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太原之六:孤城犹拥并山河太原的围城岁月

发布时间:2018-10-04 16:5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决战太原之六:孤城犹拥并山河——太原的围城岁月

 1948年11月12日,经过整整31天的艰苦鏖战,7纵独7旅终于攻占了牛驼寨庙碉,在征服这个相对高度 300余米的东山要塞之后,解放军得以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市区,周长12公里的城墙拥抱着这座方方正正的华北重镇,杏花岭、饮马河、黑龙潭、文瀛湖,并州城内的山山水水就倚靠在它的臂弯里。当夜幕降临之后,一幅更加壮观的画面出现在解放军指战员面前,城墙顶端和护城壕沟两侧灯光通明,环绕全城的数千盏电灯为太原点亮了一个耀眼的光环。此时的太原,在许多第一次见到电灯的战士眼里,成为一座神话世界里的梦幻之城,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感受,一位老兵和他的战友当时甚至“都有点舍不得打太原了”。俯瞰太原城垣

俯瞰太原城垣文字标注版,红字由dingdangmaook标注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保卫城市的盾牌,太原的城墙,始建于宋代,扩建于明初,阎军又将其改建为拱卫市区的环型防御工事,城墙上新建了环绕全城的碉堡,部分地段的城墙掏空辟建出大量的火炮射口和机枪射口,防御最严密的地段,从城根到城墙顶端,由下而上共有7层火力网,城墙之外,还修建有环城壕沟和碉堡群。太原旧城墙西北角,就是保留至今的阎军城防工事实物标本。太原旧城墙西北角

  1948年11月,在突破部分外围防御阵地和东山四大要塞之后,解放军兵临城下,城墙,成为太原最后的防线,在城墙之外,还有一圈步步紧逼日益收紧的封锁线,双方陷入了长达半年的围城与对峙之中。  虽然太原战役正式发起于1948年10月5日,但是,对于太原的围困却在晋中战役刚刚结束的7月下旬就已经开始。在严密的封锁下,能否保障粮食供应成为阎锡山固守太原的关键之一。蒋介石为了履行救援太原的诺言,规定每天由青岛空运太原70架次200吨的物资。蒋介石给太原下拔的第一笔粮款和运费占到了国民政府1948年7月总支出的五分之一。据“国防部”四厅的报告称:“仅太原空运月需60亿金元”,而另一则资料则显示,全国士兵与干部1948年12月份的副食开支为32亿金元,由此可见救援太原费用之高、代价之大,太原一城造成的负担之重。为了解决粮食等物资的运输问题,阎锡山与陈纳德合股开办了航空公司。陈纳德的航空公司是当时全国三家航空公司中规模最小的一个,但却担负了太原空运一半左右的任务,以18架运输机,每天平均起运28架次向太原运送物资。阎锡山与陈纳德、陈香梅合影飞机向太原空投物资空投物资空投物资参加空运的飞行员空运来的各种物资解放军士兵在一架损坏的飞机上留影

  1949年1月,内外交困的蒋介石黯然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从此,空运锐减为每天10余架次。2月14日,阎锡山不得不飞往南京求援,在联合会议上愤然说出“与其归而饿死,不如自杀于此”的言词,这场被风传为“大闹总统府”的抗争最终促使李宗仁同意继续支援太原,从湖南、四川空运大米。空运的粮食主要保证军粮供应,每名士兵每天只有10到15两的定额,还是难以下咽的陈年“红大米”,因为长期吃不到蔬菜和副食,有一半左右的士兵患上了夜盲症,一到天黑就几乎处于失明状态,站岗都需要军官到哨位接送。空运的有限运力使得阎军的补给日益窘困,有关官员想通过克扣轻伤员来优先保障中央军和日本人,结果导致伤兵上街闹事。之所以有人会克扣伤员的供给,实在是因为伤员数量太多、负担过重,当时太原市内几家医院收容的伤员多达15000余人,差不多是守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曾前往医院和军营采访,包括伤员在内的众多士兵拥挤在肮脏地铺上的情景让他感到惊讶,当他端起照相机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一个年轻的士兵也正注视着他。秀气得几乎象个女孩子的面庞、好奇而又略带一点点兴奋的眼神,使得这个拥着棉被坐在画面边缘的无名士兵成为照片的主角,我曾在一次次地端详之中猜测着这个年轻人的命运——在今后的日子里,他是阵亡在了太原?还是突围远走?抑或是成为俘虏?如果被俘,他又能否被遣散回家与亲人团聚?还是换一身军装继续征战?他的鲜血又将洒向何处?结果不得而知。缈小的个体置身于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就如同一颗汇入大海的砂粒,一切都无法预知甚至难以追寻。在众多深埋于历史背面的砂粒之中,这位士兵极其偶然的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得到后人的关注和牵挂,他无疑是幸运的。地铺上的伤兵,左下角年青的伤兵正好奇的注视着镜头情绪低落的伤兵部分伤兵在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楼前留影

