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一、建立有效的工作协商推进机制

  (一)建立高层会商制度。建立两市政府负责同志互访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1次高层会晤,研究决定重大合作事项,指导和推动城市合作工作。(市政府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二)建立两市战略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两市合作,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评估总结合作成果,提出推进合作的重点方向建议。联席会议由两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牵头负责,两市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日常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两市发改委,负责日常合作事宜的沟通、协调等工作。(市发改委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三)建立两市工作专题组机制。由两市对口部门根据合作领域设立专题组,专题组要加强联系,根据协议内容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积极贯彻落实领导会晤、合作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市发改委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具体推进落实)

  二、明确扶贫协作工作重点任务

  (一)加强产业合作。加强两市招商引资合作,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积极组织联合招商活动,推进两市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支持双方城市龙头企业到对方城市投资兴业,围绕高端能化、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服务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构建能源供应消费共同体,应对重要能源生产消费波动,保障两市各种能源供应稳定。支持两市间产业转移,将延安建设成为“大西安”发展的资源物资储备基地、物流中心和油煤气电等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市发改委牵头,市招商局、工信委具体负责与西安市联系对接开展定向招商,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二)加强园区结对合作。推动两市园区之间开展结对合作,支持互设分园或分支机构,鼓励两市园区在规划建设、产业培育、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西咸新区与延安新区、西安高新区与延安高新区、曲江新区与南泥湾景区之间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市发改委牵头,延安新区、高新区、南泥湾景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县区具体推进落实)

  (三)加强智慧产业领域合作。携手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产业,共同推进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打通信息快速“通道”,建成连通北京、西安、延安骨干接点的高速链路。推进云计算数据中心统筹规划布局和共建共享,西安市将延安市设为数据异地灾备基地。鼓励英雄互娱、北京云真等互联网企业或成熟产品融合发展,共同开展数据资源共享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共同打造特色鲜明、西部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生态圈,共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两市在用地、用电、IDC数据中心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市网信办牵头,市工信委、商务局等相关部门和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四)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两市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两市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产业技术合作,合作遴选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和重点应用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支撑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服务交流合作,推动两市联合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市科技局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五)加强商贸领域合作。共同建设内外贸发展平台,积极为双方经济要素交流开拓市场,做好信息、资源交流共享,促进两市内外贸易协同发展。积极邀请对方城市组团参加各类经贸活动,为双方城市产品展销、招商活动提供帮助。利用现有平台大力推介两地农产品销售,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两地农产品知名度、影响力。联合开展口岸和空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外贸服务和通关报关联系对接。加强金融领域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对方组织的重大金融活动,联合开展金融培训,组织金融干部交流。搭建两地上市后备企业对接平台,利用国家证监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鼓励支持西安市拟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在延安注册落户、在西安经营发展,成果两市共享。积极推进两地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联保业务,支持当地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市商务局牵头,市招商局、农业局、市金融办、机场迁建办配合推进落实)

  (六)加强农业合作。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旅一体化、农业科技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支持做好农特产品宣传和销售工作,支持在两市互设直销门店、销售中心和进入高端市场。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建立稳定的农牧产品供销关系,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保供基地建设。(市农业局牵头,相关部门、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七)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建立重点医院及重点科室之间结对合作关系,推行远程医疗会诊协作机制。联合设立医疗专家库,为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提供健康体检、疾病诊治等医疗服务。定期选派医技人员到对方城市相关医院进行挂职、培训和岗位学习实践。支持两市医疗工作者共享网上医疗教育培训资源。联合实施医疗精准扶贫项目,在眼科白内障、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专业领域实施一系列扶贫项目。支持西安市儿童医院与延安市妇女儿童医院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市卫生局牵头,相关部门、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八)加强文化旅游合作。加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互动交流,共同开拓联合打造完整的精品旅游线路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及销售体系。鼓励双方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增进双方传媒产业合作,定期联合组织文化演出、旅游推介和会展。开展两市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进两市公交、地铁等“一卡通”工作。(市旅发委牵头,市文广局、城管局、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和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九)加强教育合作。强化教育系统的衔接,鼓励优质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市开展校际工作交流与合作,互派校(园)长、教师队伍学习、实践。两市分别确定3-5所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之间建立结对关系,进行结对交流。加强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合作,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探索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密切开展两市间中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系列活动。支持两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才培训、就业合作。(市教育局牵头,相关部门、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十)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共同探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合作,建立重大环境科研课题研究合作机制。加强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合作,提高双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推进疗养、健康养老等方面合作,合力打造健康、养老生态基地。(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务局、林业局、卫计局等部门和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十一)加强干部人才合作。每年互派一批干部赴对方城市党、政、企进行挂职锻炼,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交流学习。探索建立两市人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党政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支持将西安市作为延安党政企干部“新理念、新发展”实训基地,支持将延安市作为西安市党政企和大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鼓励两市人社部门组织多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及劳务输出,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市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十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合作。推动两市在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交流,共享在改革创新、建章立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县区配合推进落实)

