严重断层、断档现象;畜牧局缺乏办公自动化,动物检验、饲料检验专业人才;新区开发办缺乏工程技术、市政道路、测绘、工民建专业技术人员;县普通高级中学由于编制紧缺等问题致使高素质的大学生难以留任、专任教师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

  (三)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有其历史背景和客观因索,清水河县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市场经济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文和生活环境较差,吸纳人才的载体、空间和引力有限,县域人才集聚的功能还不够强。另一方面,人才工作本身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存在着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人才工作观念。对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二是人才环境没有得到改善。一些单位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同时存在,人才大量流失和人才难以合理流动同时存在,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同时存在,人才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三是政策措施不够有力、不够有效、不够配套。对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充分,同时已出台的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加强西部地区县域人才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重视人才观念。开发本地人力资源

  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资源是首要因素。一般而言,一个地区人才资源越丰富,就越能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仍至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人才资源贫乏,人才资源在数量上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当然就会影响乃至延缓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人才资源是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人才资源质量又是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人才资源本身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同时又是技术和管理的重要载体,因此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资源质量的提高上。

  (二)推进机制创新,广开门路吸引人才

  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吸引相关人才和智力,为项目建设服务,对愿意来县工作又不愿迁户的人才实行“人才绿片”制度。二是以需求为导向借脑引才。根据地方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用人不养人”,通过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区内外智力。三是借助“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接受锻炼和服务。四是建立县域人才交流站点和网上平台,搭建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制度,探索人才招标等多种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新渠道。

  (三)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一是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人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对党政人才,重点是落实好公务员工资制度,增强职级的激励功能。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是落实好薪级工资制度,体现岗位绩效。对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科技人才,重点是落实好企业薪酬制度,体现市场机制调节和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特点。对高技能人才,重点是落实好技能等级薪酬,体现不同岗位不同薪酬,特殊岗位特殊薪酬。三是完善人才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

  (四)健全服务体系,管理盘活现有人才。用活人才而不是管死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做到合理有序流动与稳住现有人才互动、引进外地人才与发挥本地人才作用并重、搞好服务与改进管理兼顾。一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引导人才市场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路子。二是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建立人才贡献补偿机制,对引进的人才,在县连续工作满五年的进行贡献奖励。三是优化人才流动服务。要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按照分类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组织部门干部信息库和各有关部门人才库,使之成为涵盖全县人才队伍的大人才库。四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在制定引进人才政策时,同步考虑稳定现有人才政策,调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帮扶指导等方式发挥作用。

  (五)形成工作合力,优化环境凝聚人才。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归根到底,是要以最优的环境吸引人才,以最大的诚意留住人才。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创造一个好的人才环境,构建贫困县域的人才高地。县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切实做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和学术交流环境。一要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发挥优势、责任到位、齐心协力做人才工作的高效运行机制。二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要根据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工作项目,编制人才工作预算,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要理顺和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开发体系。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距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重要原因是缺少一大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加之西部农业人口占绝大比例,因此,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所以,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培训的资金投入。要加强以县为主体,以乡为基础,专业化农村实用人才市场建设,优化整合农村人才资源。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三篇

  一、西部人才开发政策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开发西部人才的政策,东部发达地区省市也本着东西协调互动的精神出台了一系列外援政策,西部各省(市)区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着力从机制和环境上营造吸引、稳定、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开发的战略地位

  人才资源是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人才作为资金、技术、信息的综合载体,对于西部大开发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人才开发政策均体现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共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召开全国人才会议(2003年12月19日),并批准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切实履行好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工作协调等方面的职责。同时,西部各省市区也加快了人才政策体系建设,除配套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外,还编制了本辖区的人才开发规划,出台指导性政策确保人才开发的战略地位。

  (二)国绕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

  西部人才开发状况面临着总量不足的根本性问题,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借助外部力量缓解本地的人才困境成为西部人才开发政策关注的重点。 在引进方式上,引才与引智并重,把长期引进与短期引进相结合,把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既可以长期聘任,户口随迁,也可以通过技术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咨询顾问、短期讲学等形式获取智力支援。如云南省建立引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引进国外智力促进本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国外智力人才,同时建立5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单位。另外,西部各省区还积极利用挂职政策以及东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引才引智。如上海市至2005年10月,累计向西部地区选派挂职干部、各类专业人才、志愿者2万多人次。

  在物质待遇方面,提供特殊津贴、住房、安家费等。重庆市在渝工作的“两院”院士,除享受国家规定待遇外,市财政每月发给岗位津贴8000元;进人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的人选,市财政每月发津贴3000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财政每月发津贴1000元。 在户籍关系方面,采用工作证制度、近亲属随迁户口以及先落户后找工作的灵活政策,并为外籍高科技人才、投资者提供人境、居留便利。陕西省对引进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单位编制和职称比例的限制,引进的硕士及50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准予其配偶、子女及父母等随迁户口;对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可先落户,后找工作。

  在职称评定方面,简化职称申报审批手续,并享受和本地人才同等待遇。新疆对获得博士后人员可直接授予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博士研究生可直接授予副教授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硕士研究生可直接授予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在科研奖励方面,实施重大贡献奖励制度。如重庆市对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等方面获得重大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有重大贡献的,可申报享受国务院和市政府特殊津贴,并推荐作为本市参加“两院”院士评选候选人;视情况提供80到200平方米的住房等。

  (三)优化人才环境,慢畦人才的有救使用与合理流动

  从人才的使用和流动看,各地区致力于打破人才的地区、单位、部门界限,积极探索人才多样化使用的方式和途径,这其中牵涉到多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如于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才市场的建设等。另外,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成长,体现人才价值,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并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确定下来,这也是西部各省区的普遍做法。