到了太原战役后期,粮荒已成为阎军的致命伤,官兵们经常食不裹腹,曾经有一名普通职员得到上司的餐券,在机关食堂暴食一顿而被撑死。军政人员尚且如此,普通市民的境遇就更为悲惨,城内的狗几乎被吃尽,酒厂醋厂库存的糟糠和油房的豆饼也供不应求,一块豆饼最贵时卖到2、30块银元,市面上传说有人抱着金子饿死、首义门当街卖人肉包子。  为了减少城内的粮食消耗,阎军以避免炮弹伤亡为名组织疏散,将原籍在太原城外的居民和老弱病残武装护送出城,但是,他们往往难以通过封锁线也无法再回到城中,一些难民滞留于双方阵地之间被活活饿死。一名解放军的侦察兵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记述,当年他在太原城外执行侦察任务时,就是躺在饿殍堆里躲避阎军巡逻队的。2009年3月23日,《山西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太原解放前夜:血染的城防图》的报道,记述了一名情报人员的妻子用自己的身体传送太原城防图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霍桂花因为无法通过封锁线而耽误了一夜,以至终身不育。这篇文章被全国几十家晚报转载,不过,很多报纸都删改了有关封锁线的情节。  刘海清是解放军的一名随军记者,当他从《太原市区图》上看到文瀛湖这个地名后立即充满了美好的暇想和期待,然而,刘海清在太原解放后来到这个被称为太原八景之一的地方时,看到的却是一幅骇然的景象,文瀛湖的碧波上漂荡的不是游船,而是投水者的尸体,湖岸边的大树上,悬挂着一个个自缢的无辜百姓,长时间的风吹和日晒,使得尸体早已风干萎枯,此时此刻,文瀛湖乃至整个太原城,已经成为刘海清眼中的人间地狱。粮食和后勤的压力不仅仅存在于守军方面,几十万人马,陈兵日久,考验着解放军的后勤保障能力。整个战役期间,解放区参加支前的民兵有5万余人,民工更是多达24万余人,除了民兵和民工,还有规模庞大的后方勤务队,他们近千人的伤亡担负起了军粮的运输任务。  解放区的粮食除了供应前线部队和民工外,还需要赈济灾民。太原市委1949年的《四月份综合报告》中披露:“本区由于长期的繁重的支前工作,秋耕与种麦都没有达到常年数量。种麦面积约占全耕地面积之18%。灾荒情况,颇为严重,忻县已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全区受灾群众约30万人。”在另一份情况通报中,榆次也有村民因断粮而活活饿死,一些村庄的村民集体逃荒。太原战役期间,付出牺牲最多的,是解放军的战士们;最辛劳的,是一线和二线的民工;而承受苦难最重的,无疑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抢购粮食的太原市民逃离围城

  1949年4月24日清晨,一颗颗红色信号弹撕裂了拂晓前的夜空,1300余门大炮齐声怒吼,向太原城墙猛烈轰击,霎那间,数以十万计的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倾泻于城垣,密集的爆炸声有如天崩地裂,厚重的城墙按压不住大地的颤抖,迸放的烈焰仿佛天空在燃烧,漫天的扬尘将整座城市笼罩于令人窒息的混沌之中。曾经巍然屹立600年的太原城墙在痛苦地支撑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开始一段段的崩塌,攻城部队陆续从各个突破口攻入城垣,历时6个余月的太原战役宣告结束。  解放后,善于打碎一个旧世界的革命者们开始了建设新世界的热潮,旧事物都被赋予了各种落后的象征,太原城墙,噩运难逃,除了小北门一段百余米的城墙因为要保证一所靶场的安全而予以保留外,其余均在拆除的范围内。为了拆除长达12公里的城墙,相关部门采取了包干制,一个单位承包一段,1960年,当拆除到最后一段也就是城墙西北角时,正逢困难时期,拆除工程暂停,于是,这段城墙在最后时刻幸运地逃过了劫难,被遗弃在龙潭公园的角落里。今天,西北城角既是旧太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亲历解放战争的实物见证,很多专家建议对西北城角进行原貌保护,采取类似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方案进行规划,美化周边环境,保持其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如果这一建议最终能够得以执行,那么,太原府城墙遗址公园同时也将成为一处为数不多的现代战争遗址公园,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孤城犹拥并山河的围城岁月。记者从参加空运的飞机上俯拍太原,画面中可见另一架飞机,记者的视角是从西向东,地面由近至远依次可见河西、汾河、城垣、东山难以忍受饥饿的阎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五十年代初拍摄的太原西城墙,拍摄位置在现在的新建路东侧,城墙的战争痕迹依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bb349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1.html

《决战太原之六:孤城犹拥并山河太原的围城岁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