  三、工作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两市合作工作,全面深入学习西安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搭上“大西安”枢纽城市的快车,借助“大西安”门户建设的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方面深化合作,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二)扎实推进合作。各相关部门、各县区要把与西安的合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积极主动与西安市对口部门联系对接,确保各项合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三)加强信息报送和督查督办。各部门、各县区要及时将两市合作进展情况报至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前期策划科,做到信息互通共享(联系人:刘斌,电话0911-2160672)。市发改委、市政府督查室加强督查检查工作,定期通报进展情况,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一、《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

  开展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推进我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6〕1号)《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桂卫发〔2015〕36号)《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钦州市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钦政办〔2016〕133号)、《钦州市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钦政办〔2017〕10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要求

  《方案》明确了医联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区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模式,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工作目标:开展医联体建设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内容。《实施方案》明确了两步走的工作目标。2017年,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年内至少与3家以上卫生院建成明显成效的医联同体;2018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三、医联体模式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由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通过试点推进,目前我县医联体有四种模式:一是医联体是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镇一体化管理,与镇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我县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核心,构建三个全覆盖的县域医疗共同体。二是三二医疗联合体及医疗集团。我县县级3家医院分别选择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机构合作,组建一个三二医联体或医疗集团,鼓励镇级卫生院参与三二医联体或医疗集团组建及管理。三是专科联盟。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专科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以县人民医院与医科大一附院组建胸痛联盟为代表。四是面向基层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四、实施保障措施

  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医疗资源和医疗技术下沉的制度、措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一)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大中央、自治区基建投资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医联体发展短板,提高全市内疑难重病诊疗能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以及远程医疗协作水平,推动医联体更好在基层发挥作用。各级政府要落实办医主体责任,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强化财政补助与医院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鼓励医联体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并发挥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合理拉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间报销水平差距,增强在基层看病就医的吸引力,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诊。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引导医联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职称晋升办法,实行科学评价,拓展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强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探索以医联体参与网上药品集中采购,逐步形成药品在医联体内共享与配送机制。

  (五)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考核和制度约束,建立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不单纯考核业务量,要将二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二级医院履行责任、完善措施,主动帮扶基层,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

  五、工作协作机制

  通过加强建设,使医联体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

  (一)完善医联体内部组织管理和协作制度。制定医联体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在医联体成立理事会。

  (二)落实医联体内职责分工、功能定位。在医联体内建立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落实各自功能定位。

  (三)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分级诊疗服务。根据医联体内各机构功能定位,明确双向转诊服务流程,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

  (四)促进人力资源在医联体内部有序流动。医联体成员内部可以统一调配医技等资源,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

  (五)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资源下沉,提升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六)完善医保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依靠人口健康信息区级平台,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在医联体内部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八)保护患者就医选择权。

  六、实施时间安排

  一是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筹备工作;二是在2018年5月底前完成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三是在2018年5月依据实施方案开始实施;四是在每年6月、12月落实工作评估和绩效考核。由卫计部门牵头按《广西医疗联合体建设考核方案》(桂卫发〔2018〕8号)要求开展医联体建设评估。