  在活化存量方面,鼓励兼薪兼职,创办、领办企业,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并对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人才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同等待遇。如新疆制定了《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若干规定》及实施细则,将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人才资源开发纳入了自治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之中。

  在分配方式方面,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鼓励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和技术、管理要素人股以及对突出贡献人员奖励股权、期权等多元分配方式,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途径。

  在资金助奖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科研创新的资助力度,并对有贡献的成果予以重奖。如甘肃省设立“甘肃省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市、县两级财政也相应设立人才专项资金,资助有突出贡献的各类科技专家、功臣。

  在人事改革方面,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各地普遍实行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

  在职称改革方面,致力于打破各种职称评审的界限。如新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提出了职称工作的“八个突破”,即打破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系列界限、地域界限、学历资历界限、在职与非在职界限、组织关系界限等限制。

  在人才市场方面,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人才中介服务机制,大力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同时加快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如广西突出为经济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主题,开设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人才直通车,建立中高级人才库,举办招聘会;建立人才市场和信息站。

  (四)教育与培训并重,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改革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搞好企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兼重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是西部人才开发政策的基本思路。

  在培训教育方面,采取挂职锻炼、重点培养、在职培训、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各省市区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工程,同时注重人才培训的基地建设。国家及各部委也相应将一些全国性人才培养项目向西部倾斜,并启动了一批针对西部的人才培养计划和项目。

  在学校教育方面,西部各省区非常重视本区域的高等院校建设,不断增强已有高校实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办新院校,并积极与区域外的重点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扩大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设置,争取博士后建站。

  (五)树立大人才观,大力推进区域人才合作   体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摒弃地域观念,树立大人才观,大力推进区域间的人才合作,形成区域性的开发人才市场。2004年8月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召开了西北片区“7+l”引智协作座谈会,通过《西北片区“7+1”引智协作纪要》,从宏观层面引导了人才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的建立。

  二、西部人才开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各省区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市场等方面都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现有人才的重视不够,本地人才的积极作用未能发挥

  从西部地区的人才开发政策中,多重视大力引进外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方面,为其提供种种优惠条件和物质待遇,但是并未对本地现有的人才予以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政策将会对本地现有人才产生冲击,引发他们的不满情绪,工作积极性也将进一步削弱,加速现有人才的流失。

  (二)本地人才开发机制不顺,过分依赖国家和发达省份支援

  西部各省区已出台的人才开发政策中,缺乏激发本地人才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具体途径,特别是对涉及资金投入的培训项目和各级教育机构的建设,往往因为没有钱而成为空谈,本地的人才开发机制因此难以实现良性运作,而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以及东部发达省份的支援成为西部地区各省区大力争取的对象。

  (三)为人才服务的意识不强,尊重人才的社全氛围尚未形成

  虽然各个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强化“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在各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并未体现出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官僚作风仍然严重。

  (四)片面强调物质环境吸引,缺失对引进人才的人文关怀

  在各省的人才引进政策中无不体现出优厚的待遇、宽敞的住房、较高的职位以及便捷的职称晋升途径等优良的物质环境,仅仅在户籍制度上稍微露出一点人文关怀的曙光,而体现人才价值的工作氛围,迅速融入当地的角色引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仍然关注不足,难以稳住人心,留住人才。

  (五)急视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缺乏留住人才的职位需书

  西部各省区的人才开发政策大都是就人才论人才,如何引、如何留、如何培训、如何教育以及制度如何改革、机制如何创新,甚至个别部门出台限制人才流出的强制性政策,但是忽视了本地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由于自身的产业需求不旺,岗位不足,西部地区常常是一边招聘贤能,一边没法安排。

  三、完善西部人才开发政策的建议

  (一)尽快嘲定出台西部地区人才开发与建设实施意见

  在开展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调研评估的基础上,比照中办22号文件给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西部地区人才开发与建设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投入力度

  一是设立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基金,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项目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项用于西部地区人才开发。

  二是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经费资助上予以倾斜。

  三是出台一些新的政策,鼓励和调动西部省区市的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投入的积极性,帔引国外、境外投资基金和各种捐款参与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

  四是发行西部人才开发彩票,为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募集资金。

  (三)退一步建立健全用好西部地区现有人才资源机制

  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当务之急是抓紧采取措施,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用好本地人才资源。一是在摸清现有人才状况的基础上,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制定优惠政策,用适当的物质待遇留人。如建立西部地区工资水平的动态平衡与增长机制,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西部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等,所需资金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西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西部地区人才技术职称评聘、医疗保健、购买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建立人才资源互动共享平台,促进西部地区现有人才资源的智力共享。将人才密集、大专院校众多的西部大城市,如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建设成为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形成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和东曲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合作

  进一步加大对支援西部地区急需人才的选拔力度,并扩大规模。给西部地区选派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法律等高级专家和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高效农业、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人才和一批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同时,利用国家的各类培训机构和国外为西部安排各类专项培训。

  (五)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市场建设

  加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人才管理信息网建设,在全国特别在是西部省区市建立一个流动高效的人才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提高”的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和信息共享。

  (六)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

  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西部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力度,特别是开发乡村致富带头人,设立西部地区乡村致富带头人开发基金,用于培训西部地区农村致富带头人。

  (七)实施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使用政策

  要搞好西部的人才开发,最主要的还是西部抓紧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好的项目、好的产业和好的环境留住和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