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1-06-20 16:46: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及代表作品,六代乐舞的名称,贾湖骨笛? 答:(1)原始乐舞是指原始至周代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特点是歌、舞、乐三位一体,强调自娱性,也常与巫术、宗教相结合。(2)代表作品有:《弹歌》《云门》《大武》《葛天氏之乐》等。(3)六代乐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4)贾湖骨笛:原始社会吹奏乐器,是在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的舞阳县,贾湖发掘出土的五、六、七、八音孔骨笛,共计20余支。其中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可演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根据碳元素测定和树轮校正,其年代在7920(±150)年前左右,由此可以有科学依据的说我国音乐文化已有约八千年可考历史。 2.先秦的八音分类法,编钟,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先秦的民间音乐家,先秦的音乐思想。 答:(1)八音分类法:中国古代乐器分类方法,又称八音或古代八音是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地方法。分为金、 石、土、木、丝、竹、匏、革。(2)编钟:中国古代打击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距今约两千四百多年,是目前缩减规模最大的编钟,全套编钟64或65枚,分三层悬挂,上层为钮钟,中下层为甬钟。没钟以敲击位置不同都能发出大小三度的两个音,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全,基本音列为七声音阶,总音域A1-c3。五个多八度。各钟体上的铭文所汇成的庞大的乐律体系是研究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的极其宝贵的资料。(3)三分损益法: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其所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三分损益”律,它是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将发音体(弦或管)三等分,去其一(即损,从下升上得上方纯五度)依次循环相生得其它各律。该方法最早记载在(管子.《地页篇》古称.管子法)是我国最早生律法。(4)十二律:中国传统音乐用词,乐律学名称,指以黄钟律为标准音起,按照一定的生律方法,在一个八度内连续产生十一律,是每相邻两律构成半音,成为十二律,其名称由低到高依次为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5)先秦的民间音乐家: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伯牙、薛谭。(6)先秦的音乐思想:“和”是我国古代——西周音乐美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音乐的和谐来求得天地的和谐、君臣的和谐、人心的和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音乐思想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先后出现了儒、墨、道、法、阴阳诸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各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改造。其中儒家的 礼乐思想、 道家的自然论以及阴阳以五音十二律配五行十二日的宇宙图式。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3.汉乐府及其领导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南北朝的歌舞戏、唐代燕乐的发展(内容)? 答:(1) 汉乐府:指秦汉时期宫廷音乐机构沿袭至隋代其所撑内容以俗乐为主,主要只能是搜集民歌、编创名曲、培养音乐人才。汉武帝时期达到强盛时期。领导人有李延年、张仲春、司马相如等。(2)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论著,三国魏嵇康所撰。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八个回合的辩难,批判了儒家音乐思想,肯定了音乐的自然之美。嵇康认为体现自然之和的音乐只能引发人的躁静之情,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虽然本书的一些观点回避了人在音乐创作、演奏、欣赏中的能动作用,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但其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仍具有开创意义。(3)南北朝的歌舞戏: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4)唐代燕乐的发展:隋唐燕乐以及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的成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大放异彩,标志着中国音乐发展达到的空间和高度的水平。其形式主要有多部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坐立部伎(根据演出形式将音乐分为坐部伎乐即坐着演奏。立部伎为立着演奏。该形式唐初已有,唐玄宗时趋于完善,作品有十四部,做部为六,立部为八)。 4.宋元说唱戏曲的发展(概念),诸宫调? 答:一.(1)鼓子词是宋代说唱艺术,应使用鼓伴奏歌唱而得名。最初只是一个词调,反复多次的歌唱形式。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后来逐渐发展为叙述故事的说唱形式。演出形式除艺人说唱外,还有人组成歌伴、简管、和唱及乐器伴奏。作品有《元徽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2)诸宫调:宋金元时期大型说唱艺术,由北宋艺人孔三传所创,其歌唱部分有多种宫调不同曲牌所构成并有说白,用以长篇故事,其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以及流行的俗曲等。伴奏乐器,宋时用鼓、拍板、笛。金元时期用锣、拍板、笛也有用弦乐伴奏的,其体制宏大、音乐丰富。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戏曲说唱的发展影响很大。显存最完整的作品有:《张素状元》《西厢记》。(3)陶真:宋元时期深受农民喜爱的说唱形式。表演形式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鼓、琵琶。 经人研究认为是明清时期弹词的前身。二.宋元戏曲艺术的发展:宋元时期歌曲、说唱、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为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杂剧和南戏是宋元时期戏曲的两大剧种。 5.明清戏曲的发展,明代的四大声腔、四大传奇、临川四梦,清代的四大声腔、昆曲作品、明清的主要乐谱? 答:一.明清戏曲的发展:明清戏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场面,明代形成了以南戏为基础,吸收北方的一些乐种形成新的戏曲——“传奇剧”的体制。二.四大声腔:海盐、余姚、戈阳、昆山。三.四大传奇:《刑钗记》、《刘知远》(又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临川四梦: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中,重视文采曲意,不拘于格律的束缚,讲究词曲优美,在音乐上大胆创新,吸收并灵活运用大量海盐腔所用的曲牌,常常突破南北曲旧有格律,使《牡丹亭》等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清代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六.昆曲作品:《桃花扇》、《长生殿》、《牡丹亭》、《邯郸记》、《金锁记》、《玉簪记》等。七.明清的主要乐谱:1.《神奇秘谱》,琴谱,明代朱权编辑,共三卷。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简字谱琴曲集。(2)《西麓堂琴流》琴谱,公二十五卷。有较可靠的来历,是明代收入琴曲最多的谱集。(3)《魏氏乐谱》歌曲传谱,明代宫廷乐师魏之琰收编。(4)《九宫城南北词宫谱》戏曲谱集,清代庄亲王庸碌奉旨编辑。(5)《纳书楹曲谱》戏曲谱,清代叶堂编辑,共22卷。(6)《五知斋琴谱》清代周鲁峰主编,共8卷。(7)《华秋萍琵琶谱》清代,共三卷。 6.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 答:这个时期西方音乐文化主要是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的建立、新式军歌的发展,以及新制学堂唱歌课(即学堂乐歌)的开设和发展这几个途径,不断深入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音乐生活中,不断增强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 7.学堂乐歌及其代表性作曲家及作品? 