  (七)组织实施

  开展医联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坚持不懈加以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做好统筹安排,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二加强部门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联动互动,及时出台配套文件,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保证改革措施有效落实,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共同推进医联体建设。三是加强督查评估。要建立医联体效果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严格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开展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加强对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的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逐步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重点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一)科学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扩大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比例,力争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缩短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后等待就诊的时间。优化预约诊疗流程,避免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科学合理安排预约放号时间,避免深夜放号、凌晨放号等情况。在做好预约挂号、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调配,鼓励开展门诊取药、门诊治疗、住院床位、日间手术、停车等医疗相关流程的预约服务,提高就诊便利性。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

  (二)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制度。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三级医院重点发展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承担贫困县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对口支援等任务的医院,要与受援医院搭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建立远程医疗工作制度,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要积极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疾病诊断能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远程会诊。丰富远程医疗服务内涵,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搭建医疗机构与患者居家的连续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提高疾病管理连续性和患者依从性。

  (三)大力推动结果互认制度。制订完善检查检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广泛开展相关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和诊断水平。发挥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质控中心作用,加大医疗质量控制力度,提高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在医联体内率先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要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断增加互认的项目和医疗机构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入第三方保险,建立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风险共担机制,减少因互认造成的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

  二、加强重点服务的完善与优化

  (四)大力推进区域就诊“一卡通”。整合各类就诊卡,积极推进地级市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有条件的省级行政区域实现患者就诊“一卡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挂号手机软件、网站,建立统一平台,方便患者就诊。城市医疗集团应当搭建信息平台,在集团内部率先实现“一卡通”,力争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连续医疗服务。

  (五)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确定分娩镇痛试点医院,深入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鼓励医院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院探索建立门诊无痛诊疗中心、儿童镇静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舒适化的新需要。积极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缩短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

  (六)着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推进国家多学科诊疗试点和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以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为突破,推动医疗机构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探索建立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推进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和中医综合治疗,开展经典病房试点工作。

  (七)不断丰富曰间医疗服务内涵。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研究确定第二批日间手术病种,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制定日间手术病种诊疗规范和日间手术中心管理规范,提高日间手术规范化程度。探索建立医护联合门诊、医院社区一体化术后伤口管理中心,提高术后伤口照护质量。拓展日间服务的病种和服务类型,进一步提升住院床位使用效率。

  (八)继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站)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机制,力争到2020年,各地逐步建立起基于“五大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资源,探索开展有医疗服务需求的非院前医疗急救患者的转运服务,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九)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制定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指南规范,加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护理院(站)、护理中心数量,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积极开设家庭病床,扩大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不断满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十)开展长期用药的药学服务。加大药师配备力度,持续开展药学服务培训,重点提高长期用药的药学服务能力。鼓励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长期用药患者提供用药信息和药学咨询服务,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用药宣教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探索开展用药随访、病情监测、药物重整等工作,为长期用药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三、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实施。以二级及以上医院为重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继续按照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巩固改善医疗服务各项工作制度。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要加强领导,建立重点工作跟踪、研究指导和督促落实的工作机制,结合《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的通知》和本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实施工作。要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依法对电子注册相关信息公开,加快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有关医疗服务信息。

  (二)提升医院满意度。各医院要加强面向患者的信息化服务,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餐饮、网络、阅读等就医环境,改善卫生间状况,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要不断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就餐、安保等后勤保障条件,完善值班室、淋浴室等基本生活设施,提升医院员工满意度。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加入全国医院满意度监测平台,建立满意度管理制度,动态监测患者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指导医院查找并解决影响医患双方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定期向各省份反馈医院满意度评价结果。

  (三)强化宣传引导。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宣传与改善医疗服务同步推进,加强典型案例的挖掘和宣传,展示工作成效,树立行业形象。工作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工作亮点,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组织媒体,加强对各地、各医疗机构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