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2 09:46: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市场环境中以往各种紧缚逐渐被放松,这种发展趋势也突出体现在我国的利率环境上。中国利率市场化是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实施利率市场化会产生一系列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一过程实施得好,则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流畅,如果不好,则会导致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有鉴于此,本文以阐述利率市场化相关概念作为切入点,积极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了解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的各种影响作用。本文认为,我国的市场利率化进程不但会使得利率调节经济杠杆作用加强,提高调节的灵活性,从而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利率波动过大,导致经济发展萎缩和发展不平衡并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等不利影响。在全面审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为了发挥利率市场化有利的一面,抑制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 市场化进程 利弊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前言

回顾历史,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19世纪末就已经展开,由于利率市场化在金融自由化中的核心位置,直到现在也一直是国外政策层面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学术界在分析危机产生根源时又将注意力放到了美国的利率政策上,利率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就我国而言,我国中央银行非常重视利率市场化这项工作。2011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再次强调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事实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最早于1993年出现在中央文件中。近年来,中央的许多重要文件中都在强调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不久前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不例外。“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重申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提速。”央行现任行长周小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要按照稳步协调的原则,逐步在今年和今后几年进一步向前推进。可见,在当前的国外经济背景下,选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利弊分析》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应对不良影响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一个变量,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枢纽。

从资金的借贷关系看,利率是一定时期运用资金资源的交易价格。因此,银行存款利率就是存款者让渡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贷款利率就是企业或个人获得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所支付的报酬,因此,通俗的说,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8年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第二阶段(1989年-199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

1978年-1989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

表1

从1949年至1978年,我国利率水平受国家严格管制,利率水平长期偏低。1978年之后,政府开始意识到利率水平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主动的利用利率杠杆来干预经济。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尝试:

1986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1986年9月,原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省市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试点城市。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各商业银行浮动贷款利率的围,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的规。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1989年-1993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

表2

在这一时期,国物价大幅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不断调高存贷款利率。从1991年的4月到1993年7月,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就从7.56%上升到10.98%,升幅达45%,有效的抑制了国物价的飞速上涨,确保了宏观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控利率的职责围进行了完整的界定。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下放了利率的浮动权,并且适度扩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围。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出台了利率补贴措施,以实现国家的优惠利率政策。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1993年-至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表3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表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pbc.gov.cn/

直到1993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才正式开启。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次年,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第一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同年,国债方面,财政部第一次通过交易所平台实现了多种方式、多种价格的市场化发行,完成了1952亿元的发行任务。我国国债完全采用招标发行的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决定发行价格,实现了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7年6月,债券回购业务开始在银行间市场正式运作,现券交易价格和债券回购利率由交易双方通过协商方式确定,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一次通过银行间市场,市场化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1999年,财政部首次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相关通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2007年1月4日,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正式上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有望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经过十多年循序渐进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渐行渐近。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功能增强

在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下,资本市场就体现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控制传导渠道,从而使得社会资金和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更强,而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杠杆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种变化将改变我国过去因为非市场化因素影响而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与资金市场的利率之间脱节的问题,从而消除了金融资产定价中失真或扭曲的现象。从而使得利率不但可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使得资金分配更加合理,流动更加顺畅,使用更有效率,而且更深入的是可以改善和调节我国社会价格总水平,并优化市场的价格结构。

2.有助于建立有序竞争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竞争的本质在于价格竞争,不过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会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不但体现这种机制,从而使得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出现无序化趋势。而如果出现市场化变化,则可以有助于消除金融市场竞争中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的运用。这种有利的改变使得首先会有利于控制存款单位的小金库问题和治理存款经办人员的灰色收入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可以更新自己的合法经营意识,帮助金融机构切实成为一个彻底的社会市场经济主体,可以更加平等的进入市场竞争,使得我国银行业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和壮大。

3.促使我国金融行业经营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成为他们的利润的主要来源,而这一状况是人民银行对利率严格管制所形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实质上形成了对商业银行利益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是一种过度保护,会使得商业银行出现相应的惰性并不断加强,这种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符合发展的需要。而如果有市场化,那么这种过度的保护作用将可以被消除,利用市场机制促使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观念和竞争意识得到很好的改善,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营业环境可以规化;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更为科学核算成本,合理设立价格,强化经济核算管理;有利于市场上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银行的价格竞争被落实,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1.造成利率波动过大的风险

我国虽然几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存款余额总量和增速都在较高水平上运行,目前资金环境宽松,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资金相对短缺的国家,引进外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造成利率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很大。同时,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我国金融市场现有的各种利率间的衔接还不能够确切地反映资金使用的时间差,对于利率实现的管理也并不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也较为欠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较为单薄,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适应刚开始不久。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放开利率,极有可能导致我国利率的大幅度升高。而快速升高的利率有可能会导致以下的不良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601e9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b.html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