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

发布时间:2019-06-17 10:51: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自由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作品内容撷取了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三个主要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其情节安排体现了“相爱”和“反抗”这样两条情感主线。在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作者有意识地将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与民间故事的三个主要情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奠定了乐曲的创作基础。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作者既不是对故事情节的直接描述,也不是对越剧唱腔的简单模仿,而是根据音乐擅长抒情的特点、运用奏鸣曲和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对原越剧内容和曲调进行加工提炼,并加以发展和创造。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并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音乐中吸收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最终将这部乐曲创作成功。应该说,这部作品没有拘泥于故事情节的叙述,而是深刻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是一种诗意的刻画。因此,它实际上可以被认作是一首交响诗,或者是一首交响诗与协奏曲相互融合的标题交响乐作品。

课时目标

一、聆听、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爱情”、“楼台会”、“抗婚”等主题,体会音乐美感,激发学生对这部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的探究兴趣。

二、通过聆听、演唱、体会、参与等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深人音乐内部,理解并感受作者将西方音乐体裁、中国民间传说相结合的独特的创作方法。

三、通过欣赏分析,发现作品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感受作品交响民族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主题。

()复习旧知,导人新课。

教师还记得这美妙动人的旋律来自什么作品吗?一《梁山伯与祝英台》。上节课,们一起完整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作曲家、故事情节及曲式结构等相关知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并且是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乐坛上享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作品。它最大的成功体现在用艺术手段将我们民族的和西洋的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实现了“中西合璧”,广大听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次欣赏这只“美丽的蝴蝶”,从几个重点主题人手,更深人地去探究、发现音乐到底如何体现了“中西合璧”之美。

二、越剧音调与西洋乐器的中西合璧—“爱情”主题赏析

()探究“爱情”主题与越剧的关系。

教师:人人都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好听,这美妙动人的音乐其实都脱胎于江南人熟悉的越剧音调。老师演唱一句越剧的吟腔,请你听辨,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哪个主题的素材来源

1.教师哼唱越剧吟腔“妹妹呀”,学生听辨。

2.学生随教师哼唱感受,从而引出“爱情”主题。

3.越剧素材的背景简介。

教师我刚才演唱的这句吟腔,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老师在越剧《红楼梦》中扮演贾宝玉时对林妹妹的一句深情呼唤,它是越剧观众最痴迷的最有代表性的尹派唱腔。作曲家何占豪是怎么想到从这一句吟腔中去获取灵感的呢我们请他自己来说。

4.欣赏曹可凡采访何占豪的视频,并复听“爱情”主题,感受越剧韵味。

()探究主奏乐器演奏技巧的中西合璧。

1.教师用钢琴弹奏“爱情”主题,学生对比钢琴和小提琴不同演绎的效果。

2.小提琴的乐器特性介绍。

设问为什么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3.教师模仿两种不同的演奏技巧对比演唱“爱情”主题片段。

4.学生哼唱旋律,体会、感悟并交流小提琴借鉴二胡模拟越剧托腔演奏技法所带来的效果。

5.教师小结正是借鉴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小提琴的演奏不仅使旋律更委婉动听,同时富有了浓浓的越剧韵味。

()交流、提炼中西合璧之一—越剧音调与西洋乐器的完美结合。

设问你认为“爱情”主题这一段音乐的中西合璧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由于借鉴了民乐的演奏技巧,西洋乐器小提琴巧妙地将演奏风格与富有越剧韵味的中国民族风格统一起来,实现了中西合璧,并很好地体现了音乐风格的和谐之美。

三、越剧音调和西洋作曲手法的中西合璧—“楼台会”赏析

教师如果说,在“爱情”主题中我们只是感觉到了一丝越剧的韵味,那么在“楼台会”中,我们将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越剧音调。

()探究主题与越剧的关系。

1.教师示范演唱《白蛇传》的经典唱段《西湖山水还依旧》,学生感受越剧音调。

2.初听,体会原汁原味的越剧音调,并思考主题再现时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

3.学生交流塑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话交流时如泣如诉的音乐形象。

()探究越剧音调与西洋作曲手法的中西合璧

1.复听第二部分,思考音乐到底是如何进行对话的呢

(利用Flash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线条流动,提示学生注意两条主旋律的进行特点)

2.学生交流。(时分时合、互诉衷肠的音乐形象)

3.提炼复调的写作手法。

教师在音乐的进行中,我们发现大提琴和小提琴各担任一条主旋律,利用不同的音色分别代表两种音乐形象,时分时合,交织在一起,将祝英台与梁山伯在“楼台会”中互诉衷肠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的音乐叫复调音乐。它往往能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的效果,属于西洋音乐的作曲手法之一。

4.交流、提炼中西合璧之二—越剧音调与西洋作曲手法的完美结合。

教师你觉得“楼台会”中的中西合璧体现在哪里呢?

