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祝福语 > 节日习俗 > 冬至的来历

冬至的来历

时间:2020-11-03 07:08 节日习俗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冬至的来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冬至的来历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来历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冬至的来历

  历史上有记载的冬至日最早出现于《周礼》中:“冬至于地上之圆丘,若乐六变,天神皆降。”意思是在冬至这一天与地上的圆坛处祭祀天地。而《礼記》中也有关于冬至日的记载:“周之始郊日以至(指冬至)。”在周历中冬至和元日是同一天,所以在这一天里周天子祭祀天地和祖先。到了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废除了周历,采用夏历,将冬至日和元日分开成为了一个单独的节气,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的由来。到了唐宋时期,经济发达,冬至日成为了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到冬至日大家祭天祭祖,尤其重视,就这样冬至日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冬至起源于西周,确定于西汉,盛行于唐宋,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籍,记载着我们祖先的事迹,反应着先民的生活。到了这个开启太空时代的2019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已经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光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这是时代的悲哀,因为记得这一天的不是普通的大众和文化的传播者,而是那些卖饺子,卖羊肉狗肉的商贩。为什么普通大众不记得了呢?因为这一天过与不过对他们从有记忆开始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从小就不知道有二十四节气这个东西,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过,要去记忆这个节气是一样的。而商贩为什么会记得这一天呢?是因为他们尊重传统,尊重先民,要祭祀祖先天地吗?不是的,是因为有利可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一天商家可以趁着这个节日的机会卖出更多的饺子,卖出更多的牛羊肉,赚更多人的钱,丰富自己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