答:(1)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 用”。(2)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沈心工,《竹马》、《春游》、《一泓泉水》等。李叔同,《祖国歌》、《送别》、《早秋》、《出军歌》等。曾志忞,《练兵》、《海战》、《杨子江》、《新》等。 8.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革命歌曲作品? 答:《国民革命歌》、《工农联合起来》、《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醒国魂》、《五一劳动节》、《少年先锋队歌》、《赤潮曲》、《奋斗歌》等。 9.中国早期普通,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答:(1)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国民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努力,以中小学为主的普通教育也出现了向纵深发展和逐步提高的态势。具体表现是在师范院校中对音乐系科的建设和在专业院校中对师范音乐系科的建设都得到了比较认真的对待,甚至在一些教会学校和艺术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大多充实在普通音乐教育的领域。(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属于初创的性质,经验不足、环境不利,更重要的是师资不够、水平也不高,直至30年代,这些问题才开始逐步解决。而上海国立音专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明显的积极影响。 10.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及创作特点?(1)萧友梅:(1884-1940),中国现代音乐教学家,作曲家。出生于广东香山,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1901年去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9年回国,1912年到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创作特点是旋律进行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教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2)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 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创作特点是对民族风格音乐语言的大胆探索,具体体现在对歌词和曲调的结合,以及对西洋多声创作技法的民族化的试验这两个方面。(3)黄自:(1904~1938) 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创作成果丰硕,有《旗正飘飘》、《花非花》、《玫瑰三愿》、《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多首。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早期的专业音乐人才,并发表有多篇音乐论文,编写有多部音乐教材,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创作特点是体现了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的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致、集中和乐曲结构简洁、严谨的特色;同时 在一部作品里对音乐的民族风格做了种种创造性的探索。(4)黎锦辉:(1891~1967) 音乐家。湖南湘潭人。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月明之夜》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其创作特点是依据古典或外来曲调的形式,戏曲或曲艺的腔调进行创作,始终注意保持民族传统音乐的风格和符合儿童心理的情调。(5)刘天华:(1895~1932)音乐家。江苏江阴人。他一生致力于国乐的改革,并力图通过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与记谱法、演奏法的改革实现其主张。创作有二胡独奏曲、二胡练习曲、琵琶独奏曲、琵琶练习曲、民族乐器合奏曲等作品,其中以《光明行》等10首二胡独奏曲最为著名。(6)青主: 原名廖尚果,1893年 6月10日生于广东惠州,1959年逝世于上海。辛亥革命前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生。民国成立后,他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同时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2年返国。他的作品有《大江东去》、《清歌集》等。青主的歌曲创作除了取法F.舒伯特之外,还受H.沃尔夫的影响。在照顾字音的自然平仄的同时,特别留意字义的轻重,依照朗诵的原则考虑旋律的进行。(6)聂耳:(1912~1935) 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7) 任光: (1900~1941) 音乐家。浙江嵊县人。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音乐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参加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等左翼音乐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在新加坡组织了“民众歌咏训练班”等组织。创作歌曲约有40多首,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如《渔光曲》、《月光光》、《打回老家去》、《抗敌歌》等,另作有歌剧《洪波曲》和《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民族器乐合奏曲若干首。(8)张寒晖:(1902-1946)中国作曲家、戏剧活动家。1902年5月5日生于河北定县西建阳村,1946年 3月11日病逝于延安。1922年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习戏剧表演。1925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表演和编导。 学习期间,他曾组织过五五剧社,创作了《他们的爱情》、《黄绸衫》等话剧。1929年 7月毕业。他的歌曲,从曲调到歌词,都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朴素、洗练,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军民大生产》《去当兵》。(9)贺绿汀:(1903-1997)湖南邵阳人。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音乐活动家。曾师从黄自学习理论作曲,师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克夫学习钢琴。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在我国有重大影响。作品有《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10)马思聪: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海丰人,出生于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美国费城逝世。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交响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祖国》、《春天》,舞剧《晚霞》等。(11)冼星海:(1905~1945) 音乐家,祖籍广东番禺。一生创作有数百首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歌曲、大合唱、歌剧、交响曲、管弦乐组曲等。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如《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影响最大,成为新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11.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2.秧歌剧: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秧歌加以革新,创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广场歌舞剧。著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刘顺清》、《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生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298f4fe518964bcf847ccb.html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