学生越剧音调和西洋复调作曲手法。

教师在这里,民间的越剧音调与西洋的复调作曲手法完美结合,使我们又体会了中西合璧产生的音乐形象之美。

5.作曲家之间的中西合璧

教师据何占豪介绍,当他把“楼台会”的越剧音调演奏给作曲系的陈钢听时,陈钢立刻建议第二段写成复调。这样的中西合璧使梁山伯与祝英台互诉衷肠的音乐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陈钢对整部作品曲式结构和主题发展变化的把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个作曲家各有特色,何占豪懂越剧,从民族音乐中寻根而陈钢熟悉西洋作曲手法,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穿上国际化的外衣,他们俩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中西合璧”。

四、戏曲表现手法与西洋作曲手法的中西合璧—“抗婚”、“哭灵”赏析

教师“爱情”细腻委婉,“同窗”欢快活泼,“楼台会”如泣如诉,“化蝶”凄美动人,作品中最能体现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是哪一段呢

学生抗婚。

()初听,感受音乐特点,并分组思考

1.音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封建势力形象你是从哪些音乐要素中感受到的

2.小提琴又是如何来表现祝英台的“抗”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欣赏,体会音乐独特的表述方法。

1.封建势力形象

1)男生演唱,体会音乐形象,分析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特点。

2)小结铜管用气势磅礴的力量和低沉浑厚的音色表现了封建势力刻板、残暴

的音乐形象。

(3)男生再次演唱,并设计动作参与演唱加深感受。

2.祝英台的“抗”

1)女生谈祝英台“抗”的形象。(激烈、挣扎)

2)分析、体验反抗主题的音乐特点。

聆听找到典型的反抗节奏。(教师用图形谱暗示)

教师如果说封建势力的残暴主要是乐器的音色、演奏力度带给我们的,那么祝英台的反抗主要是典型的节奏带给我们的,你能听出这一连串的典型节奏吗

对比教师改变节奏哼唱,学生体会切分节奏带来的效果。

小结小提琴奏出一连串强而有力的切分节奏,形象地表明了祝英台誓死反抗的精神。复听体验,女生设计动作参与音乐。

3.“逼”和“抗”的矛盾冲突

教师“抗婚”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两个鲜明音乐形象的对比,还在于很好地表现了音乐的对抗和冲突,我们一起来体会音乐是如何体现这一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1)听音乐,随着音乐的流动教师即兴画图形谱。

(2)学生从图形谱中发现并交流小提琴和乐队之间交替、交织进行的特点。

(3)小结祝英台只身一人与庞大的封建势力对抗,两个旋律时而交替、时而交织,演绎了一段激烈的抗婚场面。在这里,我们也感受到小提琴和乐队之间的精彩协奏,进一步强化了矛盾冲突。

4.男、女生分角色根据图形谱参与表现音乐,再次深刻体验音乐特点。

5.体验独特的戏曲表现形式—“哭灵”赏析

(1)听“哭灵”片段,完成词语填空( )( )唱。

(2)学生交流()()唱—()()唱。

(3)教师简介越剧嚣板和越剧伴奏乐器板鼓的运用。

6.从“抗婚”和“哭灵”中提炼中西合璧:民族特色的交响效果

五、提炼总结中西合璧之美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作品中西合璧的音乐特点,教师小结。

()提升主题思想。

教师总结五十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我想,这只“琴弦上的蝴蝶”之所以能如此绚丽、如此不朽,不仅仅是它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因为它特显了一个人类共同、永恒的话题:真爱与人性!西方人称《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胜一筹,因为我们在死亡的悲剧之后多了个美好的“化蝶”。“化蝶”以唯美、浪漫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向往,这也是中国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和对幸福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体现。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这只“中西合璧”的彩蝶越飞越高远

课后思考

一、曾经听的不是音乐是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们音乐教师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作品了,俞丽拿、盛中国、西崎崇子、吕思清……无数音乐家演绎过它。课堂、校园、音乐厅、大街、小巷、车上……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曾找到过它的踪影。这首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音乐作品,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着迷。说起《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家都能说出些,如内容来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动人的音乐来自中国戏曲越剧的素材采用西洋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式的结构等等。我虽曾十几次地聆听过它,但是真正触动心弦的那次却是在两年前的一位教师的课堂现场。那天,教室里非常安静,午后的阳光温暖地从窗户倾泻进来,小提琴悠扬的琴声伴随吕思清的弦起弦落弥漫着整个教室,那纯净的声音侵人我的心田,连绵的旋律在心头荡漾开去,又如抽丝般从我的心底钻出去,丝丝缕缕都带着缠绵和疼痛……可是看看我们上课的教师,基本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诊释音乐情境导人一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一熟悉爱情主题一边完整欣赏边讲解曲式结构。而我们的学生也是一副事不关己、冷漠茫然的欣赏状态。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听懂《梁山伯与祝英台》了吗真正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了吗?我想大多数学生的“听懂”,只是停留在听懂了这个故

事,而这个听懂又有太多的成分是根据“原有的故事经验”去套“音乐的发展变化”而已吧。也就在这一刻,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要上一堂与众不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要让我的学生真正走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之中。

二、突破精预设而悟内涵

审美教育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能用概念性的音乐术语正确描述音乐的结构逻辑的学生,比只会随心所欲地用具象的客体比拟音乐的学生,在对音乐表现手段的关注上要更投人,他们往往可以超越音响的客观实在和表面形象,把握住充溢着生命的音乐内涵的独特传达方式,感受到充分反映出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珠联璧合的境界,正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所追求的。而要使学生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就绝不能只停留在粗线条的欣赏和美感的直觉体验层面上,应该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细致的聆听,在探究、互动中感悟音乐的内涵,在对音乐的细听感悟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基本素养。

三、回望破茧成蝶苦亦香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已悄然落下,但心中的感动依旧难以平静。近两个月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我如影随形,就连夜半梦中惊醒,那如泣如诉的音乐也会自动在脑中悠然响起。音乐主题的取舍,内容详略的安排,方法手段的改进,教学时间的把握……每一次的修改都牵连着疼痛,而每一次的疼痛又仿佛意味着蜕变。有人戏称我是“作茧自缚”,而我甘愿化身为蛹,去挣破包裹的茧衣,如彩蝶般飞舞于音乐的斑斓花丛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20a16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6.html

《梁山伯与祝英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