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节俭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19-03-01 07:05: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人节俭的小故事

【篇一:名人节俭的小故事】

【篇二:名人节俭的小故事】

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曾有许多以 勤俭 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并作为一生信条的名人。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也许有人会说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提倡勤俭节约似乎不太合乎时宜,没有消费,哪有生产?倡导节约会造成生产停滞、市场低迷。事实上这些人事实错误的。进入21世纪以来席卷全国能源紧张态势,让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受到我国经济正饱受着资源短缺的约束之痛。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大自然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的贪欲。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需求无限,而节约,就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点。同时我们身边的一些奢靡陋习,既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又助长了不正之风。

(一)汉文帝崇尚节俭 汉文帝廉洁爱民的精神,励精图治的实践,造就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

穿草鞋上殿办公 史载,汉文帝刘恒 履不藉以视朝 。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具备,汉代称之为 不藉 。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仍穿着草鞋上朝,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 绨衣 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的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不讲排场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汉文帝也想造一个露台,让工匠算算要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答:十户 。汉文帝又摇头又摆手,说: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钱省下吧。

《史记》载:文帝 即位三十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宫室 是宫殿建筑, 苑囿 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 狗马 指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 服御 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增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再增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安排自己的丧事 在文帝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活动 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 霸陵 ,明确要求: 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改变山川原来的摸样。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升,都堆到粮仓外边了。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陵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二)苏轼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三)朱元璋称帝不忘节俭 朱元璋是一位从贫苦人家成长起来的开国皇帝,深知一粒一粟来之不易。因此,朱元璋当了明朝的皇帝后,倡导勤俭节约的风尚。

明皇宫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所以明皇宫投资小,规模小。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臣们建议他扩建皇宫,好好装修一下。朱元璋立即拒绝了,他不仅没有扩建和装修宫殿,还让人在皇宫的墙上画了一些勤俭节约的图画,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按惯例,皇帝用的车舆、器具等对象都应该用黄金来装饰。可是,当工匠们开始施工时,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诧异地说: 大明朝再穷,也不差这一点钱呀! 朱元璋严肃地说: 这不是差不差钱的事,这可是涉及到民风政风的大事。你们想:寡人用金,大臣们就可能会用银,再下面的官儿就可能会用铜。这样,全国有多少官吏,需要耗费多少钱财呀! 朱元璋勤俭节约还从身边的人抓起。古时候,皇帝们都是有三宫六院72妃的。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要吃好的,穿好的,那可是一大笔开支。朱元璋当了皇帝,尽量削减嫔妃们的数量。不仅如此,他还在后宫倡导勤俭之风。马皇后是他的第一夫人,却常常穿旧衣服。即使破了,也要缝补一下,继续穿。不仅如此,遇到灾荒,朱元璋带领后宫嫔妃,吃野菜,吃窝窝头,以此来体验民间之苦。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为了更加规范,朱元璋对各级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节俭要求。特别是对公交车配备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乘坐轿子,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员必须骑马,而七品以下的官员只能骑驴。如果超标 用车 ,一律斩首示众。官员们以为朱元璋在给他们开玩笑。一次,一位从元朝过渡来的四品官员离开京城办案,偷偷地坐了一次轿子。谁知恰恰被朱元璋派出的锦衣卫逮了个正着。朱元璋毫不含糊地把那位超标用 的官员处死。自此,再也没有人敢超标用 了。

朱元璋经常对大臣们说: 勤俭兴邦,奢侈亡国。现在,天下初定,老百姓就像是一只刚会飞的鸟。官员们奢侈,就会去拔鸟的羽毛。这样,国家就会灭亡! (四)毛泽东勤俭一生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他人送给主席的礼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当他看到工作人员摆好的这些礼品及写好的数目后,便吩咐人家把吃的东西数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钱给人家寄回去。数量少就送给司机班,或是别的地方。从没有送给自己家人的。那时,录音机、手表,金手表,瑞士的、罗马的,很稀罕,还有金银首饰,看着也喜欢,谁不喜欢呢?他的孩子也会过来,拿起来看一看,然后再放回去,从来没有拿过。重要的礼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礼品库。礼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条。

1945年以前,毛主席没有手表,重庆谈判时,一下飞机,郭沫若一看主席没有表,为了让主席掌握好谈判的时间,他就把自己的表从腕子上摘下来,主席欣然地戴上了,这块表一直用到1969年,这个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说: 我这个表要拿去修修了。

他的下属就向汪东兴借一块表,给主席暂用,汪东兴从礼品库中拿了块金表,主席说: 借东西要打个借条,这块表修好了再还回去。

借的表用了两个月,就还回去了。

他事事节约,他说这么大个国家,不能有半点浪费。丰泽园院子旧,墙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没跟他说修了,他生气: 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怎么花在这个上面? 主席抽烟多,火柴用的多,几乎没用过一个打火机。他讲礼貌,从来不冲着别人划火柴,都是朝里划,这半边用完了,再用那半边。打扫卫生时,工作人员就把旧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问: 旧的哪儿去了, 他说: 那盒子还是好的嘛。

工作人员就去买散的装上,再用毛笔把磷刷上,他一看: 哎,这好! 他吃饭时,饭掉在桌上,他拣起来放在嘴里,他说: 农民们现在很苦哩!

有的时候,过度的节约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欧洲文艺中,不得不提荧幕上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其中最盛名的要属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生前处处算计,临死还不忘叫掐灯省油,真叫人欲罢不能!各位朋友,勤俭固好,但不必要的勤俭往往会造成人性上的缺陷,这是值得注意的。

正所谓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上有那么多伟人名士正因坚守美好的德行才成就人生的一番事业,当然也有许多人因挥霍无度而一败涂地。勤俭节约,就让我们从日常的一粥一饭做起,从当下出发!

分享到:

【篇三:名人节俭的小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字,老二分得一个字。老大把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字,老二分得一个字。老大把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0f2f4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1.html

《名人节俭的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