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发布时间:2023-01-27 06:51: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故都的秋》群文阅读实践之无生上课一、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一定还在你们的耳畔回响,处在青春年华的你们一定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无一季不可爱。夏天于你,是空调西瓜的惬意假期;春天于你,是百花盛开的明媚时光;秋天于你,是瓜果丰收的黄金季节;冬天于你,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可是啊!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作家,他却独爱秋天,且更爱北国的秋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探究竟吧!二、预习检查,整体感知同学们,我们课前布置了让大家阅读《语文读本》上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和《北平的四季》两篇文章,要求大家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泛读文章,筛选出直接描写秋景、抒发对秋的热爱的语句。现在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成果。PPT展示:作家为核,群文导读,感知作家对“秋”的情有独钟(一)《江南的冬景》:时空变换,不减爱“秋”之情1.“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最惠节季。2.“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二)《北平的四季》:四季对比,更增“故都的秋”之可爱1.“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2.“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3.“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只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或叫做小春天气而已。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成果,也非常直接地看出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可谓:时空变换,不减爱秋之情;四季对比,更增爱秋之意。中年郁达夫对“秋”的热爱已深入心髓,“引诱”其夺门而出,甚至是辗转千里北上故都。“故都的秋”另其欲罢不能,不吝啬笔墨,更不吝啬颂赞,他对“故都的秋”真是爱得深沉。二、故知新,群文共赏故都就是北京,而北京,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北京历史之厚重、风景之美丽、物产之丰富、人情之温暖、文化之包容,让它赢得诸多人群的热爱。作家们爱它,亦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爱法。现在我们继续翻开《语文读本》中两篇想念北平的名作——老舍的《想北平》、林海音的《苦念北平》,与《故都的秋》一起对比阅读,看一看对郁达夫这样一个故乡并非北京的人而言,何来这么厚重的故都深情。PPT展示:(一)《想北平》:老北平人的故土情深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2.“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3.“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4.“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位同学的展示让我们了解到,老舍之爱北平是子女之爱父母,是游子之爱家乡,是隐匿于基因、流淌于血液的渊源之爱。(二)《苦念北平》:新北平人的久别浓思1.“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年,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
2.“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3.“离开北平的那年……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4.“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而这位同学的展示则让我们发现了林海音笔下记录的、描写的全是北平的良辰美景、心乐事,这是她“苦念”的缘由,也更反衬了“苦念”“苦”于北平而言,她是“移民”可在她的作品中,北平却是她成长的故乡。时隔多年,万里之遥,她写下的文字,依然能展露北平的点滴生活气息,触动人的心弦,她的身已远离,而心却根植于此。(三)《故都的秋》:匆匆过客的盛情礼赞不同于老舍的土生土长,林海音的久居于此,郁达夫于北平而言,就是一个匆匆过客。可是过客缘何对北平如此情深,发出“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祈愿呢?基于以上两个相对简单的“1+X”小群文阅读,同学们对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但是依然有很多内容难以理解。现在请各小组梳理并展示问题,咱们共同探讨解决:PPT展示:各小组展示了一下问题:1.郁达夫热爱秋天的爽朗晴和、高远清静,却为何在《故都的秋》和《北平的四季》中都提到“悲秋”,且推及过去,写到文人“悲秋”之传统?2.老舍的《想北平》虽然文字不多,但文中的北平几乎是全景式展现,有着京城风范;林海音的《苦念北平》则有着儿童视角下的欢快轻松、惬意舒坦,像是人间乐园;只看景与事,察觉不出悲凉。为何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景事人情皆有“悲凉”意蕴呢?3.郁达夫辗转多地,其中不乏秀美名城,为何钟爱北平?又为何称作是“故都的秋”非“北平的秋”?三、知人论世,深味“故都的秋”咱们同学提出的问题真是厚重而深刻!一定是经历了深刻的思考和小组的交流!要想解决这几个问题,真得需要咱们师生共同探讨!那么,现在咱们就把目光聚焦在教材,看看教材当中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钥匙。首先咱们来把这一课的两篇课文一起来读,想一想为什么教材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课,它们都有没什么相同点。PPT展示:时代为核,群文研读,探究“故都”难留,多事之“秋”(一)“清”“静”非实,求而不得的现实处境1.清静:普遍的与特殊的在《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也能感受到北平之秋的清净特点,即便随意出门走走,槐花的落蕊也会让人有极微细柔软的触觉。可见,在郁达夫笔下,北国之秋的“清”“静”是普遍存在的,是不需要刻意去寻求的。《荷塘月色》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直接写明作者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心里破不宁静”,才去荷塘寻求宁静。荷塘漫步其实是一场寻静之旅,但这场旅程,很快便因“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而结束。荷塘的清雅与宁静是真实存在的,而于作家的心境而言,这“清净”如梦一场,是特殊情境之下的短暂感受。《故都的秋》写于19348月的北平,《荷塘月色》写于19277月的北京,于当时的作家而言,家事乱如麻,国事漆如墨,无论是普遍存在的“清”“静”,还是刻意寻求的“宁静”,都不是永久地真实存在。2.蝉声:衰弱的与热闹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都提到“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两处”蝉“的描写,绝非只为以动衬静。蝉,餐风饮露,自性高洁。高洁,是君子的自喻;清苦,是文人的自况;落寞,是士人的心境。郁达夫、朱自清的蝉都带有几分自喻的味道。郁达夫的秋蝉是嘶哑又落寞的,朱自清的夏蝉是热闹而困倦的。郁达夫一生恣肆坦诚,追逐理想、爱情、事业;笔耕不辍,热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3d50def5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4.html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