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学角度看《西游记》

发布时间:2018-06-28 12:55: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佛教的角度谈谈对《西游记》的理解

《西游记》中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内容,其中主要的有佛教历史、人物、义理、宗派等等。这些宗教内容主要通过作品的回目、诗歌、偈语、情节、细节、人物对话或直接引用佛经原文表现出来。本文主要从其中四个方面来谈《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

一、《西游记》取材上的佛教色彩

西游记》选取的是取经故事。该故事本身就是在肯定佛教的前提下展开的,因而先天带有宗教的色彩。西游取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重大内容, 叫做唐僧西游取经, 胡佛东来传法。西游记中的唐僧的文化原型,就是现实中的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的路不是平坦的,而是艰难险阻,这条路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

二、西游记》主人公取名的佛理禅宗

唐僧三藏法师的“ 三藏”源自于佛经的经、律、论三藏,这不仅表明了唐僧与佛教的因缘关系,也强调了玄奘法师对于佛事的虔诚一心向佛。他的三个弟子,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的“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又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而身为师父的唐僧,代表人的本性,自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三、《西游记》主题上的佛法思想

主题就是取经, 去西天取佛经, 而佛教的经典在西游记中只有一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称心经。照西游记的说法, 这部经典 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门会也(第十九回乌巢禅师语)。唐僧一行西游的目的,就是要修真 作佛 , 这一切都包含在心经之中,所以西游记取的就是心经, 修的也是心经。佛教的修心就是将多心修成一心, 一心修成智慧心,智慧心再变成无心;无心便无挂无碍,就是心经所说的: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二)“佛法无边”的思想

孙悟空他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却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才有得。

(三)“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是《西游记》中佛教思想的消极方面,主要是宿命论、因果报应的思想。比如九九八十一难,一难也不能少,少了还得补。而且常常有一位神佛在大难结束的时候,来讲一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或者说“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这就把孙悟空的斗争同宿命论调合起来。宣传应该报应的地方也不少,最明显的是刘全进的故事和凤仙郡天旱的故事。

四、《西游记》情节的佛教影响

(一) 神魔斗法的情节借鉴到了《西游记》的情节结构中。书中神魔斗法的情节比比皆是。先是大闹天宫时诸神与孙悟空斗,后是取经路上孙悟空同妖魔鬼怪斗。这些斗法的场景被写得有声有色,神气活现,变幻无穷。其中二郎神同孙悟空的斗法场面是众多精彩斗法场面之一。这种以变制变的斗法场面在敦煌变文中就有类似描写。《敦煌变文集》卷四《降魔变文》中,写着舍利佛与六师斗法的场面,六师先后六变,一一被舍利佛变化之物所制服。

(二)地府场景的雷同描写

《西游记》中两次写到游地府的情节。一次是孙悟空到地府去勾销生死簿,一次是唐太宗游地府。第一次对地府本身情况的描写比较简单,除列了十殿阎君的姓名外,再没有写什么。第二次则不同,对地府的具体情况写得很详细。不仅写了崔判官和十殿阎君如何迎送唐太宗,更主要的是写了地府的鬼门关、轮转藏、背阴山、十八层地狱、金银桥、奈何桥、枉死城等名目。而《敦煌变文集》中的好多篇也都写到了游地狱的情况,尤以《目连救母》的三篇变文最具代表性。其中《大目乾连冥间六救母变文》对阿鼻地狱的场景详细描写与《西游记》中唐太宗游地府时所见之惨状相差无几。正如陈寅恪先生《〈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所说“: 观近年发现之敦煌卷子中,如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演义诸书,益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多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

《西游记》这部小说是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的宗教思想系统,是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集成。孙悟空保护了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功了。每种磨难,代表了社会人生的一种现象。

而孙悟空命名则更显禅机,孙地地道道的佛教人物——须菩提祖师。须菩提的汉意是觉悟,他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 解空第一,又叫空生。但他在《西游记》中的角色, 代表的是心性中的菩提觉性,也就是人们的觉悟心,所以佛教修行首先要发无上菩提心。孙悟空从花果山水帘洞的心猿心, 拜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 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便是佛教祖祖相传的心心相印。灵台是心, 方寸是心,斜月三星洞更是心, 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也就是孙悟空自己一念觉悟之后的状态。所以老师名为解空, 他的弟子也应该是悟空第一的孙悟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1a5586b9f3f90f76c61b68.html

《从佛学角度看《西游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